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娜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痹诳茖W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多媒體;興趣;領悟道理
利用多媒體,將教學內(nèi)容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抽象變?yōu)榫唧w,不僅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而且增大了課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由于學生認識水平有限,生活經(jīng)驗不足,對有些陌生的知識缺乏感性認識。那么在教學中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手段進行直觀教學,用動態(tài)的畫面使教學更形象、生動,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興趣可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為主動去學。思想品德課內(nèi)容有些枯燥,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那么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能向?qū)W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把學生帶入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音樂、圖片、背景等多媒體的感染下,學生在課堂上隨時可以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在教學“騰飛的祖國”時,我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播放了“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精彩畫面,激動人心的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學生表示,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國的騰飛發(fā)展;學生興趣盎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我們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才能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只有祖國強大,我們才能過上幸福生活。再如,教學“好大一個家”時,利用祖國旅游景點的美麗畫面,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真正體會了祖國的美好。
二、運用電教媒體獲得知識,領悟道理
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優(yōu)越性是獨一無二的,它可以將授課內(nèi)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獲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運用多媒體技術,不但課堂節(jié)奏加快,課堂內(nèi)容也更加豐富,信息密度也更大,有利于突破重難點。
如“媒體連著我和你”這節(jié)課,讓學生體會電視、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化媒體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學習利用媒體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努力增加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與在信息海洋中自我把握的能力。當然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們更可以通過觀看影視節(jié)目、錄音、錄像等音像資源,提高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借助電教媒體,鞏固延伸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最基本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參與性學習,讓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學習內(nèi)容要密切聯(lián)系社會實際,使學生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課后的鞏固延伸是課堂知識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的橋梁,有助于變知識為能力,變知識為行為。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學生課外的延伸也很多,有很多都必須運用電教媒體。例如,教學“交通安全記心中”一課,播放一系列畫面:馬路、人行道、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等生活場景,讓學生討論,并自己設計幾條安全行走的路線。學生置身于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氛圍之中,積極參與,熱情高漲。當他們看到自己設計的路線被采納,畫面中的小朋友或走地下道、或走人行道、或走過街天橋,到達目的地時,都情不自禁地笑了。這樣,學生通過看、聽、想、說等多種形式的學習,便將這一內(nèi)容較為深刻地鑲嵌在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中。
四、巧用多媒體課件,指導學生行為
思品教學往往涉及一些練習題,課堂教學信息的傳遞如果僅僅靠傳統(tǒng)的教師語言、黑板來傳輸,學生解答往往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利用多媒體課件的直觀性,將正確、錯誤圖對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辨析能力。
以“可愛的動物”一課為例,學生感受到了動物的可愛,認識到了動物都有美麗的生命以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了一組圖片,圖片內(nèi)容是小朋友們?yōu)樾▲B做巢、將青蛙放歸自然、用石頭打小動物、和大人一起到森林打獵等,讓學生認真觀察,分辨對與錯。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對比,很快知道了不能傷害動物,要保護小動物,保護生命。這樣利用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學生明辨是非,有效地指導了學生的行為,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我想這才是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迪.互動媒體支撐下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楊素苑.論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云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