祝祖崗
沉潛在課堂的最底層
祝祖崗
個人檔案
祝祖崗,高級教師,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江蘇省南通市品德學科帶頭人,南通市優(yōu)秀班主任,南通市學科培訓專家組成員,董一紅名師工作室成員,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從教以來,參加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市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均獲一等獎;獲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在多個省級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發(fā)表文章六十多篇。
時光太過匆忙,不經(jīng)意間就磨滅了我們太多的往事,那些曾經(jīng)清晰的記憶也漸漸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模糊、遠去。從教路上的許多風景,都漸漸地消失在了那條叫作時光的隧道里。只有那些深深地鐫刻在記憶中的往事,才會在不經(jīng)意間突然占據(jù)你的世界,讓你重新置身其中。
我一直記得師范讀書時的大實習。登上講臺時的欣喜與忐忑,準備教案時的認真和執(zhí)著,似乎就在眼前。更多美好的記憶,是跟一群天真無邪的學生在一起,“新老師”的稱呼給了我莫名的興奮和快樂。
我的教學生涯是在海門市三廠小學開啟的,這是一所有底蘊的老校。那年的9月2日,是我真正踏上講臺的第二個工作日,市教育局領導例行開學工作檢查時,竟然在學校領導的陪同下,走進了我的課堂。沒有什么特別的準備,也沒有特別的緊張,我就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教案開始了教學。后來才知道,同軌的老師都為我捏了一把汗,因為新上任的語文教研員專業(yè)素養(yǎng)超群且非常挑剔。也許是看我還很年輕,也許是真的有所感觸,他竟然沒有全盤否定我的教學,我只記得他最后跟校長說,你們學校的這個老師基本功很好,可以培養(yǎng)一下?,F(xiàn)在想來,那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懵懂無知的孩子,在仰望“課堂教學”這塊迷人的星空,不知道那里究竟有多少顆璀璨的星星等待著我去摘取。
那時候,我發(fā)現(xiàn)身邊的好多老師都可以擔任我的師父。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我開始沉下心來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藝,學習他們的班級管理策略,學習他們批改作業(yè)后的反饋方法。就這樣,我跌跌撞撞地走過了工作的第一年。在這一年里,學校的教導主任常帶我出去聽課,也常來聽我的課。這一年里,我聽到的大多是鼓勵的聲音,同辦公室的老師們也不嫌棄我經(jīng)常走進他們的課堂。那時候,印象很深的是學校的教務員張老師,他說我是借書最勤的。不知道是不是我一直叨擾得讓他心煩,有時候他竟然會把新來的教育教學雜志登記好直接送過來,說省得我再去跑一趟。
慢慢地,我開始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無知無畏而又熱情萬丈的導演,而學生則是主角。那時候,我喜歡模仿教育雜志上的名師教學案例,但是每次嘗試后,似乎都找不到那種讓人興奮的感覺。
工作的第二年,海門市進行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真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我主動報名參賽。學校為我組織了精英教師團隊進行輔導,我幸運地從片區(qū)的比賽中一路過關斬將進入了決賽。當時,我雄心勃勃地想拿個大獎,結果只得了三等獎,心里十分沮喪。那時,像我母親一樣的老校長笑著對我說:“課堂是一個教師的立足根本。進行課堂教學研究,不只是為了參加大賽或獲獎,而是為了尋找真正屬于學生的課堂,這才是作為教師的根本。你要經(jīng)常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課堂教學。這樣,你的進步會更快!”
20世紀90年代初還沒有流行“教學反思”這樣的說法,但是老校長的話發(fā)人深省。我開始有意識地反思自己的教學,開始學著記一些教學札記?,F(xiàn)在想來,“教學反思”真的是我成長路上的一個法寶,它是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橋梁,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杜威說:“反思是對經(jīng)驗進行重構或重組,使之增加經(jīng)驗的意義并增強指導后續(xù)經(jīng)驗方向的能力?!边@正符合教師的職業(yè)特點,也非常適切地引領著我的成長。
好在當時學校有全國優(yōu)秀教師沈翠萍和多個海門市教研組成員,他們常常毫無保留地為我指點迷津。我也開始更多地去關注別人的課,開始學著借助外力進行自己的課堂教學研究,廣泛涉獵關于課堂教學的種種書籍,并嘗試著在自己的課堂里逐步地實踐。
后來,陸陸續(xù)續(xù)地,我開始執(zhí)教各級各類公開課,開始嘗試著在課堂教學中表達自己的觀點,也開始聽到了一些真誠的褒獎。在南通市的基本功大賽、說課比賽、征文活動中,也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得獎,“一等獎”也不再是我遙不可及的目標了。
就這樣,我走過了教育生涯中最寶貴的十年。其間,有過憧憬,有過迷茫,但更多的是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非常幸運,工作的第十個年頭——2000年的夏天,我接到了海門市實驗小學姜敏校長拋來的橄欖枝,順利地調入了這所百年老校。
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名師、優(yōu)師如云。當我真正成為其中的一員時,心里陡然升騰起一種緊迫感。果戈理說,優(yōu)秀的涵義不是“單向度”的,而是一個復雜的“意義群”,他們朝不同的時空、不同的維度釋放出不同的“內燃的火光”。當時,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要做的就是自覺地追隨同伴們的節(jié)奏,和他們一樣,從不同的維度為學生點亮“內燃的火光”。
在教學的路上,我堅持面對學生,蘇醒一份靈氣,擦亮一顆慧心,努力確定一個個全新的審美角度,幫助學生走上知識積累和精神成長的跑道,讓課堂彌漫著自由、溫暖的氣息,散發(fā)著一種美好、圣潔的光輝,升騰起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并把教室里每一個孩子的心都裹挾其中。在教學的路上,我開始不斷地嘗試,并且幸運地獲得了不少錘煉自己的機會。我先后在海門市、南通市、江蘇省乃至全國新教育開放周的講臺上執(zhí)教公開課,在昆山、鎮(zhèn)江、南通、海門的教師培訓活動中做各類專題講座,并產(chǎn)生了積極的反響。
