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菲菲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如何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成為各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藝術院校學生大部分英語基礎較為薄弱,他們較為注重專業(yè)學習,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大,因此,要找到能適合且能激發(fā)藝術類學生學習英語的教學方法是教育者需要面對的一個挑戰(zhàn)。筆者就在教學中的經(jīng)驗,探討了一種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英文電影教學法。本文首先概述了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其次對電影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理論依據(jù)及作用進行論述,最后通過對英語電影教學實踐案例的分析,為其運用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
(一)藝術類院校大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薄弱
由于在我國現(xiàn)行的招生制度中,高校藝術類專業(yè)招生以專業(yè)課成績?yōu)橹?,文化課錄取分數(shù)線大大低于普通本科分數(shù)線。因此大多數(shù)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在高中時期把很多時間花在研習專業(yè)課上,無暇顧及文化課的學習。這意味著藝術類大學生與普通本科生在文化課尤其是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二)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驅動力不足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藝術類學生認為英語與自己的專業(yè)課聯(lián)系不大,英語能力的強弱對以后所從事的工作沒有直接影響,這就導致學生對學習英語缺乏興趣,比較被動,師生互動不好開展,課堂學習收效不大。
(三)藝術專業(yè)學生個性鮮明,活潑好動
由于專業(yè)的特殊性,藝術院校的學生在認知、心理、個性、行為等方面都比較特殊,他們表現(xiàn)欲強,思維比較活躍,形象聯(lián)想能力強,在學新知識時對視覺感官的要求比較高。顯然,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藝術院校學生的需求。
二、電影在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理論依據(jù)
(一)多模態(tài)教學理論
“多元識讀能力”(Multiliteracies)理念最早由新倫敦團體(New London Group)提出,是指學習者在已有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信息技術,通過語言文字、視覺圖像、符號、音效等多模態(tài)的形式獲取的批判性識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胡壯麟(2007)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習者的多元識讀能力,能夠讓學習者注重運用各種視覺、聽覺、觸覺的符號資源來習得語言和文化。多元識讀能力同時也強調關于語言和文化差異性的協(xié)商對學習者在工作及社交場合如何正確運用語言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習者多元識讀能力的目的一是使學習者能接觸到發(fā)展中的語言;二是培養(yǎng)學習者對多模態(tài)形式下意義構建的批評應對能力,因為語言學習要在社會文化情境中展開,學習者要具備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基于“多元識讀能力”的理念,新倫敦團體于1996年提出了“多模態(tài)教學法”(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這一教學法主張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圖像、音樂、視頻等不同種類的符號模態(tài)資源協(xié)同進行意義構建,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輸入。這樣使得課堂更具有語言、文化、交際多樣性,也有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這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法有很大不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通常只運用單一的學習工具,這導致教學缺乏多樣性。 Kress和Leeuwen (2001) 也對以語言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交際的其他模式,如圖像、手勢、音樂等同樣有助于意義構建和知識構建。
(二)媒介、認知、學習的關系
有關于大腦功能的研究揭示了大腦左右半球的不同功能。左腦擅長完成數(shù)據(jù)、邏輯推理類具有口頭和書面媒介特征的任務;右腦掌管標志性的、直觀的具有視覺媒介特征的任務,尤其是對于動畫視覺和聲音特征的識別(Cassidy & Knowlton,1983;Springer & Deutsch,1998)。大腦的這些功能差異使得在教學活動中大腦兩個半球的協(xié)同作用尤為重要。心理語言學也在研究有關媒介,在它們的符號體系和認知方面得到了相似的結論:不同的媒介會向人們呈現(xiàn)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這些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會引導不同的認知過程,進而產(chǎn)生不同的學習模式(Pryluck & Snow,1967;Salomon,1979,1981;Salomon & Snow,1968)。這一研究表明,人們很可能用不同的認知系統(tǒng)來處理語言和視覺媒介。有證據(jù)表明,以口頭和視覺相結合的形式學習抽象的、新奇的概念時,對人們來說更容易(Salmon,1970;1979)。Cowen(1984)認為與文字媒介相比,視覺媒介更能幫助人們消化理解相關概念,并且對于后期回顧更有幫助。無論是對大腦,還是對媒介認知的研究,都毫無疑問地表明在教學活動中應合理使用多媒體。
