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況,這些班級事件可以歸納為不同的類型。怎么處理同類型的問題,大家通常會交流討論。由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秦望老師發(fā)起組建的“8+1”工作室,以班會研究為核心開展研討,對不同類型的班級事件集中分析內(nèi)在規(guī)律,總結(jié)處理方法,提煉群體智慧,讓班主任受益良多。本期起,我們開設(shè)《案例研討》欄目,請“8+1”工作室的成員與大家分享經(jīng)驗,并探索好的工作方法,以帶動更多班主任成長,敬請關(guān)注。
案例:
一天早上,碰見年級主任,他告訴我,昨天查寢時發(fā)現(xiàn)我班的兩個學生打起來了。經(jīng)過是這樣的:小趙拿手電筒照了小張的眼睛,小張非常生氣(他近視、散光,一直非常注意保護自己的眼睛),追到小趙寢室打他,之后被拉開了。
上午第四節(jié)課時,我叫他倆到辦公室,分別寫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我讓他倆交換看對方寫的東西,說:“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你們互相看看對方的看法。”
看完后,我問他們:“現(xiàn)在感覺怎么樣?”兩位同學都低下了頭。我看著小趙說:“你做的事情看起來就像小朋友的惡作劇,但對于別人的影響你沒有估量。長大了,開玩笑的輕重要心里有數(shù)才行,幼稚的事情是不是該少做?”
小趙抬頭看看我,沒有吭聲。我繼續(xù)說:“其實,我也看到了你的成長,這段時間你都沒有違紀,作業(yè)竟然都是A,還減了體重。我相信你肯定努力了,在自己安排的時間里堅持學習、運動,做得很好?!毙≮w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但是為什么犯這么幼稚的錯誤呀?你思考了沒有?”小趙低頭想了半天,說:“可能就是學了一天了,想放松一下,沒有多想。”
小趙說得誠懇?;剡^頭來,我又看看小張:“你眼睛近視,被強光照很生氣,可以理解,但你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不對的?!?/p>
小張反應(yīng)比較平靜,但還有點不服,好像打小趙是應(yīng)該的。我又勸說:“小趙只是一個玩笑的行為,雖然有些幼稚,但不是有意為之。本來你是有理的,追到別人寢室打人,就變成了無理。聽說你還拿了東西打人,萬一打傷哪兒了,后果敢想嗎?”我加重了語氣,“和同學發(fā)生矛盾是正常的,男同學之間你打我一拳、我踹你一腳不會造成大的傷害,但拿東西就不一樣了!”
緩緩口氣,我繼續(xù)說:“老師知道這段時間你的學習壓力大,自己的高目標和現(xiàn)實的差距讓你時常憋著一口氣,是不是這樣?”小張低著頭嗯了一聲?!皩W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口吃不成胖子,有困難找老師,都能慢慢解決?!?/p>
我看差不多了,準備結(jié)束談話:“在這件事情中,小趙你沒有分寸,有錯在先;小張你有事不好好解決,拿東西打人。你們倆可以說互有傷害,自己的傷自己養(yǎng),自己的疼自己受,你們看成嗎?”
他們都點點頭。
“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很壞,所以我要在班里對你們進行通報批評,并且每人扣量化分5分。以后凡事要多想想,事情就到此為止,兩位握個手以示和解?”
他倆不好意思地看看對方,握了握手,顯然已經(jīng)不帶情緒了。
交流:
侯志強:處理及時,公開公正,思路清晰,能夠讓當事人心服口服。不過有一點疑問,雖然事情處理結(jié)束了,但是小張好像不服氣。
王成波:三點建議:第一,責任的劃分。雙方都有責任,輕重不同而已。兩個關(guān)鍵問題:誰是事件的引發(fā)和挑起者?誰是事件的加劇者、惡化者?小趙用強光手電筒照射小張,小趙就是事件的引發(fā)者。小張在被照射之后,沒有采取合理、合法的處理方式,而是采用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小張就是事件的加劇者。經(jīng)過這樣的調(diào)查之后,就可以讓雙方認識到自己在事件中的責任,減弱他們的抵觸心理和委屈的情緒,為接受調(diào)解創(chuàng)造條件。第二,應(yīng)該在班里召開班會,對全班學生進行教育,盡量減少此類事件發(fā)生。第三,我們要告訴學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沖動情緒??梢愿嬖V學生“三思而動手”:一思“你能承擔后果嗎?”二思“動手值不值得?”三思“你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哪些傷害?”讓學生牢記這“三思”,遇事哪怕用幾秒鐘想一下,就可以避免很多沖突。
王振彬:每到學期末的時候,學生學習壓力大、煩躁,打架事件容易發(fā)生。我在處理時,會在第一時間讓學生寫過程,然后引導(dǎo)他們不斷補充細節(jié)。曾經(jīng)有一次,我讓兩個打架的學生在辦公室里把細節(jié)寫了7遍。其實寫得越細,解決越快,越公平公正。學生寫的過程也是一種反思,寫著寫著自己就明白道理了。還有就是要注意結(jié)合家長工作,不然可能學生這邊處理好了,但是家長不愿意。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案例。
