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玉 胡玉蓮 孫 文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 鄭州 4500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細胞因子的變化及意義
王運玉 胡玉蓮 孫 文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 鄭州 450000
目的 探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清細胞因子的水平變化及意義。方法 選擇46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為病例組,根據(jù)病情分為輕度組(21例)、中度組(13例)和重度組(12例),選擇同期在我院正常分娩的新生兒40例為對照組,ELISA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 結果 病例組患兒血清TNF-α、IL-6和IL-1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重度組患兒上述細胞因子水平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而中度組患兒上述細胞因子水平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例組患兒血清TNF-α與IL-6、IL-18均呈正相關(r分別為0.489和0.452),IL-6與IL-18也均呈正相關(r=0.42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TNF-α、IL-6和IL-18等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參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理過程,其血清水平與病情程度存在一定關系。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患毎蜃?/p>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由圍生期窒息引起的新生兒腦部缺氧缺血性病變,可導致嚴重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是新生兒致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其中腦組織和細胞缺氧缺血后導致過度炎癥反應是新生兒腦損傷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2]。本研究探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患兒細胞因子的表達及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46例為病例組,均符合2004年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3],胎齡37~42周,平均39.75周;出生體質量2.48~8.10(3.15±0.72)kg;根據(jù)病情嚴重程度分為輕度組21例,中度組13例,重度組12例。對照組為同期在我院正常分娩的新生兒40例,胎齡38~42周,平均39.68周;出生體質量2.52~8.30(3.43±0.57)kg。2組胎齡和出生體質量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出生24 h內(nèi)取靜脈血3 mL,1 5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Elisa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水平,按照試劑盒說明進行操作(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
2.1 2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病例組患兒血清TNF-α、IL-6和IL-18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重度組血清TNF-α、IL-6和IL-18水平,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中度組高于輕度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輕度組比較,bP<0.05,與中度組比較,cP<0.05
2.2 病例組患兒血清細胞因子相關性分析 病例組患兒血清TNF-α與IL-6、IL-18均呈正相關,r分別為0.489和0.452,IL-6與IL-18也均呈正相關,r為0.42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病例組患兒血清細胞因子相關性分析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近年來免疫因素特別是細胞因子的研究發(fā)現(xiàn),炎癥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導致的炎癥反應在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4]。細胞因子在正常情況下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應激后炎性細胞因子大量激活,誘發(fā)過度炎癥反應,引起機體免疫功能失調,繼而提高缺氧缺血后腦組織損傷的風險[5]。TNF-α是由單核-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主要參與炎癥感染及組織損傷反應,誘導其他炎癥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的合成,造成髓鞘損傷和神經(jīng)細胞溶解,誘導細胞凋亡,加重病情發(fā)展,同時TNF-α還可增加血腦屏障的通透性,進一步促進炎癥細胞進入患兒神經(jīng)組織內(nèi),加重神經(jīng)損傷[6]。IL-6是由單核細胞、T細胞和B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低水平時有助于神經(jīng)細胞的正常生長,新生兒發(fā)生窒息時,顱內(nèi)IL-6會異常過高表達,導致神經(jīng)細胞的水腫和壞死,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極大損傷,加速病情發(fā)展[7]。IL-18是由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動物研究[8]發(fā)現(xiàn),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模型IL-18表達逐漸增加,其致病機制可能與誘導趨化因子和黏附因子的釋放有關,并可與其他炎癥因子發(fā)生協(xié)同作用,激活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炎癥細胞等對腦組織的破壞,提高細胞毒性,促進缺氧缺血性腦損傷的發(fā)展[9]。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清細胞因子TNF-α、IL-6和IL-1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重度組患兒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中度組患兒細胞因子水平高于輕度組,與文獻[10-11]報道相符。提示在新生兒發(fā)生窒息時,TNF-α、IL-6和IL-18等細胞因子被大量激活,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促進炎癥細胞對患兒腦組織的破壞,加重神經(jīng)細胞的水腫和壞死,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極大損傷,且隨著病情加重,TNF-α、IL-6和IL-18等細胞因子的水平也逐漸增高,說明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病例組患兒血清TNF-α與IL-6、IL-18均呈明顯正相關(r分別為0.489和0.452),IL-6與IL-18也均呈明顯正相關(r=0.426),說明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血清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導致病情的發(fā)生發(fā)展。
總之,TNF-α、IL-6和IL-18等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參與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病理過程,其血清水平與病情程度存在一定關系,為HIE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免疫學研究提供依據(jù)。
[1] 梅花,劉春枝,張亞昱,等.細胞因子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中的表達[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11,43(12): 1 417-1 419.
[2] 陳玉梅.HIE患兒血清IL-6、TNF-α和sICAM-1水平測定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1,51(51):54-55.
[3]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8):584.
[4] 董愛萍,姚銳,馮美果.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細胞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和預后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1,25(2):144-145.
[5] 郭惠梅.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機體免疫功能變化的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2):1 431-1 433.
[6] 袁強,楊琳東.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腦脊液白細胞介素含量變化的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1,9(1):51-52.
[7] 杜冀暉,蘇卓娃,陳實.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細胞因子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2,18(4):278-280.
[8] 王團美,劉曉亮.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細胞因子變化及臨床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10(2):67-70.
[9] 毛瓊,高改蘭,何利珍,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6):3 256-3 260.
[10] 楊銘華,闞秀梅,李月英,等.新生兒HIE患兒血清細胞因子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6):1 814-1 815.
[11] 劉文東,王彩霞,金心,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血清細胞因子測定及意義[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12,20(1):64-65.
(收稿2016-11-03)
R722.1
B
1673-5110(2017)05-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