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雯君
【摘 要】
本文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為切入點,先闡述了課堂教學中易被忽視的不注重學生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的四個方面, 然后就對策展開論述:1.用歸因讓學生明白“我行”;2.用變化讓學生體驗“我行”;3.用特許讓學生感知“我行”;4.用分層讓學生表現(xiàn)“我行”;5.用評價讓學生證明“我行”。
【關(guān)鍵詞】
語文 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 現(xiàn)象 對策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這個問題早已不用我們來回答,杜威已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道:“教育即生長,除它自身之外并沒有別的?!?/p>
教育的初心既然是為了學生的生長,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要為學生的生長奠基。而人要生長得茁壯,能夠面對未來,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就是不可或缺的。人的一生不知道要經(jīng)歷多少困難挫折,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對困難挫折時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都較高,從而能戰(zhàn)勝困難挫折,獲得成功。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18個基本要點之一的“健全人格”,無疑也要求學生能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勇敢面對困難挫折?!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的要學生“養(yǎng)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也是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的問題。
但在現(xiàn)實中,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是不容樂觀的,雖然如諷刺挖苦、當眾出丑、辱罵體罰等嚴重問題已引起重視,但以下一些易被忽視的小問題也會嚴重制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
一、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培養(yǎng)的因素
1.連續(xù)地發(fā)問。有些教師,在學生有準備地回答了一個問題后,不是對該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然后讓其坐下繼續(xù)思考新的問題,而是根據(jù)自己的思路,在學生未作思考的情況下對該生繼續(xù)發(fā)問,直至該生徹底回答不上來。這樣做的結(jié)果,使學生以最初勇于回答問題,最終卻以失敗的心情結(jié)束這一回合,從此變得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2.不原諒錯誤。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難免會出錯,可是,此時教師極易不原諒學生出錯,讓學生繼續(xù)站著聽講評或聽其他人回答,最后才讓其坐下。學生回答錯了,非但沒有得到教師悉心糾正,反而遭到冷落,引發(fā)的后果是如果學生要想回答問題,就必須100%準確,否則只能挨罰站、挨瞧不起。長此以往,勇于發(fā)言的學生不敢再“輕舉妄動”、主動發(fā)言了,其他學生也變得膽小謹慎、不敢發(fā)言了。
3.不理會新疑。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必然會提出新的疑惑,這是極佳的教學生成點。這時,教師應當順應學情學路,因勢利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為了完成預設的任務,教師卻往往忽視學生主動求知時的思考,對提問不予理睬。如學《美麗的大興安嶺》時,學生提出大興安嶺的“嶺”和秦嶺的“嶺”作者說“大不一樣”,為什么不說“不大一樣”?老師卻說“都差不多”推脫了事。教師的敷衍,學生看在眼里,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問題沒有價值,得不到重視,以后就沉默吧。這樣做,不但錯過了很好的教學生成點,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求知欲。
4.一味地表揚。課堂教學中,贊揚聲太多,否定聲太少。有的教師更是肉麻地吹捧學生,像“你簡直就是一個大作家”“曹雪芹小時候也沒有你聰明”……
還有的教師曲解新課標中學生的“獨特感受”,把偏離正確價值取向的“感受”視為創(chuàng)新,進行表揚。例如《狐貍與烏鴉》一課,學生說“狐貍很聰明,為了得到肉動腦筋?!薄痘㈤T銷煙》一課,學生說“林則徐沒有環(huán)保意識”等。
培養(yǎng)自我效能感,光是鼓勵和表揚是不行的,正像麥苗的成長一樣,如果只有陽光、春風,沒有霜凍、雪壓,那也是豐收不了的。
以上種種,一時一事,可能后果并不嚴重,但若長此以往或綜合作用,那么對學生心理的挫傷打擊將會是不可小覷的,極易造成學生自我否定的心理。那么怎樣避免上述問題,將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有的放矢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呢?
二、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1.用歸因讓學生明白“我行”
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告訴學生,是否努力才是學習成敗的重要因素。教《稱贊》一文時,小獾做的第一個板凳非常粗糙到最后甚至會做椅子了,如此大的變化是什么原因呢?教《一定要爭氣》一文時,童第周由一個要被退學的差生最后成為一個生物學家,如此判若兩人是什么原因呢?這種問題,教師要組織學生反復討論、體會,找出有關(guān)依據(jù)加以說明。最后讓學生結(jié)合自身談談懂得了什么?這樣一來,教師借助教材引導學生進行了積極的自我歸因,即平時在學習中取得的成績主要歸因于對自己有信心,努力,而平時在學習中的失敗主要歸因于努力不夠等,而不是有的同學起先所認為的智力低下、不夠聰明等等,避免了自暴自棄,避免了信心的喪失,提高了自我效能感。
2.用變化讓學生體驗“我行”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不當或?qū)?yōu)等生過分關(guān)注,而對學困生過分淡漠等教學行為,會使成績差的學生認為老師覺察出他們學習能力差,從而助長他們認為自己“無能”,產(chǎn)生自卑,壓抑、消極的自我意識。為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做到一視同仁,改變提問方式。
一是變“連續(xù)對一人發(fā)問”為“分散對多人發(fā)問”
