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海英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少不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師生互動中少不了教師的“問話”,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問話”,卻存在著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試分析如下:
一、“問話”與“虛話”
有這樣一個句子:“如果今天不下雨的話,我們就可以去山里玩?!痹谶@個句子里,如果沒有“的話”,就成了“如果今天不下雨,我們就可以去山里玩”,句子不但通順,而且更簡潔。可見,這個“的話”就是一定意義上的可有可無的“虛話”。試問,我們語文教師的課堂問話中有沒有這種“虛話”呢?
(一)“虛話”太“虛”,應盡可能地簡潔
本文中的“虛話”,指的是教師課堂上所問的一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廢話”。新課改以來,為了體現(xiàn)自認為的“生本”,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常說這種“虛話”。如:
同學們,鈴聲響了,我們是不是應該上課了?
大家給些掌聲好嗎?
同學們,你們喜歡哪篇課文?老師今天就教那篇課文。你們喜歡哪個段落?老師今天就教那個段落。
這種問話有些莫名其妙,掌聲應該出自內(nèi)心,難道是這樣求來的嗎?教師授課唯學生馬首是瞻,難道就不要計劃,不要科學的預設嗎?另外,還有一些口頭禪,如“好不好”“懂不懂”等等……
能言善辯,是語文教師的優(yōu)勢。然而,如果整節(jié)課不管有用無用,滔滔不絕,問話不斷,一方面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會擠占學生的大量思維空間。所以說,課堂上教師應該努力使用簡約語言,丟掉那些無用的“虛話”。
(二)少量保持,盡量靠向“語文”
當然,語文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摹疤撛挕币彩侨菰S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次授課時,突然有幾只蝴蝶飛進教室,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于漪老師先讓學生把蝴蝶趕走,問道:“你們知道為什么蝴蝶飛進課堂嗎?請以‘蝴蝶飛進教室為謎面打一詞牌名?!碑攲W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時,于漪老師給出了答案:“‘蝶戀花啊,因為你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在學生會意的笑聲中,于漪老師又開始了她的講課。此時,學生的注意力會更為集中。
如果能夠?qū)⑦@種課堂導人的“虛話”與“語文”結合,則效果更好。江蘇語文特級教師汪兆龍借班上課,由于前一節(jié)是體育課,課堂里亂哄哄的,安靜不下來。為穩(wěn)定局面,汪老師讓學生猜一個謎語,謎面是“《西游記》人物開大會”,打一條成語?!渲i底為“聚精會神”。如此,既緊扣“語文”,又安定了學生情緒,使之聚精會神于課堂,可謂一舉兩得。
二、“問話”與“碎話”
此處的“碎話”,指的是教師的提問支離破碎,隨心所欲。從表面上看,這種問話似乎緊扣課堂教學內(nèi)容,但沒有目標,沒有中心。用余映潮先生的話來說,就是“開口必問、隨意追問、碎問不斷”。筆者選稿時曾看過一堂課的實錄,任課教師竟然問了33個問題。這樣的“問話”,其中有多少是有效問話?需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思考。
(一)“碎話”案例分析
我們先來看浙江湖州市第五中學陳楓眠老師的《放手后的海闊天空——回味我的三場“鴻門宴”》中的案例:
問題1:是項羽主動邀請劉邦吃飯嗎?(沒有邀請,反而是要干掉劉邦)為何?
問題2:關中相遇之前,劉、項是什么樣的關系?
問題3:促使他產(chǎn)生干掉劉邦劉這一念頭的原因是什么?誰點燃了項羽心頭的怒火?
問題4:曹無傷告了劉邦幾條罪狀,這些都是真的嗎?
問題5:范增與曹無傷有區(qū)別嗎?
問題6:項羽是否聽從了這兩個人的意見。導演了“鴻門宴”,明是吃飯,卻暗藏殺機?
問題7:既沒有設宴,當時蒙在鼓里且危在旦夕的劉邦怎么會不請自來呢?
問題8:在這關鍵時刻,劉邦的救星出現(xiàn)了,他是誰?他為何要幫劉邦?
問題9:泄密的不是別人,正是項羽的叔叔項伯。他為什么要泄密?
問題10:劉邦是如何打動項伯的?
問題11:項伯走后,我們能想象劉邦應該是直冒冷汗,當時他有別的選擇嗎?
問題12:見到不速之客,項羽的內(nèi)心反應是什么?
問題13:劉邦看到項羽后說的一番話有幾層含義?
問題14:撂下酒宴后項羽真的放棄了嗎?劉邦的風險已經(jīng)過去了嗎?
