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樵
摘要:筆者從事基層通訊員工作十余年,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經歷,圍繞基層通訊員如何發(fā)現新聞,從新聞的興趣愛好、發(fā)現新聞的過程中應該具備的五項基本功和增強通訊員的新聞敏感等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基層通訊員;新聞;發(fā)現
中圖分類號:G214.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7-0-01
筆者從事基層通訊員工作已經 17個年頭,先后擔任過多家新聞媒體的特約記者、特約評論員和特約通訊員。2010年,筆者在中鐵二十五局集團衡州大道項目部從事宣傳報道工作期間,與衡陽晚報記者合作采寫的大型系列報道《行走衡州大道》和整版新聞圖片作品《一條大道的建設者》,先后被衡陽市市委宣傳部評為首屆“衡陽新聞獎”二等獎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優(yōu)秀作品。
在工作中,經常有基層通訊員向筆者傾訴,認為“總感覺沒有什么好寫的”。這是因為我們通訊員沒有開拓自己的視野,不善于從新聞的角度,挖掘新聞素材,發(fā)現新聞點。作為基層通訊員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我們多想多思考,學會如何發(fā)現新聞并及時準確地報道出去。那么,基層通訊員應該如何去發(fā)現新聞呢?筆者就自己工作中積累的一些親身體會,談一點淺顯的看法,意在拋磚引玉。
一、發(fā)現新聞,興趣愛好是前提
俗話說,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要把稿件寫好,首先必須培養(yǎng)對新聞寫作的興趣。這對寫好新聞、提高新聞稿件采用率很重要,尤其是對一個剛加入通訊員隊伍的初學者來說。閑暇之余,筆者喜歡看報。2000年初,因單位效益不好,待崗在家。期間通過看報得知家鄉(xiāng)日報社舉辦通訊員培訓班,并自費報名參加了學習,這也是培訓班中唯一一個自費學員。培訓期間,在報社老師的指導下,2000年6月1日,筆者第一篇消息《減負了,學生上哪玩?市人大代表呼吁: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區(qū)育人環(huán)境》見諸報端。第二天,自己以報社實習生的身份,為自己企業(yè)寫下的第一篇消息《光明立交橋正式開工 江東“出行難”有望緩解》,從此走上了企業(yè)宣傳報道的崗位,一干就是17個年頭,從未間斷。
如何來培養(yǎng)這種愛好呢?一方面是多學多寫,另一方面是要養(yǎng)成多看報、愛看報的習慣,因為報刊是初學寫新聞的通訊員,提高新聞寫作基本功最好的老師。通訊員可以通過看報紙雜志,從標題、內容、結構、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等方面認真學習,會從中受到很多啟發(fā)。
二、發(fā)現新聞,“五勤”是基礎
有句話說“新聞是用腳寫的,不是用手寫的”,很多時候我們新聞是跑出來的。這就要求我們通訊員四肢要勤,要深入新聞現場,貼近生活;頭腦要靈活,要善于去發(fā)掘更多的新聞素材。我們通訊員要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必需具備“五勤”:一是腿要勤,多跑、多到現場去,多接觸實際, “腳板底下才能出新聞”。二是眼要勤,現實生活中不乏新聞,而是我們不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新聞。因此,我們要用“新聞眼”多看、多觀察,在尋常的生活瑣事中發(fā)現新聞,多角度挖掘新聞。如果我們學會了觀察,一些鮮活的新聞就會呈現于眼前。三是嘴勤,通訊員要不恥下問,甚至要有刨根問底的韌勁。都說新聞是問出來的,一點都不為過,我們一定要敢問、善問、樂問。四是腦要勤,心要細,反應快。尤其是在處理突發(fā)性新聞事件時,要能辨明是非、明確方向,及時做出正確反應。五是手要勤,文字信息該記的要記,新聞材料該收集的要收集,圖片素材要拍攝的要勤動手拍攝。
三、發(fā)現新聞,增強通訊員新聞敏感是關鍵
新聞是一個不斷變化、而又不斷被發(fā)現的過程。能否發(fā)現新聞,對通訊員而言是一種潛質,更是一種態(tài)度。生活中其實新聞很多,而是我們缺少發(fā)現新聞的眼睛,不被發(fā)現而已。作為通訊員要發(fā)現一些別人不能發(fā)現的,把別人沒有報道過的新事物和新發(fā)現及時準確地報道出去。但怎樣發(fā)現新聞呢?這就要求我們通訊員必須具備發(fā)現和判斷新聞價值存在的能力和新聞辨識能力,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新聞敏感”、“新聞腦”,這也是新聞工作者的特質。通訊員要寫出好的新聞稿件,就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要能善于捕捉和發(fā)掘隱藏在事物內部、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和題材。
培養(yǎng)新聞敏感通訊員該怎么做?這種敏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靠每一個通訊員自身不斷的學習提高,和長時間的養(yǎng)成。
第一,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理論和政策水平。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理論著作,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論水平,拓寬自己的政治視野。堅持不懈地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面,做一名復合型通訊員。除了學習本職工作方面的知識,還要對當地的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要有所了解和掌握,這樣可以為新聞寫作角度的選取,新聞主題提煉,豐富新聞內容打下基礎。
第二,要善于積累和實踐。“會當凌絕頂,才能一覽眾山小”,積累是增強新聞敏感的必備條件。要寫出好的新聞稿件,必須要注重日常生活知識的積累,要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可以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數據庫”,通過知識的摘錄,剪報等方式,把一些有益新聞寫作的東西,整理歸類存檔。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豐富的社會生活必將形成豐富的社會印象,有了更多的積累,才能多知、多識、多情,才會隨著新聞敏感的觸發(fā),產生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
第三,勤于專注分析和思考。方法很多,但是要學會比較,養(yǎng)成分析的習慣。新聞很多時候往往是通過分析、比較后,用文字組成的??梢酝ㄟ^分析、比較,來鍛煉自己發(fā)現新聞價值的能力。新聞無處不在,同樣也稍縱即逝,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留心。新聞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通訊員對新聞的認知和對新聞工作執(zhí)著、專注,要及時有效的關注一些發(fā)生在身邊有新聞價值的事物。對于一條新聞線索,還可以通過逆向拆分法,認真觀察,分析思考,這樣不僅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還能寫出好的新聞稿件。
發(fā)現新聞,關鍵在于對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而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讀幾本書,上一堂培訓課就能解決的,是要在長期地新聞實踐中去磨練,不斷總結和提高。綜上所述,通訊員一定要是一個有心人,要隨時關注身邊事物的變化。這樣我們才能見微知著,一觸即發(fā),從不顯眼的小事中發(fā)現大新聞。
參考文獻:
[1]劉喜斌.淺談如何提高企業(yè)通訊員素質[J].決策探索,2012(14).
[2]孟燕梅.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J].科學之友,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