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當前地方性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傳統(tǒng)的通用英語教學,其明顯的一個不足之處就是課程設置與學生所學專業(yè)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相脫節(jié)。因此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設置大學英語課程這一問題,并探索以“EGP+ESP,必修+選修”為框架的強化應用技能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策略。
[關鍵詞]應用;地方性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6-0067-03
2014年6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fā)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4〕19號)指出要“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該決定明確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應轉型發(fā)展為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立足地方社會發(fā)展,著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開設時間最長的公共基礎課,在地方性高校轉型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上都是基礎英語或通用英語教學,主要講授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缺乏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不能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領域方面的聽說交際、讀寫、翻譯和研究。而現(xiàn)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大量具備專業(yè)領域知識并通曉英語的應用型人才。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教學不但與社會需求相脫節(jié),而且也無法滿足學生日后的就業(yè)需求。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尤其是有必要思考如何合理地設置大學英語課程這一問題。下文是筆者就應用型地方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課題進行的探究。
一、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缺陷分析
長期以來,全國絕大多數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課程開設四個學期,對應的課程名稱為《大學英語Ⅰ》《大學英語Ⅱ》《大學英語Ⅲ》和《大學英語Ⅳ》,以等級作為區(qū)別,課程性質均屬通用英語基礎課程[1],采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強調趣味性和情節(jié)性,但缺乏實用性和職業(yè)性。課程設置不合理,存在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英語教學忽視學生的應用技能和需求,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
眾所周知,相對于老牌本科院校而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為薄弱,尤其是聽說技能較差,且文理科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懸殊較大。這種四個學期都是基礎英語或是通用英語的課程設置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且教材的內容側重于文化、教育、生活常識等方面的題材,實際上是高中英語的強化版或者說是升級版。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們來說,這與他們未來就業(yè)的實際需求關系不大,從而缺乏學習動力;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這種課程教學缺乏針對性和趣味性,也脫離他們的實際水平,從而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這就造成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較差的局面。
(二)教師自身對應用技能掌握有限,以致無法體現(xiàn)英語教學的應用特性
地方性高校的大部分英語教師,所學的專業(yè)基本上是英語語言文學,對英語以外其他專業(yè)的領域幾乎沒有了解,因而課堂上只能教授英語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對讓英語有助于學生專業(yè)能力提升方面卻是無能為力,無法培養(yǎng)與學生本專業(yè)相關的英語口頭和書面交流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用技能指導有限,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就會必然下降,教師不再是學生的榜樣。
二、地方性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原則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辭典》(顧明遠,1989年版)就課程設置談到6條原則: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與社會現(xiàn)實的一致性、廣度和深度的平衡、適用于廣泛的學習目標、考慮學習的可能性和適應性、適應學生的需要和興趣。[2]結合上述原則,筆者以為,作為主要為地方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遵循3個原則:一是需求性原則,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英語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而且要滿足其專業(yè)個性化需求。[3]二是應用性原則,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初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4]三是專業(yè)屬性原則。英語除了交流工具性的屬性,又具有專業(yè)與行業(yè)的特定屬性,要將基礎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本技能與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術語以及專業(yè)理論有機結合起來。[3]
三、實現(xiàn)強化應用技能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主要策略
教育學理論認為課程設置是課程體系的一個組成要素,是一定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在一定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xiàn),不僅關系到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也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規(guī)格;課程設置必須符合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根據這一理論,結合課程設置的原則,筆者認為可以實施以下四個策略來實現(xiàn)強化應用技能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一)由單一的通用英語課程類型轉向“EGP + ESP”的課程設置
目前大學英語課程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課程設置中幾乎沒有實際應用英語的課程。這就造成了當前普遍的局勢:雖然學生順利修滿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學分,獲得了CET四級甚至是六級證書,但他們的水平在就業(yè)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對其英語運用的要求仍相去甚遠。顯然,單獨設置基礎英語或通用英語很難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求,很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就如何合理設置大學英語課程進行了探討,為此,筆者認為“EGP + ESP”的課程設置能滿足這一需求。
