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秀 敏
(石家莊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及其文化因子的挖掘
柴 秀 敏
(石家莊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在國學熱背景下,高校古代漢語課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課,更彰顯其人文性。挖掘古代漢語課程的文化因子勢在必行;從漢字、詞匯和文選三部分總結教學內(nèi)容的文化構建;從語言學、傳統(tǒng)文化和學生三個角度論述挖掘文化因子的價值與作用。
古代漢語教學;文化因子;價值與作用
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必修課,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探索、教學改革從未間斷。20世紀50年代初,有漢語言文學及相關專業(yè)的高校紛紛開設古代漢語課程,由于沒有教材和大綱,教學內(nèi)容各異,如單純理論式、單純文選式或僅對漢語史進行梳理。直到1956年,高等教育部頒發(fā)大綱,使古代漢語基礎課的學科性質(zhì)得以明確,并對其教學內(nèi)容、方法和目的等進行了詳盡說明。1962年,王力主編我國高校文科第一套《古代漢語》教材,編寫體例由文選、通論、常用詞三部分組成,既有感性知識又有理性認識。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代漢語教學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廣泛,研究內(nèi)容也越來越專業(yè)、具體,關注古代漢語工具性,側重培養(yǎng)古文獻閱讀能力。當前,新的歷史語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國學熱的背景下,相關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性在古代漢語課程中的重要性。這門課不再是單純的工具課,更具有人文性。教師越來越重視古代漢語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也迫切希望對其文化因子進行更深入的挖掘。
以我國第一套也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采用的教材——王力《古代漢語》一至四冊內(nèi)容為例。
文選部分:第一冊分別選于《左傳》《戰(zhàn)國策》《論語》《禮記》《孟子》;第二冊分別選于《墨子》《老子》《莊子》《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與《詩經(jīng)》;第三冊有《史記》以及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人的古文;第四冊則有賈誼、劉禹錫、杜牧等人的賦以及兩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唐詩宋詞元曲。
通論部分第一冊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緒論、字典辭書和有關古漢語詞匯方面的內(nèi)容,第二單元是有關漢字方面的內(nèi)容,第三單元是古漢語句式相關問題,第四單元是有關詞類活用的問題;第二冊共三個單元:第五單元是介詞、連詞等虛詞部分,第六單元是詩經(jīng)用韻,第七單元是古書注解;第三冊有文化常識;第四冊有詩詞曲律。
文選內(nèi)容涉及歷史、文學、哲學、法學等諸多方面,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優(yōu)秀作品,蘊含著文化精髓,彰顯著民族優(yōu)秀特質(zhì)。從這一點來看,這些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也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通論部分雖然具有工具性,但也不能僅僅把它們看作古代漢語的語言理論知識點,還應關注其人文性,使二者相得益彰。
王力《古代漢語》教材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閱讀古籍的能力,可以深入領會古代文化典籍的思想內(nèi)容,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見,古代漢語教學不能不關注我國傳統(tǒng)文化,挖掘古代漢語課程的文化因子勢在必行。
古代漢語教學內(nèi)容的文化構建應該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國學熱的文化背景下,教師應該改變以往僅把古代漢語作為工具課來講授的觀念,既要認識其工具性,也要充分認識其人文性,樹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理念。具體實施內(nèi)容主要包括漢字教學、詞匯教學和文選教學三部分。
(一)漢字教學
漢字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一般從漢字產(chǎn)生、形體構造、形體演變以及用字現(xiàn)象等方面來構建。世界四大古文字,只有中國的漢字沿用至今,足以證明漢字頑強的生命力。漢字無論是起源發(fā)展還是實際使用,都受文化的影響。漢字既是漢文化的一部分,又承載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綿延不斷,正是漢字成功地維系了這種發(fā)展,并忠實地承載和傳播了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漢字教學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漢字作為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其他漢文化之間存在聯(lián)系;二是以漢字為載體,挖掘其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漢字與漢文化相互驗證,利于更準確地把握漢字的性質(zhì)和特點。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結繩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與圖騰崇拜、漢字與圖畫、漢字與契刻等漢字的起源文化,也可以從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入手探討并挖掘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密碼,以便讓學生更準確地掌握其造字之初的意義。例如,“田”在甲骨文中像田地之形,而在實際的語言實踐中卻有兩個意義“田地”和“田獵”,這反映我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即可以耕種的農(nóng)田,同時也反映我國古代的休耕制度?!吨芏Y·大司徒》將耕地分為上田、中田、下田三等。上田稱“畬”,每歲可耕種;中田稱“新”,可隔年耕種;下田稱“菑”,三年一耕作。休耕的田地就是田獵的場所,如《晉靈公不君》“初,宣子田于首山?!盵1]25“田獵”這個意義后來寫作“畋”。如此,學生可以通過早期甲骨文“田”字復雜而齊整的構形了解古代社會狀況,也可以從文字學角度更好地判定“田”“畋”兩字之間的關系為古今字。
(二)詞匯教學
詞匯部分的教學一般從詞的構成、詞義系統(tǒng)、常用詞的常用意義等方面構建。詞匯是最活躍、發(fā)展變化最快的語言要素,詞匯也是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只有準確辨析詞義之間的細微差別才能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而準確把握詞義離不開對詞匯進行文化內(nèi)涵的挖掘和闡釋?!罢Z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盵2]
