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李慧芳 劉鈺暉 Translated by: Li Huifang Liu Yuhui
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
——政治與藝術的舞臺
翻譯:李慧芳 劉鈺暉 Translated by: Li Huifang Liu Yuhui
瑪利亞·馬格達萊納·坎波斯-彭斯和尼爾·雷納德馬坦薩斯聲音地圖聲音和雕塑裝置攝影:安杰洛斯·伊奧托普勒斯2017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藝術學院現(xiàn)場
五年一度的卡塞爾文獻展首次一分為二,實行雙主館制,在希臘雅典和德國卡塞爾兩個城市同時舉行,兩地展覽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雅典,曾是歐洲文化引以為傲的搖籃,而今,它正處于歐洲經(jīng)濟、移民、民主危機的風暴眼。這一屆卡塞爾文獻展主題正是圍繞當下希臘所面臨的這些問題而展開的。
十四屆卡塞爾展,政治,藝術
塞西莉亞·維庫那紅色的線裝置染色毛線攝影:馬蒂亞斯·弗爾茨克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
自1955年創(chuàng)辦以來,每五年一次在德國小城舉辦的全球矚目的卡塞爾文獻展,將首次一分為二,在希臘雅典和德國卡塞爾兩個城市同時舉行。此屆展覽的兩處舉辦地點均體現(xiàn)了策展人亞當·希姆奇克(Adam Szymczyk)的中心理念。卡塞爾展區(qū)將于6月10日至9月17日向公眾開放,雅典展區(qū)則在4月8日(至7月16日)已開放,兩地展覽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此屆展覽籌備之時正值希臘處于不斷惡化的經(jīng)濟危機和人道主義危機漩渦中。受歐洲強制財政緊縮的影響,銀行業(yè)瀕臨崩潰,左翼政府重建又解散,希臘正經(jīng)歷著發(fā)達國家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jīng)濟蕭條。而人道主義危機也在不斷升溫,400萬敘利亞難民與其他來自伊拉克、阿富汗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的人們?yōu)樘与x戰(zhàn)爭和暴力一齊來到歐洲大陸,以求過上更好的生活。全球人口遷移記錄也由此達到了二戰(zhàn)以來的最高值,對多數(shù)難民來說,希臘正是他們進入歐洲的第一站。
把“以雅典為鑒”作為展覽主題,實際上旨在讓參觀者“回到原點”并“將我們自己沉浸在未知的黑暗中,而非預設我們已無所不知。”希姆奇克提到。
政治話題是本屆藝術展的中心。以希臘經(jīng)濟危機為背景的移民,殖民主義,暴力與抗議示威等問題即是第十四屆卡塞爾展的中心主題。希姆奇克表示:“這門‘課’的亮點在于它并不是一次講經(jīng)布道,既沒有任何學校能駕馭它所傳達的意義,同時也沒有哪個大師能告訴我們如何生存或該做什么。我們作為政治個體必須承擔屬于自己的一份責任并認真履行義務,而不是全權托付于選舉代表。”
第14屆卡塞爾展將力圖反映歐洲不斷變化的時局,這片大陸作為民主思想及殖民主義共同的發(fā)源地,其未來何去何從迫在眉睫。這便需要遠朋近鄰的共同參與。因此,第14屆卡塞爾展同時也是一種希望人們在一個更加包容開放的新世界里構建諸多可能性的訴求——而就當下政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光景及由此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來看,這一訴求似乎成了鏡花水月。這屆卡塞爾展并不是作為一座藝術孤島,更不是一個為空想或臆想者搭建的平臺或論壇,而是一座展現(xiàn)行為的大劇院——一場呈現(xiàn)給所有參與者的充滿表演性的藝術體驗盛會。在看似近于永恒的模式下,此屆展覽也會被視為由“策展人”為“觀眾”設計的“展覽”,希望參觀者能突破藝術品只為展品的狹隘定義,而是能通過詮釋其他藝術模型和風格模式在其創(chuàng)作語境下產(chǎn)生的意圖,使人們的思考沖破對藝術品片面定義的桎梏。
2013年希姆奇克被任命為第14屆卡塞爾展的策展人后,他便一直致力于邀請160位參展藝術家游走于兩個城市之間并為其創(chuàng)作作品。在雅典,卡塞爾展團隊與當?shù)?0多個機構進行合作,(這些機構)包括貝納基博物館,比雷阿夫斯考古博物館以及貨幣博物館,并且,美國藝術家波普.L(Pope. L)自4月8日起將在雅典第一公墓表演他的《低語運動》(2016—2017)(Whispering Campaign(2016—2017)),在這場表演中5名表演者將漫游在城市各個角落并向人們低聲訴說他們的所觀所感。
阿什利·漢斯·希瑞裝置景象攝影:馬蒂亞斯·弗爾茨克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
