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坪地預防保健所,廣東 深圳 518000)
慢性病全名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特指某個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不明顯,病程遷延時間長,并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依據[1],病因繁復,尚有一部分未完全被確認疾病的概括性總稱。常見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冠心病、風濕病、癌癥及呼吸系統方面等[2],不僅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腦、腎等關鍵臟器,而且隨著疾病的深入可能會致殘,極大威脅了患者勞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給社會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3]。
2015年4月10日國家衛(wèi)計委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明確頒布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2015年)報告》[4],用眾多詳實的數據對近10年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進展做出了回顧分析。報告指出:雖然我國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力度不斷增強,但目前防控形勢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已成為慢性病行列中重要誘導因素,死亡率高達全國總死亡的87.3%,當下為88.2%[5],而由此造成的疾病負擔整體的73%左右。慢性病作為非傳染性疾病,伴隨我國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老齡化速度的上升[6],致使逐年升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引起了國內外各大醫(yī)學研究領域的高度重視,慢性病的護理治療已儼然是我國公共衛(wèi)生服務的基本內容之一。
老年慢性病患者多伴有多種疾病共存的現象,極易出現大小便失禁、譫妄、壓瘡及心理抑郁老年綜合征傾向,患病后的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均不能得到滿足[7]。此外,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出院后護理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患者后期的恢復質量,進而間接降低醫(yī)患關系緊張氛圍。本研究在對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健康教育和優(yōu)質護理干預過程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選2017年1~11月期間我所轄區(qū)內隨訪的老年慢性病患者8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43例。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為57~83歲,平均年齡為60.9±3.78歲,包含心血管疾病20例,消化系統疾病12例,呼吸系統5例,其他疾病6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為58~87歲,平均年齡為63.7±4.89歲,包含心血管疾病15例,消化系統10例,呼吸系統15例,其他疾病8例。全部患者均被確診,并符合《內科學》相關疾病診斷條例。所有患者依從性良好,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重度糖尿病,嚴重心衰,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及精神障礙疾患,并簽署倫理知情協議書。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臨床傳統護理模式,主要包含醫(yī)生所開具的書面注意事項,詳細向其講解,免費發(fā)放疾病相關知識手冊,囑其按照手冊所提示內容進行護理治療,直至康復。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健康教育和優(yōu)質護理干預,主要包含以下幾點:①心理護理:所有患者均屬于老年特殊群體,一定程度上都有心理恐懼及恐慌,有時甚至產生放棄治療的消極情緒,對此,醫(yī)護人員應積極主動向患者介紹通過治療恢復健康的病例,并給予耐人鼓勵的話語,使其充滿對抗病魔的信心。此外,還要積極與家屬溝通,利用親情的特殊紐帶,讓家屬給與老年患者更多的關愛,最大程度上保障患者治療的依從性良好;②健康指導:醫(y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種類的不同,制定相應的健康指導策略。主動向其介紹所患疾病治療的重要性和治療中應注意的相關事項,例如: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適當運動和飲食調控,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冠心病患者應注意要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因為劇烈波動導致的心律不齊和房顫等現象出現。此外,應該定期開展關于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指導講座,邀請患者及家屬積極參加,提高自我的護理能力。引導患者通過發(fā)泄、傾訴等直觀的途徑來釋放壓力,從而使護理人員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和基本狀態(tài),了解患者的需求,進而采取更加針對有效的護理工作;③飲食護理:醫(yī)護人員應為慢性病患者制定科學的飲食搭配,囑患者多食用魚類等高蛋白質食物,蔬菜瓜果等高纖維含量的食物,保證飲食營養(yǎng)均衡,提高機體抵抗力。囑患者多進行適量的室外運動,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利于提高機體抵抗力,溫暖的陽光和親切的自然風光也有助于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④環(huán)境護理:日常生活場所要保持舒適、整潔,保持室內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確保光線充足、空氣流通,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⑦其他護理療法:輕音樂療法、撫慰療法等。
通過兩組患者的不同護理手段干預后,綜合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的改變情況,通過整體功能、角色分析、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及情緒功能幾方面進行評分,滿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優(yōu)秀。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綜合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健康知識累計情況,聯合幾方面的整體數據評估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
所有有效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x2檢驗,采用t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為(42例)97.67%,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為(37例)86.05%,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分析比較 [n(%)]
②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43例)100%,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38例)88.37%,見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分析觀察 [n(%)]
③并且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一致認可。
表3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分析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分析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分析比較(±s,分)
