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娜+倪樂蕊
325600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zhèn)第十六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義務。在小學階段,老師是十分重視識字教學的,一筆一劃認真教。學生為識字也花了不少工夫:反反復復地認、抄、默。結果呢?卻不能令人滿意。學過的常用字運用情況更讓人擔心,要么多筆少畫,要么寫成別字。到了中年級這種現(xiàn)象更加嚴重,有時可以說是錯字連篇。錯別字成語文學習路上很大的攔路虎。
那么,小學生容易寫錯別字的原因何在?他們對待錯別字的態(tài)度如何?針對這些現(xiàn)象,筆者對所任教的四年(3)班44名學生進行了調查。下面就調查的結果做一些相關分析。
調查1:你經(jīng)常寫錯別字嗎?
A 、經(jīng)常 4人,占9.1% B、有時 39人 占88.6 % C、說不清1人 占2.3%
從調查1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對自己的寫字情況還是比較自信的,他們大部分以為自己只是偶爾寫錯別字,是一時忘記了,寫幾個錯別字無需大驚小怪。果真是這樣嗎?和學生相比,我們語文老師則悲觀的多,是指導員的挎包—— 成大問題。
學生與老師的分歧并不僅僅表現(xiàn)在這一點上。關于“對錯別字能否及時訂正”上,師生看法也不盡相同。調查的44個學生中有39人認為自己“有錯別字能及時訂正”,占了總數(shù)的80%以上。老師們卻認為學生在這一點上并不主動,甚至相當被動。對于這一數(shù)據(jù)的可信程度,還要進行調查?;蛘呶覀兛梢圆孪?,學生所謂的“及時訂正”只是我已經(jīng)改了,并不存在是自己主動改的,還是老師叫我改的區(qū)分。和老師內心的是不相符的。也許正是學生的這種漠然,老師的迷茫與無奈,給了錯別字“泛濫”的機會。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調查2、調查3。
調查2:你寫了錯別字,經(jīng)過改正之后,還會錯嗎?
A、不會36人占81.8%
B、會4人占9.1%
C、控制不了4人占9.1%
調查3: 如果你用心,錯別字會消滅嗎?
A、可能41人占93.2%
B、不可能3人 占6.8%
C、無法控制0人占0%
調查2、調查3的數(shù)據(jù),反映了大部分學生在改正錯別字上信心滿滿。這種信心是學生消滅錯別字的正能量。但事與愿違,他們還是會寫很多的錯別字。
和這部分同學相比,另外將近半數(shù)的同學則顯出了對錯別字無可奈何的悲觀情緒,而且這種悲觀情緒在某些方面還顯出普遍性。
調查4:寫了錯別字,你苦惱嗎?
A、苦惱 39人88.6%
B、不苦惱或無所謂5人11.4%
調查5:錯別字對你的學習有影響嗎?
