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廣平
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游學,指到新環(huán)境里學習和游玩,既不是單純的旅游也不是簡單的學,而是在學習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在體驗中學習。
怎樣利用游學這一種傳統(tǒng)的學習教育方式讓學生開闊視野、鍛煉才能、愉悅身心、提升人文素養(yǎng)呢?本校是經(jīng)典誦讀特色學校,我們做了以下嘗試。
一、“不拘一格降人才”———分層招募
1.分層招募。
我們精心設計了古樸典雅的《游學團招募令》,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報名,再組織班主任依據(jù)綜合評估情況(品德表現(xiàn)、學習成績、個性特點等)遴選,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班各選3人,同時為每個成員建立檔案,旨在進行個案的追蹤培養(yǎng)??鬃映珜У摹耙虿氖┙獭睗B透在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
2.吸納家長。
我們鼓勵家長志愿者輪流參與活動。實踐證明,家長在活動中非常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與孩子經(jīng)?;ハ嗵崾?,互相交流,努力樹立良好形象,潛移默化地給了孩子健康積極的影響。家長的參與,也讓活動多了一些安全保障。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也為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如,我們讓擅長攝影的家長負責拍攝花絮;讓組織能力強的家長協(xié)助游學團小組長完成任務;委托細心的家長幫助管理后勤。
“不拘一格降人才”式的招募游學團成員,真正落實了“關(guān)注全體”。
二、“少年君子翩翩至”———禮儀培訓
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游學前的培訓是游學成功的關(guān)鍵。我們組織了有家長志愿者代表參加的培訓,分“安全須知”與“文明禮儀”兩部分內(nèi)容。安全須知分為“乘車安全”“行進安全”“應急處理”等,各項又有具體要求,比如:不得隨意離開隊伍;往返前隊長清點人數(shù)報給負責老師;嚴格劃分活動區(qū)域,各分隊在規(guī)定區(qū)域活動。這樣指導明確,要求細化,才便于操作。
中國為禮儀之邦,而小學階段是人的品德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guān)鍵期。培訓中,我們在文明禮儀方面做出具體規(guī)定:遵守社會公德,不涂抹刻畫;所到之處,保持整潔;乘車、游學、就餐等按在校日常規(guī)范進行;注意坐立行走姿勢;不喧嘩、不推擠;不許帶零食及碳酸飲料;待人禮貌,常說“請”“謝謝”等;相互關(guān)心;統(tǒng)一著裝;帶輕便雙肩包,內(nèi)放飲用水、少量零花錢、創(chuàng)可貼、暈車藥、裝垃圾的塑料袋等。
“高雅之風習習拂來,少年君子翩翩而至?!痹谕庥螌W,更是考驗學生言行文明、傳統(tǒng)禮儀踐行情況的最好時機。
三、“太傅引高雅,平民懷大和”———經(jīng)典游學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是一本無字的書,活的書;是我們的活教材,活教師。”怎樣利用“大自然大社會”這本無字之書呢?可從三個方面做到“精”,力求成為孩子們的“經(jīng)典游學之旅”。
1.巧用資源,選擇地點。
首選名勝古跡。長沙有著悠久的歷史,馥郁的文風,歷來學風不倦。我們選擇了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岳麓書院等地作為游學點。作為偉人求學過的地方,一師范文化底蘊深厚。秋高氣爽時,落葉金黃,日式院落、法式門窗、幽靜長廊,典雅的藍灰色調(diào),深深地吸引了游學團的孩子們。
其次是博物館。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實物的場所?,F(xiàn)今博物館的多元化發(fā)展,是對設計的一種衍生,也是對建筑文化的一種傳承。有一段時間正值雨季,我們把游學團帶進了“三館一廳”,獨具特色的外觀設計讓孩子們驚嘆不已。而新建的長沙市博物館更是氣勢宏偉。講解員帶領(lǐng)孩子們參觀青銅器,感受湖湘名人書畫作品的魅力。通過親身參與,感受歷史變遷、傳統(tǒng)文化,讓他們自己得出結(jié)論,這比老師在課堂上硬性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秀美的風景區(qū)也是不錯的選擇。靜臥碧波中的岳陽君山是我們游學團喜歡的去處。島上曲徑通幽,湘妃竹蔥郁斑駁。孩子們乍見之下,紛紛感嘆“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曾學過的中華古典詩詞在孩子們頭腦中立體、鮮活起來。
2.巧設“任務卡”。
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可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任務環(huán)節(jié)。要想順利完成任務,需要每個成員相互合作。在這一過程中,游學團成員體會到了共同攻克難關(guān)、共享勝利果實的成就感。我們通常采取設計“任務卡”、集中交代任務、分組行動、集中評比的步驟進行。如在一師范游學中有一個任務是“尋找后院的毛澤東石雕像,并拍攝創(chuàng)意集體照”。小分隊成員使出渾身解數(shù),通過不同渠道完成任務。他們拍出的照片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努力完成任務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也增強了他們對事物的感悟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
3.安排體驗環(huán)節(ji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親身體驗到的東西,往往使我們感到更真實,并在大腦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體驗類活動使學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覺中感悟、了解、認識、提高,激發(fā)了學習內(nèi)動力。例如,游學團在“太平老街”一站中,小分隊除了“集體完成手繪地圖”,尋找“利生鹽號”“宜春園古戲臺”等歷史悠久的店鋪名外,還有一個手工制作面塑的體驗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在民間老藝人的指導下,專注揉捏,精心描畫,《三國》《水滸》等名著中的神化人物、憨態(tài)可掬的面塑小動物逐一誕生。孩子們在體驗中感受著湖湘文化的魅力與傳統(tǒng)商業(yè)民俗風情文化。
4.節(jié)奏松弛有度。
游學過程中,適當?shù)摹吧⑸碃睢蹦茚尫藕⒆觽兊奶煨?,又能挖掘孩子們潛在的才能。記得游學團在銅官窯調(diào)整休息時,陽光明媚,孩子們有的在草叢中觀察小蟲子,有的和同伴嬉戲閑聊,有的女生找景點搞怪拍照,到處是歡聲笑語。圍桌午餐時,孩子們還很熱情地讓座、盛飯舀湯。高年級的孩子會自覺照顧低年級的弟弟妹妹們。表面的松散,實則鍛煉了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禮貌謙讓的美德也在孩子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
“積累于少年,受益于終生?!苯o“游學”這種古老的教育形式注入新的時代元素,合理利用各種資源,結(jié)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展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山水古跡中開闊視野,領(lǐng)略自然之美、傳統(tǒng)文化之韻;在攻克任務中,體現(xiàn)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學會自主與協(xié)作;在各式主題體驗中,有更多機會去自發(fā)學習創(chuàng)造;在分享中鍛煉膽量、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游學,讓孩子的童年更值得回憶。
(作者單位:長沙市芙蓉區(qū)八一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