成立于1997年但只在去年開放了一段時間的雅典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EMST)是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會場的主要展覽場地。展會期間,博物館也會將其部分藏品送往卡塞爾展出。前往國家當代藝術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將看到一件盛有大量橄欖的容器。這件名為《希臘以橄欖和藝術向德國償還債務》(Payment of Greek Debt to Germany with Olives and Art)的作品出自藝術家瑪爾塔·米努辛(Marta Minujin)之手,作品直指希臘債務危機。這名阿根廷藝術家也會在卡塞爾還原她在1983年創(chuàng)作的《圖書帕特農》(Parthenon of Books),即用10萬本禁書將整個衛(wèi)城復制出來,作品規(guī)模相當宏大。另外,展區(qū)多余的空間也會被騰出來,用于展示博·迪克(Beau Dick)五彩斑斕的面具,而就在前不久的3月27日,這名夸夸嘉夸族(加拿大西北部)藝術家永遠回到了自然之靈的懷抱中。
本屆卡塞爾展區(qū)的展覽將于2017年6月10日拉開序幕,主要展覽場地是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來自希臘的藝術家們也將在展覽中扮演重要角色。雅典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一部分藏品會在這座歐洲大陸上最古老的博物館里展出,作品囊括了從20世紀60年代至當代希臘及各國藝術家的佳作。雅典博物館的一名策展人表示,展覽作品將探討藝術實踐和標志性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例如1967到1974年間的希臘軍事獨裁統(tǒng)治事件。展覽中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由希臘藝術家創(chuàng)作,其中也包括上屆卡塞爾展的參展藝術家。這些館藏藝術品同樣也包含了國際當代藝術界大腕的杰作,例如由蒙娜·哈圖姆(Mona Hatoum)創(chuàng)作的一個巨大的柵欄雕塑,正在被運往卡塞爾。
行為藝術表演在本屆藝術盛會中非常豐富。從尼泊爾赫蒂亞藝術家凱蒂·諾爾(Kettly No?l)的僵尸芭蕾——《僵尸舞》(Zombification),到蕾姬娜·喬瑟·加林多(Regina José Galindo)的《當下》(Presencia)——在表演中這名危地馬拉藝術家會身著一名慘遭謀殺女性的連衣裙;以及拉希德·阿瑞安(Rasheed Araeen)的《莎米亞娜——食物以思:勤思以變》(Shamiyaana—Food for Thought: Thought for Change)——這無疑將是一場令參觀者們喜聞樂見的行為藝術,因為參觀者們將會被邀請到巴基斯坦傳統(tǒng)婚宴帳篷中用餐。
希臘廣播電臺將成為本屆展覽中聲音藝術作品的主要展出渠道。除了電臺以外,也會以音樂會的形式呈現(xiàn)許多音樂作品,這其中就包括波蘭作曲家亨里克·戈里茨茲(Henryk Górecki)凄婉動人的《悲歌》(也叫《第三號交響曲》——注)(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此曲已在4月8日由雅典國家管弦樂團與敘利亞外交愛樂樂團外加兩位藝術家,羅斯·畢雷爾(Ross Birrell)及大衛(wèi)·哈丁(David Harding)共同合作演繹完成。
埃爾·哈吉·賽新博物館學裝置綜合材料攝影:斯達賽斯·瑪瑪拉克斯2017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雅典派里歐斯街附街貝納基博物館
另外,格拉斯哥的畢雷爾還參與了另一場行為藝術,即《雅典—卡塞爾遠騎隊》(2017)(The Athens-Kassel Ride)。在4月9日,人們將看到12名騎手駕馭著馬匹在雅典的街道上飛馳,從雅典衛(wèi)城一路奔到議會大廈。然而,征途遠不止于此,因為這幾名騎手還要在接下來的100天馬不停蹄地趕往卡塞爾——征途的第二站,這將是一場同樣令人難忘的壯舉。
參考資料
https://www.documenta.de
http://theartnewspaper.com/
Kassel Documenta 14—The Stage of Politics and A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stigious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Documenta 14 opens in a city other than Kassel, Germany. Both exhibitions stand on equal footing. Politics takes centre stage.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reece’s social and economic woes, displacement, colonialism, violence and protest are among Documenta 14’s central themes.
Documenta 14, Politics,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