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崗
“我是誰,認識你自己”是哲學中最經典的問題。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從降生起,就被這個問題所羈絆,且一生都將在這種羈絆中度過。而人生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我們被這種羈絆所困,又常常走出這種羈絆。就如電影《摔跤吧,爸爸》女主角吉塔的成長,她就是在羈絆中不斷抉擇,最后認識了自己,找到了前行的路。
發(fā)現你自己
應該說,吉塔是幸運的,因為一次偶然的闖禍,被父親發(fā)現了她的潛質——天生的摔跤運動員,血液里充滿著摔跤運動員的因子。但這樣的發(fā)現是來自外部的,所以在電影的前段,兩個女主角非常對抗,以致出現了“反暴虐統(tǒng)治”。
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到教育的一個規(guī)律——如果有外在的高壓,就一定會引發(fā)內在的反抗,而且逐漸升級到焦灼狀態(tài)。但是,父親的發(fā)現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因為他開始時對女兒的種種行為,都是在孕育種子,然后等待“關鍵性事件”讓這粒種子“自主生長”。不久,關鍵性事件果然發(fā)生了,這就是命運的美妙之處,當你為一件事情不斷準備與孕育時,一定會遭遇到一件關鍵性事件,只是時間有早晚的不同而已。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人少年得志。但是,沒有最初的孕育,關鍵性事件即使已經發(fā)生,也不會成為真正的“關鍵性事件”。
因此,身為教師或家長,我們能做得就是“發(fā)現”與“孕育”,然后靜待關鍵性事件的來臨。無論父母還是教師,我們都需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而具有一雙“發(fā)現”的眼睛的人,往往也是對自身有“發(fā)現”的人。如電影中的父親,一直深深地確信“我是優(yōu)秀的摔跤運動員”,只是缺少機會和資金,所以他要傾盡所有幫助女兒達成目標。這就是真正的“孕育”。
用己所長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電影中吉塔嘗試放棄自己擅長的“進攻”,而采用“防守”戰(zhàn)術,結果失敗了。因為那時的她不是在做自己,而是在嘗試做他人(教練)口中的自己。這里有一個心理學中重要的現象——“挑戰(zhàn)父親”。青春期的孩子,總是要“挑戰(zhàn)父親”。這是“好事”,也是“不好”的事。好,是可以借此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系,電影后段就深刻地揭示了這種現象;不好,是可能帶來一場關系的災難——當然,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這部電影讓我們感悟更深的是,教育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用己所長!用己所長,其關鍵仍然是“認識自己”,對自己錯誤或者狹隘的評估——“我是學校里最優(yōu)秀的摔跤手”,就會阻礙自己變得更好、更強,甚至忘記了之前的種種“力量來源”——五點起床、剪短頭發(fā)、控制飲食、扎實訓練……這個時候的典型特征是——尋找技巧。電影強烈地展現了這樣的結果。
所以,當一個人不關注當下,不關注自身,而去艷羨一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并盲目模仿時,羈絆就會再次降臨。如果沒有感受到羈絆,只能說明自己是個“取巧”之人。
逃避與退行
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中,人總會經歷起伏,經受榮辱。進入體育學院后的吉塔,看上去是多么的榮耀,即使那些強壯的男摔跤手也不是她的對手,更別說那些女摔跤手了。于是,那一項項競賽的獎牌與獎杯成了吉塔志得意滿的人生注腳——在順境中,我們最易“忘記自己”,吉塔就是在這樣的內在自滿和外在的誘惑下,忘卻了“初心”,忘記了自己為何而來。這可能是多數正經歷青春期的孩子最容易犯的錯,或者說也可能是必須犯的錯。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正是因為遭遇了羈絆,才獲得了成長的力量。但要獲得這種力量,必須歷經鳳凰涅槃般的撕裂與痛苦。電影中,吉塔無論是與父親決裂,還是屢次在國際賽事中首輪被淘汰,都是對當年那個順境中不可一世的全國青少年摔跤冠軍的“撕裂”。這個時候的吉塔仿佛被詛咒了一般,可謂處處不順。對此,與其他大多數青少年一樣,吉塔選擇了逃避,逃進了少女心里,留長發(fā)、涂指甲、看電影……這其實就是以一種退行的方式宣告:我是一名少女,不需要那么彪悍,我現在的失敗是正常的。
回到起點,重新出發(fā)
吉塔的幸運在于,她有一個妹妹,一個沒有忘記初心的好妹妹;還有一個父親,一直相信女兒能獲得世界冠軍,成為印度驕傲甚至改變印度女性處境的父親。因此,在妹妹的勸慰下,身陷困境的吉塔終于拿起電話和父親“重歸于好”。這個舉動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個絕佳的象征,象征她與初心(冠軍夢)重新聯結在一起。只有和初心重新聯結,才能獲得重新出發(fā)的力量。而隨后父親的到來,讓吉塔重獲新生。早晨五點起床、剪短頭發(fā)、苦練基本功,這一系列“動作”,成為她鳳凰涅槃的宣告——我要在55公斤級別里拿到冠軍,我要破除所有人的預言和魔咒。此后的吉塔,可謂歷經羈絆,卻不再逃避,而選擇了主動擔當——她和父親,再加上堂兄——那位忠心的陪練,在出租屋的樓頂上,重新回到起點。結果,不出意外地,她重新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成為印度女摔跤手的代表。吉塔用自己的重生,詮釋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真正內涵。
信念創(chuàng)造奇跡
電影最后,吉塔的三輪比賽極具象征意義。第一輪,她“發(fā)揮優(yōu)勢,主動出擊”贏得比賽;第二輪,她“以守為主,伺機而動”獲勝。兩輪勝局的關鍵都是基于對自我及對手的正確且精準的認知,也因此證明了之前所有的失敗都源于對自我的認知偏差。而最精彩的無疑是第三輪,也就是最后的決賽。
此時,父親因被“關押”,在賽場上“消失”,在策略指導上缺位,最后導致吉塔陷入恐慌。而影片的隱喻正在此——父親不退位,女兒永遠長不大??梢?,在平常的教育中,無論家長多么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過度干涉不啻于一種阻礙。
影片中,面對強大對手,吉塔詢問父親該用什么戰(zhàn)略時,父親深吸一口氣說:“這次只有靠你自己?!彪S后他不忘告訴女兒這枚金牌的意義——不僅為了讓人們記住她,更為了給全印度女性希望和力量。面對巨大困難,父親選擇了種植信念,正是這種信念, 讓吉塔在決賽的最后5秒鐘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告訴我們,強大的信念往往會在關鍵時刻發(fā)揮關鍵的作用,這對學生求學和應試無疑都是極具啟發(fā)意義的。
看完電影后人們也許會問:“為什么父親總是對的?”這可以說是印度文化對男性崇拜的局限。但跳出這個局限,我們可以將父親理解為“初心”的象征,而這部影片,就是一部女主角吉塔追問“我是誰,認識我自己”的經典電影。
(作者單位:成都市石室中學 四川成都 610052)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