教師問學生一個問題,學生思考后勇于回答了,就應及時鼓勵。如需問第二個問題,應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將“窮追猛打”提問一人的做法改為“分散對多人發(fā)問”,調(diào)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到對問題的思考與回答中來。
二是變“問題答錯者”為“同伴促進者”
對于回答不準確或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讓其聽了正確答案后,應再讓其自我修復。同時要其說出錯誤所在,談談如何避免錯誤的體會,對其他學生形成經(jīng)驗。此時,回答錯誤的學生將不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一個收獲者、一個對其他同學有幫助的促進者。同學們今后將會更加重視錯誤,主動參與到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中來。
三是變“不理會新疑”為“課堂競賽”
當課堂上出現(xiàn)學生主動發(fā)問的情境時,教師應該備感欣喜,這既說明學生對課堂的關(guān)注、對知識的思考,也表明了這是學生尚未解決的難點。教師此時首先應認真對學生的提問進行關(guān)注,其次應對提問的學生進行感謝,再次應引導全體學生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展開競賽,看提問和答問的人誰更厲害。這個教學點抓住了,學生就不是在按教師預設的圈“跳舞”,而是自己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他們必定會動用所積累的全部知識來“接招”。同時,由于教師的鼓勵,今后在課堂上,學生必定會更加集中注意力,開動腦筋思考,學生的探究熱情會升溫,學習能力會提高。
四是變“常提‘瘦問題”為“多提‘胖問題”
課堂上那些記憶性的、缺少思維性的問題屬于“瘦問題”。學習記敘文時,“故事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地點”“故事的主人翁是誰”就是“瘦問題”,答案在課文中都能找到,學生只需要眼睛和嘴巴,不需要大腦思考,沒有思考強度,沒有思維碰撞。
啟發(fā)式的“胖問題”體現(xiàn)思維過程,挑一挑能摘到桃。例如教學《鞋匠的兒子》,教師要學生根據(jù)課文詞句說說林肯的品格特點,學生總共羅列了十多點,像謙虛、實事求是、孝順等等,教師都進行了肯定。根據(jù)片言只語概括林肯的品格特點,沒有多少思維強度,而且教師全部肯定還是一種誤導。這時,教師應當:①要學生關(guān)注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議員羞辱林肯,林肯巧妙回擊,最后贏得議員掌聲)。②啟發(fā)思考:林肯贏得掌聲靠謙虛、實事求是、孝順有用嗎?③提出問題:林肯靠什么贏得掌聲(自信、冷靜、瀟灑大氣)?這樣設計的提問緊扣文本主旨,層層遞進,思維漸深,學生最后卻能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很有成就感。
3.用特許讓學生感知“我行”
于老師上《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指定一個不舉手的學生起立讀書時,那個學生面色通紅,聲音很小地說:“我沒這個勇氣?!庇诶蠋熜Σ[瞇地走到他跟前說:“沒勇氣不要緊,老師‘特許你坐著讀。怎么樣?”孩子點點頭,坐在座位上完成了朗讀,于老師表揚了他。一會兒,于老師又點名讓這個“沒勇氣”的學生起來朗讀。學生讀完后,于老師大聲鼓勵:“你讀得很好,有功力,你應該勇敢地站起來。” 接下來的教學中,這個原本膽小的孩子多次站起來發(fā)言。
“你真棒”“你太聰明了”……類似籠統(tǒng)概括的贊美語言在當下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課堂上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于老師鼓勵學生的藝術(shù)就讓人十分敬服。對于缺乏勇氣的學生,他沒有說些“要大膽、勇敢”之類的空話,而是放下身段,非常體貼地“特許”學生“坐著讀”——這是為學生樹立一個梯子,讓學生由膽怯攀上自信之巔。課堂教學應當面對不同的學生,多些“特許”。
4.用分層讓學生表現(xiàn)“我行”
教師要制定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將不同解答距的問題對應不同的學生,讓學生有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而且能表現(xiàn)成功。如學習《少年閏土》中描寫閏土外貌的部分,可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微解答距”問題,即“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讓基礎中等的學生回答“短解答距”問題,即“閏土的外貌為什么會這樣的?”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回答“長解答距”問題,即“閏土這樣的外貌,說明他是怎樣一個人?”這樣,根據(jù)問題的解答距,使提問有不同的指向,讓學生得到“我行”的表現(xiàn)機會。
5.用評價讓學生證明“我行”
讓學生參與評價 ,也是為了讓學生有多說話的機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我能說、能說好、能說對,我行,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
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陽光下閃耀著紅、黃、綠、白、紫、藍等各種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畫鋪展在眼前”這句話時,要求學生根據(jù)句中“閃耀”一詞評價課文插圖畫得還不好。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的步驟:
第一步,小組討論。由組長組織每位學生發(fā)言。
第二步,班級交流。在小組內(nèi)選出發(fā)言最好的那位學生在班級內(nèi)進行交流。
第三步,教師評價。教師對小組討論、班級交流過程作小結(jié),并對班上發(fā)言的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可以看到:第一步,學生人人發(fā)言,暢所欲言,平時“安靜”的學生開了“說”頭,有說“欲”的學生得到了一定的滿足。第二步,高一個層次上的發(fā)言,發(fā)言者會好好準備,表現(xiàn)自己。第三步,對教師的評價學生很期待,在學生討論基礎上的教師點撥,學生更能心領(lǐng)神會。這樣的評價,就把師評和生評結(jié)合在了一起。雖然多花了時間,但學生思維活躍,發(fā)言積極,鍛煉了學生。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讓學生面對困難挫折時想的是——“這不算什么,我行!”——這是學生成長路上開花結(jié)果之時??吹倪h一些吧,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光為今天學生在校時著想,更為今后學生踏上社會后著想,這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應有的深邃。
【參考文獻】
【1】李慶明.中國當代著名教學流派——李吉林與情境教育
【2】伊恩·史密斯.學習性評價行動建議200條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4】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