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李竹平
草根也能長成風景
◇特級教師李竹平
我的博客簽名是“草根李竹平”,并非謙虛,而是實話實說。即便頂著“特級”的虛名,我依然是草根一枚。
師范畢業(yè),我懵懵懂懂地來到一所村小,成為一名語文老師。當時,對語文課堂的認識僅來自一個星期的實習“實踐”,以為教材和教參就是語文的全部,照搬教參的分析,毫不保留地“喂”給學生,就算上好了語文課。如果能在課堂上添點花樣,就更引以為豪了。參加工作不到兩個月,這樣的驕傲就切切實實地體驗了一次。因為讀師范時上過半學期的美術(shù)特長班,照葫蘆畫瓢的能力還不錯。教材中有一篇看圖學文《驕傲的公雞》,上課的頭天我將課本上的圖一張張畫在了紙上,準備在學生面前秀一把。碰巧,第二天一早,中心小學校長來到學校,點名要聽我一節(jié)課。懷著忐忑的心情,我一邊指導學生觀察我畫的圖畫,一邊領(lǐng)著學生識字學文,一節(jié)課總算熬下來了。課后,中心小學校長夸贊我課上得精彩,尤其是圖畫的運用,成為他眼中的亮點。當時我就覺得,語文教學原來這么簡單!這樣憑著一本教材出成績的日子過得波瀾不驚,也過得自以為是——把一本教材“磨”透了,一張試卷搞定了,學生就算“優(yōu)秀”了。
現(xiàn)在回想并小結(jié)那褦襶不堪的幾年,覺得是自己的盲目和身邊環(huán)境的死寂導致了我教育生命的了無生趣。幡然覺醒,尋回自己,實現(xiàn)轉(zhuǎn)身,實屬偶然。
2000年,鄉(xiāng)教委安排我們一幫年輕教師赴外地聽課學習——這是我們第一次走出偏僻鄉(xiāng)鎮(zhèn)。這次的聽課經(jīng)歷,于我如醍醐灌頂,驚醒了夢中人。我第一次聽到了“特級教師”這個稱謂,第一次見到了賈志敏、于永正這樣的大師,第一次認識到一個老師可以把平凡的工作做得踏實淳厚、津津有味、風生水起、境界高遠……最重要的是令人幸福。
那一刻,我躍躍欲試。
但是,回到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那份摩拳擦掌的心勁很快就泄了。值得慶幸的是,眼前實實在在地多了一份何去何從的茫然。也正是這份茫然,促使我用心尋覓突圍的方向,找到了不再一味茫然的路標。
2003年,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農(nóng)村拉開了帷幕——這已是我參加工作的第十一個年頭。起初,我覺得課改是陌生而遙遠的,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對于當時已擔任中心小學教導主任的我,這該是一件多么令人沮喪的事情!我不得不思考:課改,我應該做些什么?記不清是受誰的啟發(fā),我選擇了擔任一年級的語文教師,這樣就可以與課改同步,邊進行教學實踐,邊學習、探索、總結(jié),以保證自己不會成為課改的“門外漢”。身邊的教研氛圍如高原氧氣一樣稀薄。我要求自己每日撰寫教學日記,每天閱讀僅有的幾本教育教學方面的書刊,堅守哪怕只是屬于一個人的教研陣地。漸漸地,我對什么是語文教學、什么是母語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我終于意識到,語文并非一本教材而已,教材之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也終于意識到,課堂是為學生服務的——眼中真正有了學生,不再為一份試卷搏命時,語文課堂便充滿了生命的氣息。
覺醒之后,一枚草根,開始抽出了嫩芽。
兩年后,因為撤鄉(xiāng)并鎮(zhèn),我調(diào)到老縣城中心學校擔任教學教研處主任。環(huán)境的改變、人事的陌生反而給了我印證和檢驗自己的勇氣。我一邊按理想化的設(shè)想布置安排學校和全鎮(zhèn)的教學教研工作,一邊不斷學習、積累、反思,參與課題研究,拜師學藝,堅持撰寫教學日記,認真整理教學心得。幾年的堅守,我已不再盲目,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多的認可。我從縣級教學能手成長為市級學科帶頭人,原來主持鄉(xiāng)鎮(zhèn)教研活動,現(xiàn)在開始給國培班講課,同時,我撰寫的教學類文章陸續(xù)在各級教學刊物上發(fā)表。按理說我應該有了“自我感覺良好”的成就感,可事實并非如此,我竟然又一次茫然了。
這種茫然來得并不奇怪,因為,面對孩子們課堂上從欣喜到倦怠的變化,我無法再認同自己所謂的高效課堂教學。教材實在很簡單,分數(shù)來得卻很辛苦,一學期20個星期150多節(jié)課就圍著一本語文書反反復復做文章,換誰都膩了。
我開始追問和反思:語文課堂,我到底該怎么做?
