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忠
摘要:眾所周知,舞蹈也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基本藝術形式,舞蹈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個民族和部落的基本藝術傳達載體,在國內各民族中,比如:藏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及云南各少數(shù)民族舞蹈等。在眾多的舞蹈形式中,藏族舞蹈是內容最鮮明、形式最豐富、特性最典型的基本舞蹈形式之一。為了從根本上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文化,本文特從藏族舞蹈的服飾美、清新自然美、舞姿美及淳樸的民風美等方面深入分析藏族舞蹈的基本文化形式和特點。
關鍵詞:藏族舞蹈;審美;分析;特點
引言
眾所周知,藏族舞蹈具備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是完全來自于老百姓民間的基本文化形式,藏族舞蹈主要涵蓋“卓”和“諧”兩種類型。其中,“諧”在民間流傳甚廣,又具體細分為《果卓》、《果諧》及《堆諧》、《諧》四種基本形式,為了豐富舞蹈內容,在諧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上部動作,包括原地轉圈和大型舞蹈的隊列變化等,最終演變?yōu)橐环N男女配合的大型舞蹈形式。此外,“卓”又稱為“卓諧”,同之前的“諧”相較而言,其宗教色彩和民族文化內涵更加深重。為了全方位呈現(xiàn)藏族舞蹈的基本特點和形式,本文將探討藏族舞蹈的具體審美特性,以期對后續(xù)的舞蹈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一、藏族舞蹈的具體發(fā)展歷程
上文已經提到,藏族舞蹈形式包括最為主要的“諧”和“卓”兩種,其中,“諧”在民間流傳甚廣,又具體細分為《果卓》、《果諧》及《堆諧》、《諧》四種基本形式,最為受歡迎的形式當屬《果卓》莫屬,其流傳范圍最廣,其具體稱呼在不同區(qū)域則稍有不同;其中,在工布地區(qū)被稱為“波”或者“波強”,薩迦地區(qū)稱其為“索”,在藏北牧區(qū)被稱為“鍋莊”,之所以稱之為“鍋莊”是因為舞蹈的藏民在跳舞時,一般點燃篝火或者燃氣爐灶。此外,《果諧》是在羌族原始舞蹈的基礎上經藏族舞蹈改進而發(fā)展成的,所以,《果諧》雖然屬于藏族舞蹈,但具備極其濃厚的羌族文化特色和底蘊,該舞蹈形式熱辣、性情奔放,基本以男女愛情故事為主要題材,跳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口號,動作以身前擺手、轉身、轉胯和蹲步為主。其中,《堆諧》最早來源于雅魯藏布江沿岸,最后經綿延曲折流入藏族聚居區(qū)。
二、藏族舞蹈的具體審美特點研究分析
(一)藏族舞蹈極具特點的服飾美
對于極具特色的藏族服飾而言,其服裝特點基本以袖長、腰間寬、裙擺長、鑲間貴金屬等特點為主,由于裙子裙擺較長,在起舞過程中,會營造出一種篇翩翩起舞的優(yōu)美舞姿。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藏族人民,包括農民和牧民在舞蹈時,會在袖口、領口、裙邊和長袍邊鑲嵌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花邊,以呈現(xiàn)萬物吉祥的特點;此外,位于城市里的藏民一般均以長裙為日常服飾,為了起到隔熱防曬的作用,長裙一般選用絲綢和嗶嘰做服裝面料,到了天氣炎熱的夏季,為了通風,一般著顏色素雅的無袖或短袖長裙。此外,由于極端天氣影響,位于藏族北部的游牧民族而言,為了保暖,其一年四季基本以動物皮毛為服飾主體,其中皮毛的帶毛面朝里,光面朝外,為了寓意吉祥,一般用彩線在前襟、袖口和后背繡有大幅圖案。其中,游牧民族的婦女為了體現(xiàn)女性的美感,同男性不同的是,其一般會在動物皮毛的外部用寬大的是絲帶點綴裝飾,將長發(fā)分股梳成多股小辮,并將珊瑚、瑪瑙、松耳石和琥珀等飾品固定在發(fā)辮中。最后,對于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較為特殊的藏族東南部地區(qū),一般藏民均穿著“谷休”其材質為動物皮毛制成的寬大、短袖長袍,男性同志的“谷休”一般及膝,在腰部用束帶扎緊,其目的是為了勞動和打獵的方便,防止長袍過長而妨礙正常行動;而女性的“谷休”其長袍下擺一般及腳[1]。