1.注重古漢語詞匯的系統(tǒng)性,了解詞匯系統(tǒng)形成的文化原因
上古時代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在先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大量與之相關的詞匯?!墩f文》共收正字9353個,重文1163個。其中,牲畜類詞“馬”部正字115個、重文8個,“犬”部正字83個、重文5個,“牛”部正字45個、重文1個,“羊”部正字26個、重文2個,“豕”部正字22個、重文1個,這些詞的形成跟當時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有直接關系;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類詞“艸”(草)部正字445個、重文31個,“禾”部正字87個、重文13個,另外還有“米”部、“麻”部、“土”部、“田”部等,這些詞都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都能反映當時的文化狀況。漢字中從“示”的字很多,《說文》“示”部收錄“神、祗、社、稷、祭、祀、祡、禋、禍、福、禎、祥”等60個正字、13個重文[3]。這些詞的形義無不是在當時的宗教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
2.注重詞義的系統(tǒng)性,了解詞義系統(tǒng)形成的文化原因
詞匯是一個系統(tǒng),具體到一個詞,其多個詞義也具有系統(tǒng)性,其中不乏因文化原因形成的詞義。如“寺”本義指官員任職的處所官署,諸如太常寺、鴻臚寺等,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摩騰用白馬馱來佛經(jīng),住在鴻臚寺,第二年在洛陽修建白馬寺作為賓舍,在此文化交流的歷史條件下,“寺”由“官署”義引申出“佛寺”義;“朝”由“早晨”義引申出“朝見”義;“錢”由“鋤類農(nóng)具”義引申出“貨幣”義;“漢”由“漢水”義引申為“漢朝”義,再引申為“漢民族”義。
3.注重古今詞匯詞義的異同,了解形成異同的文化原因
4.注重同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所折射出的文化因子
古漢語中有些同義詞在形成的過程中受社會發(fā)展因素的影響,于詞義的細微差別處無不洞見其社會與階級的烙印,表現(xiàn)出貴賤等級、抑惡揚善以及地域性語言習俗等文化內(nèi)涵。例如,在封建社會里為了區(qū)分貴賤,對“死亡”的稱謂有嚴格的禁忌與等級規(guī)定,“崩”“薨”“卒”“不祿”“死”這一組同義詞分別指稱“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的死亡?!奥尽薄皻ⅰ薄皬s”“誅”這一組同義詞都含有“使人失去生命”之義,但“戮”“殺”表示一般意義的殺死,“弒”則用于臣殺君、子殺父,“誅”一般指殺死有罪者,一方面蘊含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與等級文化,另一方面抑惡揚善、貶斥有罪者,彰顯社會正能量。
(三)文選教學
古代漢語教學要講理論知識,也要講文選中字詞句的語言本體,更要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挖掘。培養(yǎng)古漢語閱讀能力必須將感性材料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文選在教學中占較大比重,一般從字、詞、句、篇、語境等方面來構建,除了重要的字詞句語言教學外,教師會把相關文化常識和修辭等內(nèi)容融入其中。王力《古代漢語》教材中,文化常識和修辭都有專門的章節(jié),但因課時有限,大多教師不專門列章節(jié)進行講授,而是融入相關文選中,其余布置學生自學。融入相關文化知識的講解,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例如,王力教材第一單元的文選選自《左傳》,教師首先要把這10篇文選放到《左傳》這部歷史著作的背景下去解讀,當然語言課不是文學課或歷史課,除了必要的講解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和古代文學課結合起來去深刻把握和理解《左傳》,對于篇目字詞等內(nèi)容的講解要結合相關文化知識。
以具體篇目為例,《宮之奇諫假道》[1]16敘述晉侯向虞國借道,虞國大夫?qū)m之奇力諫虞公,而虞公相信宗族關系和神權思想,最終借道于晉,導致國家滅亡。要想真正理解這篇文選,僅依賴語言字詞句的解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破解其文化密碼,“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宗”同一宗族、同姓,文中涉及到的晉國、虞國、虢國都是“姬”姓國,同一祖先,這就需要講解古代姓氏文化,即原始人的民族起源神話,《說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3]258姓氏在崇尚恩愛、厚待親人、區(qū)別婚姻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對于太伯虞仲、虢仲虢叔的家族地位,文章用了昭和穆,這就涉及到古代宗法制度中的“昭穆制”,即宗廟、墓地等按輩分排列順序,簡單說始祖在中間,左昭右穆。同時,教師還可借助《晉國國君表》《王氏世系傳承表》《周世系表》等,講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才能夠講清楚文中人物大王、大伯、虞仲、王季、虢仲、虢叔、文王、桓莊之祖、晉獻公和虢國、虞國、晉國三個國家之間的關系。只有弄清楚了這些關系才能真正理解這篇文章。“虞不臘矣”中“臘”要和《大同》中“昔者仲尼與于蠟賓”[1]210中的“蠟”聯(lián)系起來講,都指年終舉行祭祀的名稱,不同時代祭祀的名稱不同,陸德明釋文“蠟,仕嫁反,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字林》作礻昔?!盵4]文中此處“臘”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舉行年終的祭祀”,同時教師還可講解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四時祭”分別祭祀四方神,以區(qū)別于年終祭祀的“祭百神”。“冬,十二月丙子朔”則涉及古代歷法干支記時與朔望月等。《齊桓公伐楚》“師進,次于陘”[1]13中“次”字,王力《古代漢語》教材解釋為“軍隊臨時駐扎”,要想讓學生理解“次”此處的“駐扎”之義,涉及到“歲星(木星)紀年法”,歲星運行一周天需要11.8622年,古人就把一周天平均分為12個區(qū)域,稱“十二次”,并予以命名,歲星每年行走一次即相對應的一個星空區(qū),并且每年都有一個止息處,所以“次”可引申為“駐扎”之義。
文選的講解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通常的原則是整個古代漢語教學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識應整體考慮,遇到同一個文化現(xiàn)象,前面講過的,后面將不再重復。
高校古代漢語教學在關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其文化因子,無論是對漢語言學科本身還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抑或是對學習的主體學生都有著重要的價值與作用。
(一)語言學角度
