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永軍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抽象、概括、正向和逆向等理科思維,對生物學現(xiàn)象展開探究,并通過實驗求證、案例求證等方式,尋求推理依據,感受生物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理科思維 初中生物
概括 抽象 推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A-0112-01
所謂理科思維,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由現(xiàn)象到本質、由具體到抽象、由定量到定性的思維方式。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理科學習思維,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知識發(fā)展過程??梢越柚治鰵w納推理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整合正向、逆向思維,促使學生逐步構建認知體系,并在探究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利用抽象概括思維,引導學生認識事物
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利用多種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生物學現(xiàn)象,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維。由于生物學現(xiàn)象大多呈現(xiàn)抽象性,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展開教學引導,讓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概括、整合等學習行為,將抽象的知識以較為直觀的形式展示出來,形成自己的學習認知。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物七年級《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課時,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圖片,并提出以下思考問題:植物為什么需要那么多水?植物吸收的水分都到哪里去了?植物中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隨后利用示意圖展示了相關內容。學生快速閱讀教材,同時展開討論,并畫出示意圖,大多都能理清植物生長需要大量的水分支持。有的學生用表格形式呈現(xiàn),其結構形式與示意圖大同小異,都能夠將植物參與水循環(huán)的過程展現(xiàn)出來。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雖然比較簡單,但對于學生來說,有些認知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植物需要水分到底是如何展開循環(huán)的,學生并沒有親眼目睹,筆者提出的幾個問題,有效引導了學生觀察、推理,學生根據觀察和推理的結果進行概括歸納,形成了完整的循環(huán)構圖。
二、借助分析歸納推理,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分析、歸納、推理是典型的理科學習思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妨給出推理思路,讓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分析、歸納、推理,科學整合學習信息,從而培養(yǎng)邏輯思維。例如,《陸地上生活的動物》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動物,說說它們的運動情況,分析形成原因。學生對生活中的動物有一定的認知積累,于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歸納推理:“小狗、小貓、小兔子都是四條腿,身體大小差不多,但它們的運動特點卻不一樣。小貓有較好的爆發(fā)力,其速度并不快,耐力也不夠;小兔子奔跑速度極快,且耐力最強。從這幾種動物的運動特點可以得知,食物構成和生存需要(是否需要抵御天敵)決定了不同動物的運動方式?!苯又?,教師拿出一片玻璃,并取出一條蚯蚓放在上面,先讓學生猜測蚯蚓行進路線,然后觀察蚯蚓的外表和運動情況,師生一起分析蚯蚓運動的特點。學生說:“蚯蚓體型是圓柱形,而且體表濕潤,便于爬行,蚯蚓行進路線是曲線,能夠增強摩擦力。”隨后,教師讓學生列舉實例,說說動物行走的特點,并設計實驗,與學生一起展開觀察活動,讓學生在實驗之前先猜想,然后再進行驗證。經歷這樣一個分析、歸納、推理的學習過程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顯著提高。特別是三原色色光實驗,可以讓學生由此及彼展開推理,獲得對七種色光的認知。
三、整合正向逆向思維,構建學生認知體系
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某個點展開多種思維訓練,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逐步建立學習認知。如《空中飛行的動物》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憑借生活認知列舉自己熟悉的鳥,并說說其生活習性。有的學生認為,鳥的體型適合飛行,不僅輕盈,而且呈現(xiàn)梭子型,這樣能夠減少空氣阻力;也有學生說,鳥有碩大的翅膀,可以借助氣流飛行,也可以自行調節(jié)翅膀的寬度、長度,掌握飛行角度和方向。這時,教師提出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鳥的體型、體重、翅膀等因素中有一處出現(xiàn)了問題,結果會怎么樣?學生議論紛紛。有學生說,如果鳥沒有了翅膀,連雞都不如,肯定飛不起來;如果鳥的體重過大,肯定飛不遠。此時,教師便可以提示這就是逆向思維,凡事可以從反方向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xiàn)象的科學,其發(fā)展歷程包含多種理科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抽象、概括、正向和逆向思維,對生物學現(xiàn)象展開多元探究,并通過實驗求證、案例求證等方式,尋求推理依據,感受生物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