印象最深的是去南通市通州區(qū)上課。當時我執(zhí)教的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上《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一課,備課時,我開發(fā)的課程資源中,涵蓋了較多的家長因素。雖然在自己學校里的試教很順利,也很有感染力,但是我后來了解到通州區(qū)川港小學有較多的留守兒童,要想挖掘家長資源很難。要想上好課,只有另辟蹊徑。我知道留守兒童有很多話要跟父母說,而出外打工的父母也同樣深深地牽掛著自己的子女。天底下,父母的心是相通的。當我以一個父親的身份走進課堂,當孩子們一個個掏心窩地和我對話,當聽課老師在課后熱淚盈眶地向我豎起大拇指的時候,我知道自己真正地找準了前進的方向。那天的評課環(huán)節(jié),南通市教研員陳培玉老師感謝我為大家獻上了一節(jié)好課。南通“六縣一市”的老師們都讓我說說是如何駕馭這樣一節(jié) “真實而又充滿真情”的課的。現(xiàn)在想來,其實我遵循的是“兒童德育”的教學觀,這也正是我當下追尋的教學方向。
2009年,通過一輪輪殘酷的PK,我終于站在了江蘇省優(yōu)質課評比的舞臺上。回望磨課的經(jīng)歷,收獲其實遠遠多于那張一等獎證書。課堂上雖然很多的預設最后都沒有用到,但是陪我一起備賽的特級教師和教研員的指導,讓我對課堂有了更深的理解。
“翻過一座山,才能看見一片海?!睂W校的閱覽室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我一直記得肖川教授在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說的一席話:“伴隨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tài),不失自信地契入現(xiàn)實,介入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边@段話給了我不斷學習的力量。
生活總會創(chuàng)造一個個令人意外的驚喜。通過選拔,我進入了江蘇省品德學科骨干教師培訓班。專業(yè)共同體的引領,正式開啟了我的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之旅,讓我踏上了專業(yè)成長的快車道。我開始認真地反思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與失,并梳理成文,投給各地的教育雜志。當我的論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當我陸續(xù)收到 《江蘇教育》《四川教育》《天津教育》《福建教育》等雜志的樣刊時,我收獲了自信。我一直記得撰寫《理念,蘊含在課堂里》一文時的情景。那次出差,我觀摩了優(yōu)秀的課例,聆聽了魯潔教授的講座,也想到了自己的課堂,百感交集,回來后六千多字的文章一氣呵成。后來,文章發(fā)表在《中小學德育》上,并作為重點推介文章,標題出現(xiàn)在該期雜志的封面上。
在特級教師周益民的影響下,我開始關注課題研究,意識到課題研究是教師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徑,它可以沉淀教學思考,深化自己對教學的認識。我一步一個腳印地跟著智者前行,先后主持和參與了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一五”立項課題、“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且這些課題都已經(jīng)成功結題。新申報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已經(jīng)作為普教重點課題,成功立項,并且拉開了研究的序幕。
慢慢地,我習慣了在工作中不斷反省,努力更新,并讓自己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反思,如點點火花般聚集變成耀眼的光束,照亮自己的專業(yè)成長之路。
記得在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的頒獎大會上,我作為小學組唯一的獲獎選手上臺發(fā)言。我發(fā)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我的學生!”工作了26年,學生一直是我生命中最親近、最重要的伙伴。
沉下心來,徜徉在教育教學的路上,其實值得我感恩的不僅僅是我的學生,還有我的領導和同伴。從2007年開始,我先后擔任教導處和教科室主任。2016年,我開始走上校級領導崗位,肩負起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任。
為學校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我堅守的方向。組織全校教師學習充電,是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主旋律。每個學期“種子教師成長營”的活動中,我們都會圍繞一本經(jīng)典教育專著開展學習活動。我會列出具體的讀書章節(jié),組織全校教師對教育專著進行研讀和實踐。青年教師的主題閱讀沙龍,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次精神的召喚,常常吸引很多教師參與。讓人欣喜的是,每次都會有老師主動請纓主持沙龍?!罢n堂上,你有教學機智嗎?”“你的課堂里有多少次合作?”等和一線教學貼近的沙龍主題,更是撥動了大家的心弦。
“要有好的學校,先要有好的老師”這是陶行知對教師作用的認識。海門實小一向追求“滿園春色”。促進教師的成長,關鍵在于喚醒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驅力。結合學校實際,我和同伴們開始了深度建構“生長課堂”的研究,用“仁、愛”的教與學的方式,以更大的自主呼喚學習智慧,在自學、對話、交流、操作、實驗等過程中,師生努力追尋不斷生長的情智意趣,以及帶著走的教與學的能力。
我們敦促每個教師都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都能緊緊圍繞自己已有的問題進一步思考、提煉,逐步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的課題。與此同時,我們邀請有關專家對老師們的課題進行指導。就這樣,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資助課題“以‘能仁’為核心的學校文化發(fā)展的深度建構研究”等六個省級課題結題的基礎上,2016年底,我們學校又有五個省級課題得以成功立項。
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品味歲月的芳香,26年的光陰就這樣匆匆而過。我就像經(jīng)歷了一場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旅行。我始終覺得,不必太在乎這一路走來的一個個小小的驛站和短暫的停留,而應在乎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當年華未老、歲月還在時,我們應該認認真真地過好自己的教育生活,用生命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相信這一路上,總會有欣喜。因為沉潛在課堂里,就會看到最美的風景。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