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勇,常淑麗
(成都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成都 611730)
科技英語文體特征與信息化時代翻譯能力建構途徑
梁 勇,常淑麗
(成都工業(yè)學院 外語系,成都 611730)
結合國家發(fā)展大戰(zhàn)略,明確科技英語在中外科學交流方面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回顧科技翻譯發(fā)展歷程和現狀分析,在文體對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忠實、通順和規(guī)范的科技翻譯策略。基于科技英語文體在詞、句、篇的特征,建議借力網絡信息技術,加強譯員能力培訓與形成多維度的完整評估體系,強化認知能力、雙語能力和轉換能力,多方面建構新時期譯員科技翻譯綜合能力。
科技英語翻譯;文體;翻譯能力
科技英語(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在1971年由威多森(Widdowson)提出,他指出“過去過度關注語法教學,應把注意力轉到教ESP,尤其是EST”[1]。蔡基剛針對中國科技英語學科地位,建議“在整個外語教育規(guī)劃中,缺的就是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科技英語和學術英語能力的考慮,以及培養(yǎng)大學生用英語直接汲取專業(yè)信息和交流專業(yè)信息能力的具體措施”[2]??萍加⒄Z通常指自然科學和工程建設研究與報告、學術論文、教材著作、行業(yè)標準等具有相關行業(yè)背景的專業(yè)英語。當前科技英語研究狀況不容樂觀,“盡管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曾出現過一輪科技英語教學的高潮,但最終止步于20世紀90年代?!盵2]。然而,科技英語翻譯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應用翻譯研究亟待加強。
隨著近代西方科技文明如工業(yè)技術、軍事、機械、制造等的發(fā)展和傳播,科技英語翻譯數量不斷增加,范圍逐步擴大。自明朝中期起到19世紀中葉,林則徐聚集人才翻譯國外書刊——“開眼看世界”,同期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洋戰(zhàn)艦、火器、練兵之法以及嚴復譯作《天演論》《原富》《法意》等,西方經濟、政治、社會學、進化論等文化較為系統(tǒng)地傳入中國,通過西學東漸、洋務運動等,科技翻譯達到一個高潮。
新中國建國后翻譯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打開了國外企業(yè)、文化、科技進入中國的大門,科技英語的需求與日俱增,科技英語翻譯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對外技術交流和中外科學研究的互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半世紀以來,科技翻譯研究從蕭條走向繁榮,從經驗走向理性,經歷了一個與我國翻譯事業(yè)共進的過程[3]。科技翻譯應用需要不斷增加,“由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六所高校在1991年1—3月對1 445名本校畢業(yè)生的需求進行了調查。92%的青年科技人員表示需要閱讀與科技有關的英語報告、文章或書籍。87%的人表示需要英漢互譯技術資料?!盵4]
國外自20世紀以來語言學、文化轉向、多學科與翻譯研究相繼結合,既充實了翻譯研究,又快速地推動著翻譯學的發(fā)展。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不斷發(fā)展,商務、科技、外事等應用型翻譯需求日益增加。各種翻譯團體、公司間的交流、譯員的努力共同促進了翻譯學的發(fā)展,尤其是豐富和推動了科技翻譯研究。
隨著21世紀“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經濟活動交流愈發(fā)頻繁。在職業(yè)化翻譯工作內容中占絕對主體部分的科技英語翻譯發(fā)展迅猛,從業(yè)人員不斷增加,“全國幾百萬(包括業(yè)余翻譯)人的翻譯隊伍中,科技翻譯工作者占的比例最大,約占1/3,這一比例有力地證明了科技翻譯的主導地位。而翻譯教學滯后于翻譯實際工作。”[4]但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現象依然普遍,職業(yè)化譯員研究理論偏少,而高校研究人員實踐總體匱乏,正如紐馬克指出:“如果翻譯理論不是通過實踐的問題而產生,則無意義也無效果。”[5]。因此,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多維度探討科技英語文體特點,研究翻譯策略和方法,提升翻譯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1 文體對比研究
科技英語在詞、句、篇以及圖表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在語言特征、語用等方面與文學文體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科技文本與文學文體的差異
2.2 科技英語文體翻譯策略
根據Peter Newmark對語言功能的六分法[6](informative,expressive,vocative,aesthetic,phatic,metalingual function),科技英語文體因其適切性、準確性、客觀性、邏輯性、連貫性、簡明性和規(guī)范性等特點[7],在翻譯時應突出信息功能、整合表達功能、祈使功能等,以信息傳達和交流為核心,將源文本(SL)忠實、通順和規(guī)范地轉換為目標語文本(TL)。同時考慮不同行業(yè)背景,根據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準確選擇詞義,凸顯譯文的信度和可讀性,考慮特定目標讀者群,形成意義正確、語言規(guī)范的目標語譯文。具體翻譯建議如下:
1)選詞準確、地道,并符合行業(yè)用語規(guī)范,重視數字、時間、日期、縮寫詞、地名、人名、公式等的翻譯??s略詞(abbreviation)常見有首字母縮寫(Acronym)、裁剪縮寫(Clipping)、混成縮寫(blending),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英語縮略詞類型與實例
2)句子結構方面,正確處理簡單句和復雜句,理清主謂層次,加強邏輯條理性,恰當轉換常見的被動語態(tài)、名詞化結構、定語從句等。
3)語篇方面要求整體風格一致,表達簡練達意,忠實原文,前后術語協調一致,注重邏輯性和圖表數據的準確性,結構嚴謹,避免贅述,從整體視角做到譯文準確、通順與得體。
3.1 翻譯能力模型