魏俊起:我還和兩位同學的家長進行了溝通,了解到小張的爸爸脾氣比較暴躁,對孩子有一定影響。我將這個案例發(fā)到了班級微信群內(nèi),小趙的媽媽說,“我為兒子的行為向你和孩子道歉。對不起!”小張的媽媽說:“孩子們已經(jīng)握手言和,他們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去承擔,這是他們成長中的小插曲?!?/p>
鄔宗炯:輕微打架事件,處理方式合理。兩點思考:首先,魏老師在一開始就站在了道義的制高點上,讓學生無從辯駁,比如“你做的事情像小朋友,很幼稚”。 這種定性讓孩子只好默認,有可能掩蓋事件的真相。曉之以理必須經(jīng)歷這樣一個過程:認知重建、心理應(yīng)付、問題解決。認知重建就是不僅要看到引起事件的表面原因,還要挖掘出引起行為和認知偏差的深層次原因,比如這次事件來源于玩笑,是因為兩個學生壓力過大需要釋放,還是兩個人有過矛盾,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其次,處理問題時老師的語言可以溫和一些。比如“你沒有違紀,作業(yè)居然都是A,體重也輕了”,這句話帶有對學生能力的不信任。假如學生敏感,那么評論學生的體重也是會構(gòu)成傷害的。我覺得老師對學生勸解時,最好使用中性語言,就事論事,不要涉及學生以往的缺點、隱私等。這樣不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一定不會拉開你和學生的距離。
黃磊:我覺得這是兩個同學之間的一個小玩笑,張同學似乎對自己的情緒管理不好。對緊急事情的處理要有預(yù)案。
王磊:對于打架事件的處理我們應(yīng)該形成規(guī)范的流程,這樣我們的案例研修在更大范圍內(nèi)就有了價值。對于高中生,我認為情緒管理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教他們學會換位思考。
李磊:我認為張同學身上還有其他問題沒有解決。作為老師,應(yīng)該不斷補充各方面的常識,比如強光手電筒的危害、公眾場合該如何與人相處等。事實上,校園里面存在著不少暴力事件,分為軟暴力和硬暴力。硬暴力往往對人體造成傷害,而軟暴力會對心靈造成傷害。另外打架分為平等打架和不平等打架,所謂平等打架,雙方勢均力敵,互有傷害;所謂不平等打架,一方動手,另一方毫無還手之力。
豆志超:張姓同學存在著認知誤區(qū),反應(yīng)過分激烈了,把一件小事演變成了暴力事件。我感覺班主任對這件事情的處理過于溫和,造成學生的違紀成本過低,埋下隱患。
賈大勇:打架事件的處理要及時公開,否則可能會醞釀連續(xù)的打架事件。如果連續(xù)發(fā)生打架事件,班主任害怕影響班級聲譽不去聲張,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很不可取。
趙文杰:案例的處理讓剛剛走上班主任崗位的我感慨良多。高中時,我始終被打上“問題學生”的標簽,我當時和其他班的一個“哥們兒”很要好。但相處的日子長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對他粗魯隨意的言行很反感。有一天晚上歸寢后,我發(fā)現(xiàn)他竟然在亂翻我的衣柜。我覺得自己失了面子,一時氣急,就隨手拿起身邊的掃帚揮過去。當時的自己是沒有想過后果的,那個年齡的孩子根本想不到這些。
秦望:主觀定性與客觀分析——學生自己寫事情經(jīng)過,自己談處理建議,老師幫助學生分析理清思路,有助于學生成長。在對事件的處理上先客觀分析,再主觀定性。引導(dǎo)學生自我教育是上策,這個案例如果教師介入太多,只能算中策。
總結(jié):
打架原因:1.誤解。打架的導(dǎo)火索往往是生活中的小事,可能對一方是小事,而對另一方就是大事。像案例中的小趙同學認為用手電筒照一下就是玩笑,沒什么大事;而小張同學就認為照著自己的眼睛有可能把眼睛弄壞,是大事。誤解引起矛盾升級,演變成大事。2.看不順眼。趙文杰提供的案例說明這一點,由于平時對這位同學就比較煩,所以就抓住小事將對方揍一頓。3.欺負人。班里有些老實或者木訥的孩子會成為調(diào)皮孩子欺負的對象。4.情緒沖動。有些孩子情緒易沖動,一言不合抬手就打,導(dǎo)致雙方打架。
處理流程:學生打架事件的處理流程可以概括為這樣幾個字:平、寫、查、理、續(xù)。平,是指確保事情不升級,平息雙方當事人的情緒,最大限度減少對當事人的傷害,也平息雙方家長情緒。寫,主要是讓雙方當事人各自寫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對這件事的認識,確保事情的細節(jié)描述清楚,寫完互換看看是必要的,可以換位思考。查,就是查清事實真相及表象背后的原因,可以走訪調(diào)查,可以聯(lián)系當事人以前的老師、朋友、家長等。理,就是處理,會同德育處、雙方家長、學生本人評判雙方事理,進行對應(yīng)處理,并公布處理結(jié)果。續(xù),就是做好后續(xù)工作,如雙方關(guān)系的修復(fù)、延伸問題的預(yù)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