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侯保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和解疑能力*
?北京/侯保玉
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質疑和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由被動的提出問題到主動的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為學生提供自我獨立學習的機會,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主動進行有目的、有價值的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探索。在質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的走進了文本,提高了探究學習的效率,鍛煉了自己的思維。長期的系統(tǒng)訓練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閱讀教學;質疑;解疑;興趣;發(fā)展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是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薄缎W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們越來越感受到有思考價值的質疑,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在如今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能夠獨立質疑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教給學生解疑的方法,學生按照學到的方法自己解疑。在質疑和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的走進了文本,提高了探究學習的效率,鍛煉了他們的思維,進而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能力。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和解疑的能力呢?下面談談我們的一些淺顯的看法。
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而質疑本身就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質疑的前提是思考,思考的目的是學習,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
(一)引導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要想改變這種狀態(tài),教師必須承擔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樹立質疑的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首先,要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其次,要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而后,教師要肯花時間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默讀思考,針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捎勉U筆在書上用“?”做標記。因為質疑是一種完全獨立思考的過程,它需要在冷靜地閱讀中完成。最后,質疑要做到持之以恒。質疑習慣的養(yǎng)成,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走近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指導學生提高質疑的質量,幫助學生走進文本 好的問題往往是在人們改造和重組現有知識的過程中形成的。對學生提問能力的訓練能夠從實質上改善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保持。我們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質疑的質量。
1.針對“課題”質疑
通過學生對課文題目的質疑使學生明白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從課題入手質疑,往往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p>
2.根據“課文”質疑
引導學生質疑時,應該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的一些比較難懂的詞語,可以先結合上下文理解,還可以查字典理解關鍵字來理解詞語,如果這些方法都用過了還解決不了,那么說明這個詞語很重要,這時再提出問題來,這樣針對詞語的質疑才是有價值的。
提問不能局限于字詞和課題,還要更多的從文本上入手。從課文的內容里找不理解的地方,對那些難懂的句子進行提問,甚至可以對一些特殊使用的標點進行提問。當學生對質疑有了較深的認識后,可以趁熱打鐵,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時間,給學生空間讓他們去質疑,去發(fā)揮。
有了一定質疑能力的學生,主體意識已經加強,他們渴望在課堂上滿足自己的求知欲,這里的“求知”已成為鮮明的“求己不知”。那么我們教師就要尊重它,統(tǒng)化它。這種尊重就是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就是尊重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正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
清之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教給學生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解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必然會有所提高?!岸晤A習課文”是我校在語文課程改革方面作出的嘗試,實踐證明這種教模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解疑的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岸晤A習課文”是指第二課時內容前的自主學習,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幫助學生梳理出解決問題的路徑或指定的研究方向、范圍而進行的課前學習。在進行二次預習時要按照基本的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文章的寫作特點自主學習。寫人的文章,能夠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外貌等方面內容,系統(tǒng)的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思想、情感;記事的文章,能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的脈絡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寫景狀物的文章,能夠抓住景物的特點、表達的方式去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二次預習課文給了學生自我獨立學習的機會,最終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通常采取以下的方法來抓住二次預習課文的時機培養(yǎng)學生的解疑能力。
(一)篩選、梳理引領全文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質疑能力,學生會提出很多看似雜亂無章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出能夠統(tǒng)領全文的問題,然后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枝形路徑,讓他們按照這個路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深山風雪路》這篇課文時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老呂談到傷疤時,心情平靜?
2.為什么談到換工作時,老呂會那么急?
3.文中提到三次清晰的腳印,分別出現在什么時候,有什么意義?
4.文中主要人物是老呂,為什么寫老松?
5.為什么說“這山間小道的腳印,是這樣的默默無聞,然而又是這樣的放著光彩?”等。
提出引領全文的問題:
我們學習這課你們認為應重點研究什么?(體會老呂是怎樣一個人。)
確定重點的原因(寫人的文章,主要人物是老呂;)
“老呂是怎樣的一個人?”這個問題可以統(tǒng)領全文。知道了老呂是怎樣的人,那么其他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二)幫助學生尋找解疑的策略 確定了引領性的問題后,教師就要幫助學生找到解疑的方法或者路徑。讓學生尋著路徑自己解疑,這樣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例如:《深山風雪路》一課:
前面經過教師的梳疑,提出了引領全文的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教師要主動幫助學生找到解決策略。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的主人公是老呂,那我們就應該重點分析老呂。
1.抓老呂的言行和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品質。
2.抓“我”的情感變化,體會人物的品質。
通過這樣的路徑讓學生知道,學習寫人的文章就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以后再學習寫人的文章時,學生自然的就會把學到的解疑策略遷移到新的文章中去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教師幫助學生確定研究方向、確立研究范圍 有些課文學生提不出什么問題,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確定研究方向。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末,與學生談話,你想了解金華雙龍洞的什么?(景點、特點、怎樣寫具體的等),這就是研究方向。
掌握研究方向后就要確立研究范圍。
例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下面的表格學習課文。
游覽的地方路上洞口孔隙外洞特點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在進行二次預習時,首先要明確寫了哪些景點;其次這些景點有什么特點;最后分析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清楚寫景的文章應該怎樣學習。
不同的課文有著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根據課文的不同幫助學生質疑、解疑、確立研究方法,這樣的訓練給了學生自我獨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真正有目的、有價值的思考,讓他們深入到文本里,更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自己學會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促進學生在質疑和解疑中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學會了質疑和解疑就是學會了學習,促進個性的發(fā)展。我們的學生從樹立質疑的意識開始,到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再到現在孜孜不倦的主動學習,儼然已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語文學習,學生才會樂學,才會有收獲。馮偉娥
[1]馮偉娥.學會質疑方法 培養(yǎng)探究能力.課外語文,2014(4).
密云區(qū)太師屯鎮(zhèn)中心小學)
*密云區(qū)教委首屆“中國知網杯”優(yōu)秀校本課程及論文評選活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