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北方人,但是家弟自從娶了蘇州媳婦后,就徹底被南方的生活方式俘虜,最常念叨在他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不時不食。
“不時不食,說白了就是這個東西這種美味一年之中只有特定的時間段可以吃到,如果錯過了,就錯過了,只能等到來年這個時候?!?/p>
現代人一個是性子急,什么事情都懶得等待;二是現代科技今非昔比,人定勝天深入部分人心,冬天里吃西瓜曾經是激動人心的事情,誰說一定要等到盛夏呢?!
但是,“不時不食”其實是一句老話,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jié),到什么時候吃什么東西。此語出自《論語·鄉(xiāng)黨第十》中“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情而錫。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p>
其實,據說北方人也不時不食,只不過我們曾經經歷過一段食物匱乏時期,讓大家覺得冬天吃半年白菜蘿卜土豆的才是北京人的餐桌。這種應時令、按季節(jié)吃東西的方法,老北京一招一式不能亂。比如,元旦要吃驢肉,謂之“嚼鬼”;立春要吃蘿卜,謂之“咬春”;三月要到天壇城根兒采龍須菜吃,圖的是沾沾仙氣兒;四月要吃京西的大櫻桃,謂之“嘗一歲百果之先”;五月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筍”。中秋節(jié)不僅要吃月餅,還要吃河里肥蟹和湖中蓮藕;重陽節(jié)吃花糕,過去的竹枝詞里說“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到處忙”,那是一種雙層三層乃至更多層的點心,中間夾著棗栗等果仁,意思是“層層登高步步高升”;到了春節(jié),團圓的餃子之外,荔枝干、龍眼干、栗子、紅棗、柿餅等雜伴兒,是不能夠不吃的,意思是“百事大吉”……一個民族所有心里的祈禱與祝福,都蘊涵在那隨節(jié)氣變化而變化的吃食之中了。
而文人不是“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就是“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
不時不食還能體味到做人的道理。那就是要按照規(guī)律行事,說話做事要有規(guī)矩,不可逾越,不可放肆,顛三倒四的行為話語不可取。
作為一個安縵癡(AmanJunkie),在一年中白天最長的季節(jié)去吃新季的菜單,是對這個夏天最歡欣雀躍的禮遇。特別這個夏天,安縵在全球隆重推出NAMA餐飲新概念,源自傳統(tǒng)和食,禮贊食材真味,寓意五味調和。自6月1日起,頤和安縵率先在中國推行這一新概念。與此同時,屢獲殊榮的頤和安縵懷石料理餐廳正式更名為NAMA日本料理餐廳。
Aman在梵語中意指“寧靜”,而NAMA是Aman一詞的倒拼,表達這一美食概念是對安縵核心價值的致敬。NAMA在日文中為“生、鮮”之意, 表達為追求食材本味。
NAMA概念由主廚Keiji Matoba領銜研發(fā)。在長達21年的職業(yè)廚師生涯中,Keiji Matoba的足跡遍布全球,他曾在日本及歐洲知名餐廳中擔任要職。去就餐的時候,剛好趕上Keji在頤和安縵做短暫的停留,據說只有15天,過了這15天,他又去別的“地方”云游了。Keji最擅長根據季節(jié)變化,精選最佳產地的新鮮食材入菜,并以極簡而洗練的審美演繹傳統(tǒng)手法。
“這個季節(jié)的海膽,一定要吃朝鮮半島北部海域的。”此話當真不假,入口的味道繞梁幾天揮之不散。
NAMA所選餐具皆為手工定制,Bizen系列風格粗糲拙樸,渾然天成;Shigaraki系列的紅釉珍貴而獨特;Oribe系列綠釉精美,圖案自然生動。這些手工陶器內蘊“侘寂”審美,于事物天生的不完美中尋找大美,不施干預,與NAMA概念的菜品相得益彰。
“我們和這個烤鱈魚相配的盤子只有兩個,其他的還在燒制中?!碑斅牭竭@樣的話語時,你覺得時光可以靜止,好東西值得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