(二)藏族舞蹈極具清新的自然美
在著名的《藏族舞蹈》這首詩中曾這樣提到“:藏族舞蹈像一只開在雪山上的白蓮花,讓你難忘;藏族舞蹈像展翅在高海拔上的雄鷹,讓你難忘;藏族舞蹈像草原上奔騰的駿馬,讓你難忘”,通過這首詩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無可匹敵的自然美,其清新程度完全和外界自然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其中,最具代表力的同時也最能反映藏族舞蹈的清新美的舞蹈橋段當屬舞《雪蓮花開》,在這支舞蹈中,舞蹈演員憑借其美麗動人的外表、清新的眼神、頭發(fā)上點綴著素雅的頭花、干凈的裙擺及曼妙的舞姿及柔和的韻律將《雪蓮花開》中雪蓮的形象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完全體現(xiàn)了該舞蹈中雪蓮清新、脫俗的意境和美感。
(三)藏族舞蹈極具性感的舞姿美
同樣,在著名的詩歌《藏族舞蹈》中,曾采用這樣的筆觸反映藏族舞蹈美輪美奐的意境和美感,“時而豪放,時而羞澀,時而激情,時而端莊”,“那多變的舞姿就是藏民族的勇敢、豪邁、熱情、奔放、豪放、不羈與熱情善良”,從以上詩歌內容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藏族舞蹈細膩、奔放、熱情的舞姿中無不散發(fā)著醉人的美感和意境。藏族舞蹈之所以很有觀賞性,主要是因為藏族舞蹈非常重視舞步的剛柔結合性,這一點和中國傳統(tǒng)的太極拳不謀而合,在具體的舞姿設計中藏族舞蹈非常重視舞蹈的韻律、動作技巧,而不是僅僅關注于舞蹈本身的一些東西。為了最大程度體現(xiàn)舞蹈所散發(fā)出的美感,舞蹈演員將憑借自身高超的藝術表達能力及剛柔并濟的舞蹈形式全方位展現(xiàn)藏族舞蹈給人帶來的全方位震撼。比如在藏族日喀則地區(qū)廣為流傳的《大鼓舞》,該舞蹈在日喀則地區(qū)具有極高的地位,一般在望果節(jié)前后表演,其中的韻律、節(jié)奏及動作難度均很高,在表演階段,藏族人民手拉手、圍著篝火一同載歌載舞,分班唱和,并發(fā)出“休休休”“、曲曲曲”的節(jié)奏聲,為了慶祝藏族一年一度的望果節(jié),同時也祈求上天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將對自己故鄉(xiāng)這片熱土的愛慕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四)藏族舞蹈清新脫俗的風土人情美
眾所周知,藏族舞蹈時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藏族文化的基本體現(xiàn)和文化積淀的完美展現(xiàn),其舞蹈的每個動作和神態(tài)均將藏族人民淳樸的民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更加重要的是,藏族舞蹈來源于藏民的田間地頭,擁有一股子泥土味的清新,藏族勞動人民在春耕、打草、夯實、豐收、垛麥、剪羊毛、釀青稞酒等眾多具體勞動形式中都會一邊唱著藏族歌曲,一邊舞動著自己的身軀,藏族人民將舞蹈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在不同的歌曲集舞蹈類型中,隨處可以體會到藏族歌舞傳達給我們的藏族風土人情美,比如在兒童舞蹈《我愛雪蓮花》中,藏族小孩用自己曼妙、靈動、活潑的舞姿向外界呈現(xiàn)出一幅明清玉潔的雪蓮形象[2]。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藏族舞蹈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其舞蹈內容充實,來源于生活和實踐,同時又高于生活和實踐,其反映的基本文化特色鮮明而有力度。此外,在具體的舞蹈中,其體現(xiàn)的服飾、神態(tài)、舞姿方面的美感,無不讓人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任雪嬌.論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J].改革與開放,2012(06).
[2]劉明華.藏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大舞臺,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