我從教育著作和語文名師身上找到了一些答案。我思考“閱讀教學如何成就悅讀”,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努力使閱讀課堂呈現(xiàn)開放性,同時大力推動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并將課外讀物引進課堂。記得我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閱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小飛俠彼得·潘》。分享閱讀體驗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感悟,臉上寫滿了快樂?!叭绻阌行★w俠一樣的本領(lǐng),你會離開家嗎?”我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并提示他們思考:文迪的媽媽為什么覺得曾經(jīng)在什么地方見過彼得·潘?文迪的女兒為什么也認識彼得·潘?你為什么喜歡彼得·潘?你的心中有沒有一個小飛俠?孩子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許多。而這,只源于讀了一本有趣的童話書!“老師,下一本讀什么?”此后,一本書讀完,孩子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提出同樣的問題。
師生共讀的難題不在于讀什么和怎么讀,而是書的來源。普遍情況是,班上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不能理解孩子們讀“閑書”,多數(shù)爸爸媽媽也不理解。起初,我讓孩子們自己到書店買書,結(jié)果有些孩子兩手空空,買到的書也版本各異,且盜版居多。怎么辦呢?我決定開一個專題家長會。我跟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談為什么要讀課外書,以及我會怎樣陪著孩子們一起讀課外書。最令我自豪的是,我在會上讓家長們爽快掏腰包為孩子們購書的策略。我突然問家長們像我一樣愛打麻將的有多少,舉手的一大片,而且臉上都露出不好意思的笑。接著我給他們算一算打麻將輸贏的數(shù)目,再與買一本書為孩子的未來投資的錢比較一下——就這樣,買書的難題迎刃而解了!
兩個月甚至一個月教完了教材,大量的課外閱讀進入了課堂,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面貌因此煥然一新。曾經(jīng)一潭死水的語文課變得那么可愛,那么有情有趣;輕松而豐富的語文生活,不僅沒有耽誤“定性”的期末一考,反而增值了。這個時候,我才感覺到語文教育原來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
自己嘗到了改變和突破的甜頭,身為教學教研處主任的我開始拿自己取得的成績“做廣告”,著力在全校推廣課外閱讀及經(jīng)典誦讀活動。漸漸地,大量閱讀成為學校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仿佛順理成章,同時又有些恍惚,我成了一名“特級教師”。
隨著所謂影響力的擴大,我經(jīng)常被邀請做講座、培訓,當許多人認為這已算是“功成名就”時,我卻又有了危機感。我知道,身為草根,唯有在不斷的自我否定和突破中才能長成屬于自己的風景。我需要不停地啟程,不停地延展草根的韌勁。
2013年,我來到了北京。
我開始了語文課程的新探索,基于自己的教學理解開發(fā)的個性化課程進入課堂。
我著手嘗試自編教材,希望讓學生學得更加明白、輕松和愉快。我努力實現(xiàn)課程教材化、教材教學化,使教師拿到教材知道該教什么,學生打開教材知道該學什么。我在編寫教材時將研究學生、切實為學生服務作為重要標桿。例如,考慮到五六年級大多是十一二歲的孩子,這時候兒童精神成長的突出特點是自我意識的膨脹,我便編選了“成長故事”大主題單元。從不同的角度確定好分主題,再精心遴選既契合主題又符合語言文字學習需要的文章,然后設(shè)計操作性強的學習方案。
當學生學完一個單元,就迫不及待地索要下一個單元的教材時,我覺得自己做對了。
如今,參與了“全課程”教育實驗,重新學習、研究了語文教育的“前世今生”,再來負責四年級母語教材的策劃和編寫時,我又有了新的認識和視野。我秉承“為學生的全生活著想”的理念,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目的,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重建鮮活的、有生命的課程。在新的母語課程開發(fā)上,首先從人文底蘊的夯實上重新定位語文學科,將語文教育提升到母語教育的高度來認識,確立“為學生的全生活著想”的理念邏輯,再綜合考慮內(nèi)容邏輯和學生的成長邏輯,編寫了教師認可和學生更加喜歡的母語教材。
微課程“聽讀課”的研究和實施,為我的語文課堂帶來了新面貌。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長期在我們學校學習,因為聽讀課,我很快成為他們眼中的“明星”。
為什么要選擇聽讀課呢?這是老師們聽過我的課后首先追問的問題。我結(jié)合自己的課例和大家探討,讓他們看到了聽讀課給語文課堂帶來的新風景。的確,聽讀其實也是在讀書,只不過是用耳朵去讀書。聽讀把書面文字用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結(jié)合了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優(yōu)勢,這樣的“閱讀”更有組織性、邏輯性。所以,聽讀活動的開展對學生而言是獲取信息的有效渠道,是培養(yǎng)語感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言語實踐活動,還是培養(yǎng)講故事(寫作)能力的絕佳示范。
孩子們的喜歡和受益,更堅定了我上好聽讀課的信心。一次出差回來,幫我代課的老師告訴我,周五孩子們纏著她要上聽讀課,說是我每周五都會給他們上一節(jié)。代課老師不知道怎樣操作,孩子們都很失望。我將《一條蟲的下午》聽讀課例發(fā)在空間里,以前的學生看見了,留言是“我也好想?yún)⒓印?。一種課程的實施,還有什么比學生喜歡更有價值呢?
每周一節(jié)聽讀課,于我來說,合適文本的選擇是最大的挑戰(zhàn)。文質(zhì)兼美當然是必需的,從“語文”的角度考量,它還必須有很多可以與學生互動的切入點,既要有關(guān)于故事內(nèi)容情節(jié)和語言實踐的,也要有關(guān)于故事結(jié)構(gòu)的,還要有關(guān)于情感體驗的。因此,為找到一個合適的文本,我往往要讀很多文章。有時讀完幾本書或雜志,卻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文本,會心生沮喪;有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好文本,我會如獲至寶,激動不已。為了學生,花再多的時間,我也樂意!
聽讀課例的推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受到了廣大一線教師的好評,也受到了影響力較大的語文雜志的關(guān)注,《小學教學》《新課程研究》《小學教學設(shè)計》等刊物相繼刊登了我的實踐案例。這,或許就是最自然的回饋吧。
我愿不停地行走和追尋,讓我這枚草根不間斷地在教育的大地上汲取新鮮的營養(yǎng),行走得更踏實,為孩子們和自己帶來更加美麗的風景!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