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暉
夏愛克是德國醫(yī)學博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一待就是15年,為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中年。在中國,他選擇了最苦最窮的基層山區(qū)做醫(yī)療服務,足跡遍及云南鶴慶、建水、紅河的大山、村壩、街巷,提供的所有服務都是無償的。
“水井必須提供水,才能接受新鮮的水?!?/p>
36歲時,醫(yī)學博士夏愛克決定順從內心,做一口水井。2001年,來自馬克思故鄉(xiāng)的他,帶著詞典,穿著涼鞋,騎著三輪車,在中國云南的大山里無償提供醫(yī)療服務,一待就是15年。
36歲時,夏愛克想象著來中國后可能會面對的各種挑戰(zhàn)。53歲時,夏愛克告訴朋友,他習慣中國了,回德國可能會不習慣。
“在中國的經歷使我視野擴大,讓我發(fā)現在自己的想法之外,也有別的一樣好的想法。這叫‘殊途同歸吧。我對中國的看法改變了,對德國的看法也改變了?!毕膼劭颂寡浴?/p>
他經常被戲稱“德國白求恩”——但終于,人們發(fā)現,他就是“白求恩”。
洋醫(yī)生入鄉(xiāng)隨俗
2001年夏天,當夏愛克夫婦帶著年幼的孩子,走進群山環(huán)繞的鶴慶時,古老的中國向陌生人露出善意的微笑——“搬家的路上下雨了,剛到鶴慶壩子,突然彩虹出現?!?/p>
夏愛克夫婦把這視為一種鼓勵和接納。
從新加坡開始,原名“Eckehard Scharfschwerdt”的這位德國醫(yī)學博士,開始使用中文名字“夏愛克”,決心“用愛去克服一切困難”。兩年之后,夏愛克“出師”,但當他走進鶴慶人民醫(yī)院時,卻發(fā)現在大學學習的中文,跟鶴慶話完全不一樣。
夏愛克先后服務于云南鶴慶、建水、紅河三地,大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很多老人和孩子不懂普通話。
于是夏愛克一邊翻詞典,一邊利用各種機會學方言。紅河人民醫(yī)院有哈尼族醫(yī)生,夏愛克就跟他們說“我教你們英語,你們教我哈尼族語言”,午休時,他經常拉著年輕人一起玩三種語言的游戲。
“有些少數民族產婦,你不說哈尼族語言,她們不信任你?!奔t河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主任楊芳發(fā)現,“后來她們很信任夏醫(yī)生,夏醫(yī)生回國后,還有生二胎的產婦來醫(yī)院點名找‘老外醫(yī)生?!?/p>
夏愛克安慰病人,喜歡握著對方的手說“不怕,不怕”,等離開中國時,他已經可以用普通話、建水方言、哈尼族語言來說“不怕,不怕?!?/p>
建水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普雪騫注意到,“到后期,夏醫(yī)生會說八種語言”,如果算上各種方言,那應該有十幾種。
夏愛克在紅河縣進行新生兒復蘇培訓
夏愛克一邊努力入鄉(xiāng)隨俗,一邊試圖身體力行改變一些東西。
15年后,當夏愛克被問及“為何能在中國堅持這么久”,他回答:“第一,中國朋友很熱情地接受我們老外。第二,德國朋友的經濟支持和鼓勵?!?/p>
不過,融入云南的過程并不輕松。夏愛克第一次吃辣子想哭,第一次喝白酒想咳嗽,但他不想讓別人看到。
鶴慶衛(wèi)生局原副局長楊萬泉提醒他,要學會吃辣椒,百姓家里沒有更多東西,不吃辣椒的話,時間長了百姓也不方便。夏愛克下決心入鄉(xiāng)隨俗。他參加所有能參加的集體活動,為的是能盡快了解當地風俗,好順利開展工作。
