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章
好文章,之所以好,不僅是做到了前面所講的“‘口氣切”“‘才氣盈”,更為突出的是其“氣勢”極“暢”。文章的“氣勢”貴在“暢”,這一點特別重要。
我們這里所說的文章的“氣勢”,不是指文章的“構(gòu)思”(“構(gòu)思”屬于我們上面所言的“才氣”范疇),而是指蘊藏在文章字里行間的真實的意義、抽象的氣韻、內(nèi)在的邏輯,是一種膠著于文章結(jié)構(gòu)、寫作思路之上的精氣神之類的東西——無論是敘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抑或是說理的條分縷析,使文章推進如風行水上。
很多考生寫作文,說理文模仿他人的起承轉(zhuǎn)合,敘事文模仿他人的構(gòu)思布局,讀起來總感覺晦澀郁結(jié),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模仿了人家的有形的東西,卻沒有把握人家的無形的“精氣神”。好比我們看沈從文、汪曾祺這些文學大家的文字,平淡質(zhì)樸的故事情節(jié)與細節(jié)描寫容易學來,但大師的神韻,我們往往很難把握得住。如考場作文《知人者智》的題目“知人者智”即為論點,且在開篇重申論點。接下來作文提出“‘知人不是簡單了解別人的過程,而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在“知人者智”下能否談“學習”他人?當然可以,但這個提法就內(nèi)容與條理來看,應(yīng)該安排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為宜;且文中在談“學習”時,又說還包含“反思和進步”,顯然啰唆。然而這篇作文接下來更為生硬牽強地提出“善于‘知人需要我們擁有謙虛的心”,話題徹底由“知人”轉(zhuǎn)向了“謙虛”?!爸苏咧恰钡膶α⒚媸恰白灾呙鳌?,而“反思和進步”“謙虛”等恰恰屬于“自知者明”的范疇。本文重點是論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話題下的內(nèi)容只能作為辯證性或補充性內(nèi)容使用,但考生卻把它置于作文的主要位置,使得整篇作文的論述顯得生硬牽強。
而優(yōu)秀作文《不爭是一種智慧》則具有一種一氣呵成、令人酣暢的“氣勢”。作文開篇引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文“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熱愛自然與藝術(shù),我的雙手在生命之火旁取暖,火熄了,我也該走了”,提出“我們的人生要少些無用之爭”的觀點。接著運用蔡瀾和廚子就不知魚的美味是否可惜的不同觀點作為素材進行論證,從而引出“不爭”之“智慧”。
蔡瀾為廚子不知魚之美味而感到可惜,廚子并不為不知而感到可惜?;蛟S可惜,眾人都有此感,而獨廚子為何不這樣呢?不知便不會去爭知,也便沒有了品嘗不到美味的嘆息,而世上之無謂紛爭何其多,不爭恰是一種智慧,顯示出一份清凈淡然的心境。
作文接下來闡釋“不爭不是消極地避世,而是對內(nèi)心平靜坦然的堅守”,回馬一槍,再述蘭德不爭不是消極,“蘭德不屑于無意義的爭執(zhí),亦未放棄他生命中鐘情的兩樣——自然與藝術(shù)”。接下來列舉當下人“爭”的表現(xiàn),語言非常精煉:
或許世上有太多太多需要爭的東西,才不會辜負那團生命之火,也有太多不需要爭的東西,火熄了,幕謝了,又能帶走什么?有人行色匆匆,有人情滿于山,意溢于海,做純真的自己。觀當今世態(tài),眾人大都陷于爭的泥潭不可自拔,為何新聞人說謊?為何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為何毒膠囊橫行醫(yī)藥市場?這是畸形的爭利而忽視人性的暖色。
作文結(jié)尾只用了三個句子:第一個句子重申觀點;第二個句子點扣材料;第三個句子,照應(yīng)文首,收束全文。整篇文章,句說得順,材用得準,理講得透,全篇一氣呵成,讀起來“氣勢”可謂“暢”矣!
很多時候,我們讀文章,看的就是這個“氣勢”,雖然好文章其“條理性”都非常強,但“條理性”屬于理性分析的結(jié)果。
一般我們閱讀文章,鮮有還沒細致品讀就分析其思路條理的,即便看了,也未必就要梳理文章思路。然而,全憑感覺體會文章的“氣勢”暢或不暢,基本上可大致判別文章的檔次高低(尤其是考場作文)。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氣勢”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信息量,即真實的意義、抽象的氣韻、內(nèi)在的邏輯等表達是否準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