新形勢下跨國科技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高端專業(yè)科技類翻譯人員奇缺,翻譯人員能力結構模式研究亟待加強,明確界定翻譯人員能力構成概念,根據翻譯從業(yè)人員能力模型加強譯員培訓與評估體系,可為翻譯人才培養(yǎng)、翻譯教學單位教學活動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翻譯能力的界定,學者觀點不盡一致。Wilss認為翻譯能力包含第一語言能力(L1 Competence),第二語言能力(L2 Competence)和超語言能力(Supercompetence)[8]。Nord認為包括元能力、文本能力、主題能力、文化能力、轉換能力[9]。國內學者中,如譚載喜指出譯者能力為:“認知能力、相關雙語能力、技術輔助能力和轉換能力”[10]。劉宓慶認為翻譯能力是雙語能力、雙文化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語言之外的能力和轉換能力[11]。圖1、圖2、圖3為部分學者對翻譯能力所作示意圖:
圖1 劉宓慶翻譯能力圖示(2003)[11]
圖2 西班牙PACTE研究小組翻譯能力圖(2003)[12]
圖3 文軍博士翻譯模式圖(2005)[13]
3.2 加強科技翻譯譯員能力培訓與評估
此外,應加強譯員評估體系建設。首先,可通過大量譯員學習反饋,了解翻譯能力建構重難點,評估譯員學習能力的提升。其次,信息化時代,結合線上與線下,集中培訓與自主學習,借助計劃-執(zhí)行-檢查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模型形成有效、全面的評估機制。最后,有機結合階段性與終結性評價,引入譯員互評機制,監(jiān)控譯員培訓過程,檢驗翻譯能力提升效果,幫助譯員取得良好學習效果。培訓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科技翻譯醫(yī)院能力培訓情況
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科技英語在對外科學技術和科技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忠實、通順和規(guī)范的科技翻譯對促進科技發(fā)展與進步極為重要。科技英語文體正式、嚴謹、客觀等特點體現在詞、句、篇各方面。應該通過提升信息技術輔助能力,同時強化雙語能力、表達能力和轉換能力,多方面建構新時期譯員科技翻譯綜合能力。
[1]WIDDOWSON H 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2]蔡基剛.國際科學英語和中國科技英語學科地位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70-80.
[3]方夢之.近半世紀我國科技翻譯研究的回顧與評述[J].上??萍挤g,2002(3):2-5.
[4]李欣.加強科技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J].中國科技翻譯(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2):37-28.
[5]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 Pergamon,1981.
[7]袁崇章.論科技譯文的語體特征[J].外語教學,1987(4):70-76.
[8]WILSS W.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1.
[9]NORD 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M].Amsterdam:Editions Rodopi B.V.,1991.
[10]譚載喜.翻譯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12]PACTE.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Alves(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3:43-66.
[13]文軍.翻譯課程模式研究:以發(fā)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EST Tex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y Assisted by IT
LIANGYongCHANGShu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China)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chnic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especially with the initiative of The Belt and Road.By analyzing historical and present development of EST and studying text typology of EST,the paper puts forwards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aithfulness,smoothness and standardization.Considering lexical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EST,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ranslators’ comprehensive ability,by strengthening training and establishing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system,such as cognitive and bilingual competence,as well as expressing and transferring skills aided by IT and CAT.
EST translation;text typology;translation ability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2.023
2017-03-15
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SC16WY001);大學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122201)
梁勇(1988—),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譯介學,電子郵箱:williamcdut@163.com。 常淑麗(1970—),女,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和應用語言學。
H315.9
A
2095-5383(2017)0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