語言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與實際生活和文化形式相互關聯(lián),只有將語言的學習融入時代文化生活,才能夠領略語言的實質(zhì),領會傳世典籍的精髓,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傳統(tǒng)文化角度
挖掘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子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傳統(tǒng)文化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涵養(yǎng)、心靈空間得以架構。中華民族五千年發(fā)展,靠得就是這種文化形成的民族凝聚力與強大的精神支柱。中華文化孕育了我們偉大的民族,創(chuàng)造出民族團結、富強的奇跡,如今更是架起溝通東西世界的橋梁?!耙粠б宦贰薄叭祟惷\共同體”勾勒出的宏偉藍圖,正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認識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是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項工程,放到戰(zhàn)略的高度來構建其在國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意義[5]。當前形勢下,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挖掘文化因子對傳承與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學生角度
1.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
古代漢語課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在當前注重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氛圍下,古漢語課程作為必修課,已經(jīng)不能簡單停留在語言工具課層面的教學上,而應充分重視其在人文素質(zhì)培育方面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意識、道德理想,在教學中只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才能使其成為一門有靈有肉有生命的課程,使學生真正領略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與魅力。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古代漢語基礎知識較欠缺,對古文比較生疏,再加上課時少、內(nèi)容多等問題,導致課程難學、難教,學生沒有學習的主觀愿望。因此,教學中除了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外,內(nèi)容上重視文化關照,加強與現(xiàn)代漢語、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等其他學科的溝通,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這需要學生在課上認真聽課、主動學習,課外主動拓寬知識面以進一步加深理解。
古代漢語課畢竟是語言課,一定要恰到好處的滲透文化知識,不能主觀放大其人文性而影響本課程語言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師應正確處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我國文化博大精深,課上不能完成的內(nèi)容,可以引導學生課下自學來汲取營養(yǎng)。
總之,古代漢語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在信息化時代國學熱的新語境下,關注并挖掘其文化因子勢在必行。教學內(nèi)容的每一部分都能深入挖掘文化因子并具體實施,于細節(jié)處進行文化滲透。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注重挖掘文化因子是對語言本質(zhì)的絕美詮釋;從傳統(tǒng)文化角度來看,挖掘文化因子對傳承與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推動作用;從學生角度來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質(zhì)。當前處于實施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工程的背景下,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其文化內(nèi)涵,賦予其鮮活的價值,對這一工程的實施與推動有著積極的意義。
[1] 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 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96.
[3]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4] 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56.
[5] 新華社.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17-05-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責任編輯:張雪晴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and its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universities
CHAI Xiu-min
(School of Chinese and Communications, Shijiazhuang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is no longer an option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owing to a craze for classic Chinese culture.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over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is course in relation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s,vocabulary and anthology.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erms of linguistic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cultural factor; value and function
2017-02-14
2013年度石家莊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XM-201315A)
柴秀敏(1964-),女,河北元氏人,石家莊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漢字文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
1009-4873(2017)03-0034-04
H10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