組別 情緒功能 認知功能 軀體功能 整體功能 角色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1.62±7.1557.17±6.7831.7±5.1855.19±8.4836.68±5.6758.67±8.6835.41±4.2852.26±6.3441.96±1.3668.27±7.16對照組 32.29±6.2343.19±5.8932.09±4.7941.87±6.2835.36±5.0746.36±7.4836.12±4.1942.17±4.1642.87±2.6255.13±6.38 x2 0.3797.4921.2959.2370.45610.3620.4578.1750.54913.23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加劇,導致慢性病儼然成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問題。老年群體是人生中較為特殊的階段[8],在這個時期,老年人身體素質各方面都出現各個系統的退行性病變,嚴重影響了器官功能的恢復速度,而慢性病的發(fā)生又加速了重要臟器的衰竭,嚴重威脅著老年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9]。而老年人文化背景不盡相同,而且面臨較高的就醫(yī)頻率,需求呈多樣性,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夠,加上退休后老年患者心理情緒等多方面的影響,導致慢性病一直在老年群體中徘徊纏綿。
常見的老年患者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痛風、骨關節(jié)病、心臟病、頸椎病、老年癡呆、動脈粥樣硬化等,與老年患者病理性老化、機能衰退和障礙、機體免疫功能西江、長期勞損等有關[10]。老年患者發(fā)病有著以下特點:①病因往往不明確;②病程長、恢復慢、易反復,甚至出現突然惡化;③其癥狀、體征不明顯,初期不易察覺,后期癥狀呈多樣化;④同一種疾病在不同老年患者身上的差異性很大;⑤老年患者往往同時出現多種疾病和并發(fā)癥;⑥目前臨床在治療控制老年慢性病方面還缺乏特效方法。
健康教育是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通過計劃性、組織性、系統性的教育活動,以講解、宣傳冊、音影資料等多種途徑對患者進行宣教[11],使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了解相關的治療手段,緩解心理壓力,進而增強治療依從性[12-15],并且在后期恢復過程中幫助患者建立良好健康的行為習慣,提高生活質量和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幫助患者樹立健康意識,促使其轉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16-17],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本組研究中通過健康教育和優(yōu)質護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干預,結果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42例)97.67%,護理滿意度為(43例)100%,對照組護理總有效率為(37例)86.05%,護理滿意度為(38例)88.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和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并且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生活質量評分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一致認可。綜上所述,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和優(yōu)質護理干預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不僅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而且總體上提升了護理質量,促使老年慢性病患者較為全面的了解自身的疾病知識和健康理念,值得臨床效仿和借鑒。
[1] 陳桂蓮.連續(xù)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和自理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22):117-118.
[2] Onder G,Carpenter I,Finne-Soveri H,et al.Assessment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in Europe:the Services and Health for Elderly in long team care(SHELTER)study[J].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12,12(1):5.
[3] Lehnert T,Heider D,Leicht H,et al.Reciew: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costs of elderly person with multiple chronic conditions[J],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2011,8(4):387.
[4] 金 蕾,朱雯君.運動及營養(yǎng)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病病人血糖和血脂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6,14(7):675-677.
[5] 羅紅艷.出院前綜合評估干預和出院后連續(xù)護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識和自理能力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7,23(10):166-167.
[6] Harris T,Silva S,Intini R,et al.Group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in a primary care setting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J].Medical Care,2013,51(11):992-998.
[7] Tumer A,Anderson JK,Wallace LM,et al.An evaluation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patients with long-term conditions[J].Patient Educ Couns,2015,98(2):213-219.
[8] 米 靜,曹 如.連續(xù)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病病人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自理能力的改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5):313-313.
[9] 景 秀.老年慢性病患者門診跌倒預防中實施健康指導護理干預的效果[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6,23(4):446-447.
[10] 鄧秋蘭,李小明,龐玲玲.護理干預在社區(qū)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6(9):882-883.
[11] Jones F,Livingstone E,Hawkes L,Get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encouragement and taking over:re fl ections on using a new stroke selfmanagement programme[J].Physiother Res Int,2013,18(2):91-99.
[12] Kim HM,An explanatory model for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in patients living at home who have post stroke hemiplegia[J].Taehan Kanho Hakhoe Chi,2006,36(6):1065-1075.
[13] 陳 琴,姜小鷹,房曉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照顧認知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234-238.
[14] 李 靜,孫培芳,夏洪剛,等.河北省腦卒中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5,31(2):140-143.
[15] 陳春華,陳建華,徐洪剛.護理干預在保健科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21):2820-2821.
[16] 徐 琪,鄭貿根,趙艾君,等.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對于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706-5707.
[17] 孫 靜,滿建秀.心理護理對老年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