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呢?
一、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
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是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只有在民主的、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獨立地探索,大膽地發(fā)表見解。任何高壓、抑制、獨斷,都可能會扼殺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的萌芽。教師要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協(xié)作、共同探索的過程,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虛心聽取學生意見,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使其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正如克羅波契娃所說:“只有這樣的教師——高度的文化水準,熱誠地忠于自己的事業(yè),活潑的,快樂的,做學生良師益友的,才是理想的教師?!?/p>
二、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語文課程的探究內容非常豐富,是開放而充滿活力的,但也有其特殊性和明顯的學科特征。所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探究學習的展開。
1. 利用語言文字,聲情并茂地虛擬情境
虛擬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誦讀、表演、演講、課本劇表演等,或是教師指導性的表演,學生參與性的表演、交流性的表演等。教學課文《阿凡提的故事》時,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將課本劇表演出來。學生積極推敲文字,揣摩人物的性格、表情和語氣等,還創(chuàng)造出新的劇情。學生用自己的表演再現(xiàn)了文章意境,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已有語言文字的能力。
2. 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情境
課件、投影這些現(xiàn)代化教學媒體為語文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如教學《山村的早晨》一文時,教師可利用課件展現(xiàn)一幅山村曉景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想象山村的美景:“潺潺流動的小溪,晶瑩透亮的露珠,花兒在晨風吹拂中招手致意,還有那翩翩起舞的彩蝶和辛勤勞動的蜜蜂,歡快的小河嘩啦嘩啦地唱著歌兒……”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了抽象的詩句。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拓開視野,想到畫外的美景:“一望無際的稻田翻著金色的波浪,自由自在的魚兒在水中游逛……”
3. 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在教學《平分生命》一文時,教師可利用課題的新穎和奇特,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情境:“生命能夠平分嗎?”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把問題提出后,教室里頓時會沸騰起來,有的學生說:“生命怎么能平分?屬于自己的生命是無法與別人分享的?!庇械膶W生卻說:“如果有人不幸受傷,命在旦夕,能用自己的鮮血挽救他,不就是平分生命了嗎?”這樣,學生在一場激烈的辯論賽中進入了對課文的學習。
三、點撥探究學習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所以,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引導,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方法。
1. 在題眼處探究
如教學《奇異的植物世界》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讀題后抓住“奇異”一詞質疑,問:“哪些植物有奇異的現(xiàn)象呢?”學生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熱愛自然、探索植物世界的興趣。
2. 在重點內容上探究
如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時,可讓學生讀懂課文的重點是描寫草原的美麗和歡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這兩個重點上深入探究:“你能把美麗的草原畫出來嗎?”學生馬上揮筆作畫,不但畫出了“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嵌著清亮的湖水,草地上開滿了叫不出名兒的野花”,還畫上了“許多茁壯成長的小樹苗”?!澳氵€能想到哪些歡騰的景象?”學生在歡快的草原牧歌中展開了想象:“有藏族小朋友背著書包、唱著歌兒去上學,藏族媽媽高興地擠奶……”
3. 在重點詞上切入探究
如教學《廬山的云霧》一文時,教師可讓學生緊扣“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這兩個重點詞切入探究:“廬山的云霧還有哪些姿態(tài)和變化?”學生馬上張開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說開了:“山風吹過,云霧飄緲,像可口的棉花糖。”“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一只虎虎生風的大老虎,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只搖頭擺尾的小狗。”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