三、英文電影教學法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成功的第二語言習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Jafari,2013)。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是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把它們帶入語言課堂是非常有意義的。電影作為一種激勵因素,也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更加有趣和愉快,進而緩解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焦慮,放松心態(tài)(陳海霞,2014)。
(二)電影是原汁原味和多樣語言的來源
電影作為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能夠增強學生對語言課堂和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Gebhard,1996)。電影為學生提供了在課堂外的“真實”情境下使用的英語實例,特別是互動性的語言,換言之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對話。電影可以向學生展現(xiàn)自然的、流利的表達,如果他們沒有生活在英語的環(huán)境中,也許只有電影和電視才能為學習者提供這種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輸入,進而也無形中提高了口語和聽力技巧(Altman,1989)。
(三)電影提供了視覺情境(Donaghy,2014)
電影的“視覺性”使它成為一種無價的語言教學工具,在完整的視覺語境中,學習者能夠更好地解讀語言。電影使學生能夠在聽到語音的同時,看到面部表情和手勢等可視化信息。這些視覺線索不僅輔助了語言信息,也能夠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四)多樣性和靈活性
電影能夠給語言課堂帶來多樣化和靈活性,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例如,就口語來說,電影可以成為學生口語學習的模范。電影也可以作為后續(xù)學習活動的跳板,如社會問題辯論、角色扮演、重建對話等,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同時,還可以通過篩選不同類型的電影,紀錄片、劇情短片和廣告等,進一步提高語言學習課堂的質量。
四、英語電影教學實踐案例
本文的教學實例選取了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短片Mixtape為教學材料,通過圍繞這個短片設計的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及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一)教學對象
藝術院校二年級音樂教育專業(yè)學生,共56人,該班學生個性活潑,英語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對英語缺乏學習興趣。
(二)教學設計
第一步,頭腦風暴。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出自己所認識的音樂類型的單詞,教師把這些詞匯寫在白板上,然后讓學生說出可以形容這些音樂類型的詞匯。
第二步,小組討論。給學生分組,讓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隨后教師給出反饋。
① A type of music you like listening to at home
② A type of music you like listening to when you go out in the evening
③ A type of music you like listening to when you work or study
第三步,寫故事。給學生展示一張從影片中截取出來的圖片,讓學生對圖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關系以及他們的情感進行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為這個短片寫一個故事,闡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關系及音樂在他們之間扮演的角色。隨后讓每個小組分享所寫的故事,教師給出反饋。
第四步,看短片并進行討論。給學生觀看完整的短片并讓他們對比自己所寫的故事是否與影片展示的一致。短片結束后請學生分享自己對這個短片的感受。教師引出片名Mixtape并解釋其含義。
第五步,課后作業(yè)。請學生假設自己要做一盤混音磁帶送給朋友,必須選擇至少10首歌曲進行混音,要求學生寫出選擇這些歌曲的原因及這些歌曲對他們的重要性。
(三)教學反饋
通過對課堂討論情況的觀察和監(jiān)控,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課堂參與度較高,即使不能準確地用英文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會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主動和教師及組員進行交流。通過對課后作業(yè)的評分,筆者也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英文表達能力有所提高。學生對于與專業(yè)相關的話題及新穎的教學模式接受度較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明顯提升。
五、英文電影教學的注意事項
盡管在課堂中使用電影輔助教學能夠使課程更富有娛樂性,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電影在外語課堂中的運用并不是那么簡單的,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電影的選擇
電影的主題和情節(jié)應該是能引起學生興趣并且具有教學意義的。紀錄片、戲劇、懸疑電影、動畫電影等都是比較適合的類型(Stoller,1988)。比如戲劇涵蓋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對話場景,同時又可以切分成小片段但并不影響學生對整體內容的理解。而一些時下受歡迎的電影可能包括犯罪、暴力、死亡等會對學生心理造成影響的場景,教師應該避免使用此類電影。而且,在選擇電影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理解能力。對于這一點,Allan(1985)曾指出電影中語言的密度是很重要的,電影中人物的對話間必須要有足夠的停頓時間,這樣才能夠讓學生跟上節(jié)奏,更好地理解電影的語言。同時,電影中人物的語言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如果人物說話太快或者帶有不同的口音,會造成理解困難。再者,選擇時也要考慮電影的長度。課堂教學中理想的電影長度很難界定,因為這是由電影本身、課程的設置、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能力等所決定的。因此,教師選擇電影時要綜合考慮這幾方面的因素,選用長度適合的電影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二)課堂活動的設置