A、影響很大32人占72.7%
B、沒有影響或沒感覺12人占27.3%
從調查4和調查5中可以明顯看出,雖然學生主觀上認為自己錯別字不嚴重,但不可否認,客觀上已確實影響他們語文學習中的心態(tài)。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有一半左右的同學認為自己的錯別字主要出現(xiàn)在“作文日記”中,另一半人認為自己的錯別字主要在“日常作業(yè)”中出現(xiàn)。這表明識字、寫字的鞏固不能和平時的作業(yè)孤立開來,應和閱讀、作文緊密結合起來。
錯別字產(chǎn)生的原因是筆者最為關注的一項調查。對于此,筆者列了七個選項:
A、自己粗心大意
B、字太難寫
C、書寫不認真
E、被生活中街邊、飯店、商場等公共場所的錯別字誤導
F、被出現(xiàn)在電視、網(wǎng)絡、報刊等傳媒的錯別字誤導
G、其他
學生選擇最多的是“自己粗心大意”,共有42人占95.5%。選擇“A”的學生中有55%的人同時選擇了“C”和“D”,而選擇“字太難寫”的只有1人,僅占4.5%不到。這些數(shù)據(jù)集中說明了一點,漢字本身絕不成為產(chǎn)生錯別字的原因,學生的書寫習慣、思想上的疏忽才是錯別字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你的錯別字情況屬于以下哪一種?”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選A—C有12人,D—F有12人,G—I有20人??梢钥闯鰧W生在筆畫和部件這兩方面錯的字數(shù)量旗鼓相當,同音字上錯的較多,需要老師的指引。
治病找到病根,就好對癥下藥了。因為漢字數(shù)量多,結構復雜、字體多變,有不少字形近、音同、義易混。所以我們的教學要從思想上重視對同音字、形近字的分辨。要和錯別字說再見,要有消字五部曲。分別有教師和學生兩方面。教師方面:
一、教師準備“錯別字記錄本”
錯別字難消滅,因為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如何提高學生寫字的正確率,我們認為,教師可以做好預防的工作,準備一本“錯別字記錄本”,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錯別字,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心中有備而無患,提高識字教學的針對性。
記錄本里要有分類,可以分為兩大類:錯字和別字。錯字又可以分為:丟筆的、添筆的、結構錯誤的等等;別字主要是學生對字詞的意思理解不到位,有形近字和同音字兩類。
二、教師教一些區(qū)分字的方法
學生錯誤率最高的是形近字、同音字的混淆使用。這兩個方面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即使的“即”字寫成既然的“既”;“名副其實”寫成“名符其實”;造成這些錯誤的原因是記憶不深,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疏忽。
解決形近字混用問題,可以采用形義區(qū)分法,即對一組形近字的形義關系,進行理性的區(qū)分和說明。如衰,衷,哀:古代死人都悲哀,人們穿著衣,去慰問,慰問要張口說話,所以“哀”是“衣+口”;衷:發(fā)自內心叫衷心,內心在上衣正中的地方,所以“衷”是“衣+中”;還可以編成口訣讓學生記憶:“橫為衰,豎為衷,中間有口訴悲哀。”把形近字放在一起,用字形比較法來識記也不錯。前面說到的“就”字可以尋求字元,知道古代這個字意思是“建成高的建筑物”,延伸為“完成”的意思,右邊就絕對不會出現(xiàn)“龍”字了。
三、嚴格要求,培養(yǎng)習慣
形近字在字形上非常接近,一不小心就會寫錯。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掌握漢字的一些讀音規(guī)則。如“戊戌戍戎”,我們教學生記住一個口訣:“點shù 橫xū wù中空,十字交叉叫做róng ”,記住這個口訣,學生就不會寫錯了。
1.“錯別字回收站”
我們老師老埋怨學生屢教不改:“老師改了又改,講了又講,還錯?!睂W生缺乏改的主動性。我的結論是:簡單的訂正不能根本上消滅名字,要想徹底消滅錯別字,還需要一定的耐力。比如準備一本記錄本,把平時經(jīng)常錯的字收集起來,經(jīng)常翻翻,不時寫寫,這樣就可以避免再錯。
2.“錯別字展銷會”
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很多學生對別人的錯別字一眼就能看出,自己寫錯了卻渾然不知。因此在練習的時候,可以舉辦“錯別字展銷會”,大家把作文、日記本上,試卷上的錯別字找出來,用便利貼粘在班級的宣傳欄上,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學生印象深刻,以后錯誤率就降低了。
3.“勤查字典”和“認真書寫”
另外,“勤查字典”和“認真書寫”被學生認為是減少錯別字的好方法。其實,避免錯別字,必須自覺,對自己嚴格要求才行。主觀上對錯別字設了防,就能有效防止錯別字的泛濫。
通過調查,我深深感到減少消滅錯別字的迫切性,解決這一語文學習中的痼疾必須主觀上重視、實踐中認真,師生合力,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