明確EGP與ESP兩者之間的關系。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通用英語)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專門用途英語)都屬于英語教學ELT(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3],那么兩者之間有何關系呢?著名英語教育學專家蔡基剛說,隨著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與某一學科職業(yè)或者目的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將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5]由此可見,EGP是ESP的基礎,ESP是EGP發(fā)展的必然。EGP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基礎能力,而ESP著重培養(yǎng)學生在將來實際運用行業(yè)英語的能力,這符合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后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采用EGP與ESP相滲透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期間,第一年可以先進行EGP教學,即英語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同時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和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方向,在EGP授課的過程中按照計劃逐步進行ESP的滲透性教學。[3]第二年再根據各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ESP課程教學,教師開展教學的原則應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ESP課程的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生生相互合作的互動學習情境,此時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利用情境、合作、討論交流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踴躍學習與本專業(yè)相關聯(lián)的英語知識與技能。
(二)由單一必修基礎課程性質轉向“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
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英語基本上是單一的必修基礎課性質,而《大學英語課程(試行)教學要求》原則上要求各高等學校“將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yè)外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6]尤其是近年來,大學英語課程壓縮必修課程學分,增設選修課程門類的趨向逐步成為改革主流。[1]選修課程的設置要合理,就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為基礎,保證每個學生都有選擇的可能。[1]比如技能類選修課,我們可以開設視聽說、口語、寫作、翻譯、閱讀等系列課程,文化類可開設英美社會與文化、中西文化比較、中國文化英語閱讀、英文報刊選讀、跨文化交際等課程。通過以上這些課程建設,學生既能獲得更多知識,又能提高英語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7]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和發(fā)展個性的空間,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和提高。兩者的有機結合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三)加強教師自身應用技能的培訓和提高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因素,教師的引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向。強化應用技能的教學可以說對大學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師由于各自畢業(yè)的年代不同,所受的教育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方式上都帶有那個年代的鮮明特征。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學校的專業(yè)設置及社會需求也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必然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出新的挑戰(zhàn)。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將相關教師的英語應用技能提高后,學生的應用技能提高才能得以實現(xiàn)。所以,學校有必要根據其當前專業(yè)設置的情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進修和培訓,以增強教師對新課程設置的適應能力。
(四)依托學生社團開展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
教師可依托學生社團,如英語協(xié)會,按照教師參與,學生受益,師生雙向選擇的原則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和組織各種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8],如英語詩文誦讀、英文歌曲演唱、英文影視欣賞、英語話劇表演、英文名篇名著賞析、英語演講活動以及各類英語競賽等,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拓寬視野,以課外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交流能力。同時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平臺或者英語學習中心,從而使學生能通過平臺來實現(xiàn)不限時間地點的個性化學習。
四、結語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而大學英語課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公共課程,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就業(yè)環(huán)境中,社會和用人單位往往傾向于既掌握必要的專業(yè)知識又能熟練應用英語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英語教學當前僅僅注重學生的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還不夠,有必要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進行改革,即由單一的通用英語課程類型轉向EGP和ESP相滲透的課程設置,由單一必修基礎課程性質轉向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強化英語應用技能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yè)領域方面的交流能力,以此滿足學生自身的需求和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 參 考 文 獻 ]
[1] 翟子惠.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轉型時期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構想——以欽州學院為例[J].學術論壇,2014(9):166-170.
[2]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教育大辭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
[3] 劉芳.應用型地方院校EGP與ESP有效融合探討[J].科技視界,2014(29):44.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3-28.
[6] 王守仁.進一步推進和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關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修訂[J].中國外語,2008(1):4-10.
[7] 余玲麗,楊廷君.大學英語立體選修課程體系的建設[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1):22-24.
[8] 金力.《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下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實踐研究——以內蒙古師范大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3):108-11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