選擇好適合的電影后,如何根據(jù)電影內容和教學目標來設置課堂任務也是要考慮的問題。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水平,要有足夠的挑戰(zhàn)性但也不能難度太大,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積極性。Stoller (1988)認為電影課堂的活動應包括觀影前活動、觀影中活動和觀影后活動,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整個課程中都保持專注和積極性。觀影前活動可以是就電影主題進行的投票和討論,也可以是頭腦風暴、詞匯練習、信息填空等。這些活動能夠使學生對影片的主題、故事線索及人物有初步的了解,為后續(xù)的觀影中活動打下鋪墊。觀影中活動則能夠使學生專注于人物和影片的重要片段,活動的設置可以是定向聽力、特定信息收集等。最后,觀影后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觀影后活動旨在讓學生利用對影片的理解和信息來提高目標語言的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Stoller,1988)。觀影后活動的設置應該集中在影片的中心思想和概念上,比如回顧電影主要情節(jié)、討論劇情、比較、撰寫替代結局、快速寫作、角色扮演、辯論等活動都可以應用在這一環(huán)節(jié)。
(三)教師和學生都應注意電影并不是用來打發(fā)課堂時間的
作為教師要意識到電影并不僅僅是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教授英語的材料,所以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任務設置應該是緊湊的,并且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因素(Khan,2015)。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反應各不相同,有些電影場景可能會使得學生分心。作為學生要牢記在課堂中,電影不僅是可以愉悅身心的,同時也是輔助英文學習的工具。一堂好的英文電影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
六、結論
通過本次電影教學發(fā)現(xiàn),英文電影教學能夠成為大學課堂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英文電影的正確選擇與使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英語知識及不同流行文化的理解,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疲勞感,解放學生的思想。選擇合適的影片作為教學材料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引發(fā)學生對影片主題及內容的思考,起到育人作用,這也是外語教育的目標之一。需注意的是雖然英文電影能夠在教學中起到有效的輔助作用,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應注意適度,要以完成教學目的為前提。
[ 參 考 文 獻 ]
[1] 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 social futures[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1):60-93.
[2] 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3] Kress, G. & T.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2001.
[4] Cassidy, M. F. & Knowlton, J. Q. Visual literacy: A failed metaph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al[J]. 1983(31):67-90.
[5] Cowen, P. S. Film and text: Order effects in recall and so?鄄cial inferences[J].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鄄ogy,1984(32):131-144.
[6] Jafari, S. S. Motivated Learners and Their Success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J].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鄄guage Studies,2013(10):1913-1918.
[7] 陳海霞.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英文電影教學法”[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12):112-113.
[8] Gebhard, J.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鄄guage: a teacher self?鄄development and methodology guide[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9] Altman, R. The Video Connection: Integrating Video into Language Teaching[M].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鄄pany,1989.
[10] Allan, M. Teaching English with video[M]. London: Long?鄄man,1985.
[11] Khan, A. Using Films in the ESL Classroom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Non?鄄Native Learners[J]. ELT Voic?鄄es?鄄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eachers of English,2015(4):46-52.
[12] 馬小燕.高校藝體類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法探索[J].懷化學院學報,2009(7):149-150.
[13] 夏煒.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及趣味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2(6):66-67.
[14] Kress, G. 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0.
[特約編輯: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