來中國前,夏愛克的父親擔心孫子凱誠、孫女凱樂的教育問題。夏愛克想出解決方案:上午讓孩子去當地學校學中文,下午太太在家教德文,晚上睡前,夏愛克再為孩子講英語故事。
夏愛克買了輛三輪車代步——因為同事都騎車。鶴慶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主任杜峰說,那是一輛從二手市場淘來的舊車。
每天,身高1米85的夏愛克,騎著三輪車,拉著兩個洋娃娃,往返于幼兒園、學校和醫(yī)院,被稱為“鶴慶一景”。
細致入微的服務
他把別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來關心,對病人的關愛,細致到一種極致。
紅河縣城的街道多是起伏路,上坡下坡像爬山,紅河縣人民醫(yī)院就建在一個斜坡上。夏愛克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家里跑出來,向醫(yī)院手術室沖刺。
夏愛克和妻兒以及他工作、生活用的三輪車
夏愛克沒有下班上班的概念。不管夜里幾點鐘,不管哪個科室叫他,他隨叫隨到。為方便第一時間搶救病人,夏愛克曾經在麻醉科值班室住了三個月,后來由于妻兒前來中國陪伴,他必須搬出去,就在醫(yī)院對面租房子,離醫(yī)院只有幾分鐘路程。
麻醉科在七樓,等電梯太慢,夏愛克喜歡爬樓梯。經常是手術還沒準備好,他已經氣喘吁吁地出現。
患者們喜歡這位大鼻子老外,見到夏醫(yī)生總是很開心。夏愛克喜歡對患者微笑,只有一次例外:一個新生兒早產,哭了聲就沒了動靜。搶救過程中,嬰兒父母出于某些考慮想放棄。夏愛克不同意,反復做父母工作,但最終嬰兒父母還是決定放棄。那天,夏愛克是哭著離開的。
隨后一個星期,夏愛克都沒再進那個手術室。有幾個晚上,夏愛克說他好像聽到孩子哭。
“聽到夏醫(yī)生這么說,我們全科人都哭了?!奔t河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主任楊芳說,從那天開始,她和同事們決定改變,絕不讓一個孩子在自己手上走掉。
在中國15年,夏愛克刷新了很多人對醫(yī)生這個職業(yè)的認知。他的白大褂里,經常裝著兩樣東西:一次性筷子和氣球??曜邮菫椴∪司燃庇玫?。有些地區(qū)醫(yī)療條件不好,住院病人的導尿袋經常被壓在身下造成不適,他每次碰見,都會拿出筷子插在床邊,把導尿袋掛在床下。
氣球是為小朋友準備的。他擔心小孩子怕“老外”,所以碰見小病人,他會吹個氣球送給孩子,有時還會調侃自己的大鼻子,跟孩子打成一片后,他就可以順利了解病情。
跟隨夏愛克實習的李正弈棋感慨:“他把別人的生命當成自己的生命來關心,對病人的關愛,細致到一種極致,深刻到一種極致?!?/p>
夏愛克一見危重病人就會撲上去。通常醫(yī)生做完手術會先簽字,有后續(xù)風險便于認定責任,但夏愛克不在乎這個,只顧搶救病人。
有次一個孩子溺水,夏愛克正好趕上,來不及換衣服,就跑過去給孩子插管。夏愛克個子很高,孩子比較矮,他就跪下來操作,結果渾身都是孩子嘔吐物。夏愛克并沒有停下來,繼續(xù)埋頭忙。
“他經常這樣,他無所謂。”建水縣人民醫(yī)院急診科主任普雪騫說。
面對病人,夏愛克總是最細心、最溫暖的那個人。
夏愛克在鶴慶做麻醉醫(yī)生,但手術前后幾天都要到病房看病人,而且問得特別細。他經常拉著鶴慶縣人民醫(yī)院麻醉科主任杜峰跟他一起去,因為杜醫(yī)生可以給他做翻譯。
退休護士張素華說夏愛克有時會搶護士的活兒。病人手術后進病房,有時護士還沒有進駐,夏愛克已經過去幫病人裹被子,保暖。張素華說:“他對病人的認真和關心程度,有時候我們都做不到?!?/p>