問題15:很多人認為。鴻門宴是場意義重大的宴會,只是當時項羽的判斷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失誤。如果項羽意志更加堅定、決策更加英明,那么,還會出現(xiàn)劉邦一統(tǒng)天下的結局嗎?你覺得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這是陳老師參加《鴻門宴》同課異構賽課的第—次磨課,共涉及了15個問題,看似是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但問題過于碎碎,文章重點不突出,梳理完15個問題,下課鈴聲已響起。正因為如此,陳老師才調(diào)整了上課的思路,有了第二場、第三場“鴻門宴”的磨課。
如此問話,似乎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笑聲不斷,甚至能迎來一些虛假的掌聲。但是,這卻是一種虛假的繁榮,甚至違背了教學的初衷:一方面打斷了學生的思路,一方面轉(zhuǎn)移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防止這樣的“碎話”,從提問“技術”的維度而言,必須解決噦唆與簡潔之間的矛盾;從對語文課堂教學認知的維度而言,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認識問題。我們并不反對課堂生成,但也注重課堂預設,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著目標進行。
(二)不反對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一二“碎話”
對“碎話”也不必全盤否定,有時侯,這種“碎話”也有實際的效果。人的思維是活躍的,即使是授課教師本身,也不可能整堂課不開小差。無疑,禁止學生“開小差”是無效勞動,但是,把學生從“小差”中暫時拉回課堂現(xiàn)實,教師卻可以做到。當學生注意力不甚集中,開始開小差時,教師可以用“碎話”提醒他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的思維回歸課堂。
一位語文教師正在教授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教室的門被“砰”地撞開了,一個遲到的學生推門而入,徑直坐到自己的座位上。這位教師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繼續(xù)講課。教師就地取材,就詩中一句問道:“大家想想,詩人去拜訪朋友為什么‘小扣柴扉,而不是‘猛扣呢?”“因為那樣不禮貌?!睂W生齊答。老師接著說:“對,這位詩人有文化,有修養(yǎng),懂禮貌。我們應該學習他?!边呎f邊走到那位遲到的學生身邊輕聲說:“你贊成‘小扣還是‘猛扣呢?”那位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禮貌。臉紅了。
這看似平常的一問,雖是“碎話”,然而非常有效,既緊扣教學內(nèi)容,又旁敲側(cè)擊,這可以說是急中生智。當然,如果沒有深厚的底蘊,則“智”從何來?
三、“問話”與“童話”
“童話”是指一種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我們這里的“童話”,指只適用于兒童的話語,用到“問話”的維度,指教師提出的問題雖然緊扣課堂教學,但過于簡單,沒有任何意義。
(一)“童話”案例分析
在觀摩公開教學活動的時侯,我們??匆娺@樣的開暢白。
請同學們打開書本(或看著屏幕),齊讀注釋。然后告訴老師,李白(或其他人)是哪個朝代的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首先,這種齊讀的方式,對中學生來說根本就不適合,即使他們放聲讀,也是敷衍了事,從記憶來說,這種放聲齊讀的效果也很有限。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提出的那種問題只能適應義務教育低、中年段的學生,因為他們所知甚少,帶有好奇心,更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但就中學生而言,這樣的問題就有點“弱智”了,他們會感到?jīng)]意思而置之不理。
(二)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橫向差別
思維能力是訓練的核心,課堂設問,必須要以依學情而定。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童化”一些,因為這樣能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初二以后,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這時侯如果再提出那些不需要動腦筋就能回答的問題,學生就會感到無趣,從而不屑一顧。
從另一個維度來說,即使是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那些明顯跟不上進度的“學困生”,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有所針對性地提一些較為“童話”的問題,也未嘗不可。
四、“問話”與“套話”
這里的“套話”,不是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定中結構的客套話,如“勞駕”“留步”之類;而是一個動賓結構,指套出學生口中的自己預設的答案,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一)“套話”案例分析
我們先來看一位教師執(zhí)教的公開課:
《鄉(xiāng)愁)的導語
師:如果一個人遠離家鄉(xiāng),就會想念自己的親人,這叫什么——
生:多情。
師:可能我問得不對。也可能你們理解有誤。好,我換一個角度問:這個人在外鄉(xiāng)時間相當長了,漫漫長夜他只要看到月亮就會想到家鄉(xiāng),這叫——
生:(干脆地)月是故鄉(xiāng)明。
師:(焦急)不該這樣回答。
生:(猶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師:(失望)……
生:(趕緊)月亮走,我也走。
師:我只要你用兩個字回答,而且不能帶“月”字。
生:(囁嚅)深情。
師:(徹底失望)哪位同學能回答。
同學:(齊聲)鄉(xiāng)——情
課后,授課教師說,在其他班都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沒有想到這位學生如此不配合,差點沒有完成教學任務。顯然,授課人就是為了“套”出學生口頭的“鄉(xiāng)情”,這種“引^^彀”的做法,顯然不甚妥當,因為與自主探索的精神是相悖的。
(二)必須具備課堂生成意識
當課堂中出現(xiàn)了未曾預料的情況,或者說當課堂生成超出預設的范圍時,任課教師就要改變原計劃,就課堂生成而活動。
其一,可以順水推舟,將意外生成納入預設的軌道。王婷婷老師教授《燭之武退秦師》的案例頗值得我們思考,王老師原來的預設是分析燭之武的說話技巧。當講到“秦伯說,與鄭人盟”之“說”通“悅”時,有一個學生突然插嘴說,這個“說”不應該通“悅”,人家勸他退兵,秦伯還高興得起來嗎?在學生的哄笑聲中,王老師卻表揚了這位同學的質(zhì)疑精神,先假設秦伯對此不應該高興,接著要同學們就這個“說”進行探究討論,分析燭之武的“說”詞。通過討論,學生們對燭之武“以守為攻——曉之以弊——許之以利——巧施離間”的說話技巧有了深刻的認識。
其二,只要是真正的“語文”的知識能力點的需要,即使偏離原來的預設,也要立刻加以解決,原來預設的問題可以稍后解決。
綜上,我們認為,課堂“問話”是為了將學生導向為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能力而制訂的教學目標。這樣的“問話”,不求語出驚人,只求讓學生學有所得。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