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人物的動作、語言、外貌、心理活動等描寫的作用,學習表現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認識課文中的生字,積累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
教學重、難點:1.感受小嘎子這個鮮活的人物形象。2.學習通過語言、外貌、動作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緊扣主題,激趣導入
1.師:在這學期的語文學習中,我們結識了不少有特色的人物——顧全大局的藺相如,知錯能改的廉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咆哮的洪水中舍小家顧大家的黨支部書記,在長征路上為照顧小戰(zhàn)士而犧牲的老班長……這些人物有著鮮明的特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要走進一組新的課文,繼續(xù)認識和親近一些特點突出的人物,感受他們的特別。
2.激趣導入:你們看過《小兵張嘎》嗎?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生談感受。)
3.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張嘎與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板書課題: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讀課題,注意“嘎”讀ɡǎ。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以前所學知識建立與新知之間的聯系,便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主題,輔助學生建立知識的體系。從學生耳熟能詳的電影談起,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正音:精神抖擻(sǒu)、襠(dānɡ)、撓(náo)、拽(zhuài)。
2.教師指名讀課文,其他學生聽后評價。(從字音是否準確和朗讀是否流利兩方面評價。)
3.教師提問:誰能說說課文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兒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設計意圖:語文是一門循序漸進的學科,只有通過對字詞的掌握,才能達到對句子的理解,進而才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性學習。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在為下面研讀課文奠定基礎。另外,教給學生運用有效又便于操作的方法去學習字詞也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研讀“嘎子”,體會特點
1.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明確要求:讀課文,邊讀邊想象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情景,并畫出文章中描寫小嘎子摔跤時動作的詞句,用“△”標出表示動作的詞。想一想這些詞句可以體現出小嘎子的什么特點。
2.學生自讀課文,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的活動。
3.教師出示課件,指導朗讀。
(1)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擻,欺負對手傻大黑粗,動轉不靈,圍著他猴兒似的蹦來蹦去,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仿佛很占了上風。
①讀句子,說一說小嘎子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先寫一寫批注,再和同學交流。
預設:
生:我從小嘎子摔跤時“總想使巧招,下冷絆子”看出小嘎子有機敏、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特點。
生:小嘎子摔跤時有自己的戰(zhàn)術,他圍著胖墩兒“猴兒似的蹦來蹦去”,想巧勝對手。
②想象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畫面,讀出當時的情景。
③評價學生的朗讀。(是否讓聽者感受到當時的情景。)
(2)兩個人走馬燈似的轉了三四圈,終于三抓兩撓,揪在了一起。這一來,小嘎子可上了當:小胖墩兒膀大腰粗,一身牛勁兒,任你怎樣推拉拽頂,硬是扳不動他。
①讀句子,找出描寫摔跤時的動作的詞。
預設:
生:作者用了“轉、撓、揪、拉、拽、頂、扳”等詞,從不同的方面對小嘎子摔跤的動作進行了細致的描繪。
②指導學生邊讀邊配上動作體會。
③評價學生的朗讀。(趣味評價,烘熱課堂氣氛。)
4.總結學習方法。
教師導學:我們在學習時通過入情入境的閱讀,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特點,邊讀邊想象當時的場景,這種“讀—品—想”的方法對同學們讀懂課文會有很大幫助。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靈活運用。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感悟人物的動作描寫入手,在教師的有序引領下,學生充分體會到動作描寫的魅力,學習到了理解課文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和知識遷移提供可能性。
四、對比閱讀,感受形象
1.教師導學:作者在描寫小嘎子與胖墩兒比賽摔跤的場景時,不僅寫了嘎子,還描寫了胖墩兒的動作、語言。用“ ”標出描寫胖墩兒動作的詞語,并細細體會。
2.學生運用“讀—品—想”的學習方法品讀重點詞句。
3.學生匯報讀書收獲,教師相機出示課件,指導并評價朗讀。
(1)“是嗎?”小胖墩兒跳起來。立刻退后兩步,一閃身脫了單褂兒,叉著腰說,“來吧,是一叉一摟的,還是隨便摔?”(從“跳、退、閃、叉著腰”這些動作可以看出小胖墩兒是個摔跤能手。)
(2)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氣,剛想用腳腕子去鉤他的腿,不料反給他把腳別住了。胖墩兒趁勢往旁側里一推,咕咚一聲,小嘎子摔了個仰面朝天。(從這處描寫可以看出小嘎子時時處處想使巧招,結果反被胖墩兒“一推”,摔了個仰面朝天。)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旨在訓練學生的遷移學習能力。在“研讀‘嘎子,體會特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已經掌握了“讀—品—想”的方法,繼而將這種方法遷移到學習胖墩兒的動作描寫上來,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遷移類推的能力,可謂學以致用,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學習方法。
五、情境朗讀,再現“摔跤”
1.教師趣味導學:對照課文中的語句,把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的場面表演出來。
2.分組表演,全班評價。
3.教師指導朗讀,體會重點詞語的運用。
設計意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碧岣邔W生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將呆板的語言文字,內化成生動的課本劇表演,不僅能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升華,而且能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妙趣橫生,可謂一舉兩得。
六、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過渡:通過剛才精彩的表演和會心的朗讀,我想,小嘎子和胖墩兒的形象一定活在同學們的心中了。那么,在同學們的心目中,小嘎子和胖墩兒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課件出示)請同學們在下面的橫線上,填上你認為合適的詞語:
的小嘎子 的胖墩兒(關于小嘎子,可填聰明、活潑、頑皮等;關于胖墩兒,可填沉穩(wěn)、憨厚、老實等。)
2.引問:你喜歡小嘎子,還是喜歡胖墩兒?
3.教師總結刻畫人物的方法: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筆,塑造了兩個特點鮮明、天真可愛的人物。小嘎子活潑,調皮;胖墩兒沉穩(wěn),憨厚,只要讀過這段文字,相信你對這兩個人物就會過目不忘。那么,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刻畫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呢?用這樣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4.討論,反饋:作者主要采用動作描寫的方法,準確運用了一系列的動詞,也兼用語言描寫等方法,生動地刻畫了兩個人物不同的特點。運用這樣的方法,就使讀者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動作,聽到了人物說的話,整個人物仿佛就站在我們的眼前,栩栩如生。
設計意圖: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有濃濃的語文味,引領學生發(fā)現文章的寫作特點,積累有效的寫作方法更是一堂好課必須完成的任務。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正是為了落實這一目標。無論是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還是著眼于學生的長期學習,均應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提煉寫作方法,以便指導其今后的語文學習和寫作。
七、遷移閱讀,讀寫練習(作業(yè))
1.拓展閱讀《小兵張嘎》。
2.讀寫遷移練習:寫一寫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第二、三回合。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習作要求的闡述: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素材,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本課對學生來說,正是典型的遷移學習寫作的理想平臺。因此,在本課結束時,布置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和積累的語言素材再寫一寫兩人比賽的第二、三回合,既滿足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又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外延。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鐵嶺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