遇到大手術,鶴慶縣中醫(yī)院醫(yī)生陳瓊英經常求助夏愛克,夏愛克有求必應。有一次在臨時手術室做手術,病人需要輸血,但血液保存溫度比較低,不能馬上輸。就在大家猶豫的時候,夏愛克拿過血袋放在自己胸口,硬是焐了十幾分鐘。
“他的舉動很像他的中文名——夏愛克,用愛去克服一切困難。”陳瓊英說。
平等對待每個病人
在夏愛克眼里,只有需要幫助的人,沒有富人和窮人。
普雪騫與夏愛克密切合作多年,他認為夏愛克是個高尚的人?!白鋈俗鍪伦鲠t(yī)生,都要向夏老師學習,對領導,對富人,對窮人,都一樣。”
在鶴慶有個“一張字條”的故事。
夏愛克組織醫(yī)生培訓,會限定領導發(fā)言時間。因為國際專家都是請假自費來中國講課,所以夏愛克想把時間價值最大化,把更多時間留給醫(yī)生。但有一次,一位領導講話滔滔不絕。夏愛克不好直接打斷,就寫了張字條放在領導面前。“但還是有人看見了,場面有點尷尬?!币粋€參加培訓的醫(yī)生說。
在建水有個“一張菜單”的故事。
夏愛克喜歡鍛煉,有次騎車到鄰縣。吃完飯發(fā)現,飯店門外排了一隊看病的農民。“里邊有個殘疾人,身上不太衛(wèi)生,有皮膚病,但老夏不介意那個人身上臟,照常親切地問‘您好,哪里不舒服?!避囉牙桌セ貞?,那次“坐診”持續(xù)了一個多小時,找不到紙,就把藥名寫在一張菜單背面。
“奇遇”不止一次,尤其在鶴慶。村民一聽他是醫(yī)生,上來就讓他把脈。夏愛克很看重村民的信任,所以盡管不懂中醫(yī),但還是會摸一下“讓他們高興”。
“我看每個病人都一樣。富有貧窮、男女老小、社會地位高低,對我來說都需要一樣好的診療服務?!毕膼劭苏f。
陳瓊英對此深有感觸。手術前評估病人,夏愛克會笑著向病人鞠躬,握手,說“您好”,有些病人是從山里來的,衛(wèi)生條件不太好,他不計較,照常握手,不戴手套。在夏愛克眼里,沒有本職工作和非本職工作之分。如果非要有所取舍,他寧愿選擇最艱苦的工作。
護士李紅方記得一個場景——
一天夜里病人猝死,上了呼吸機但總報警,李紅方求助夏愛克?!八⒉皇俏覀冡t(yī)院的醫(yī)生,當時凌晨三四點,他穿著涼鞋,騎著自行車,飛快趕過來……看到那個場景,我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夏愛克在建水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醫(yī)生,但初到建水時他很驚訝:“這么好的縣醫(yī)院,為什么要安排我來服務?”
幾年后他被邀請去紅河,一進縣城,看見起伏的山路和衣衫不整的孩子,他興奮地說:“這個地方需要我。”
“他不是安于享受的人,夏醫(yī)生是哪里有困難就想去的那種人。”護士郭建梅說。
2015年冬天,在去鄉(xiāng)鎮(zhèn)培訓的路上,夏愛克看到路邊有車禍,就主動停下來救護傷者。當時培訓點學員都在等他一起吃午飯,但夏愛克堅持要把傷者護送到附近衛(wèi)生院。送到衛(wèi)生院,夏愛克并沒離開,而是“現場教學”,指導值班人員搶救?!皞吡餮^多,近休克狀態(tài),后來直到傷者清醒,夏醫(yī)生才跟我們去培訓點?!标惾幌烧f。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中國人民的醫(yī)療事業(yè)當成他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什么精神?”陳瓊英說,夏愛克讓她想起那句著名的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編輯/陳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