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婧
晉商,最早是明清時期山西商人的簡稱,是我國重要的商幫之一,因為其資金雄厚,運營品種繁多,流動區(qū)域寬廣,活動時間久長而在很長時間內居于各商幫之首??v觀晉商數百年來的發(fā)展,它的興盛與衰落與它的地理、政治、文化、心理等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晉商的興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始終是儒家思想。正是儒家思想促使晉商形成了以義生利的價值觀念、以和為貴的經營理念、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這些積極影響奠定了晉商的輝煌根基。同時,也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對晉商運營帶來的重情而輕利、重傳統(tǒng)而輕改造、重政治而輕經濟效益等的消極影響,最終為晉商敗落埋下了伏筆。
晉商最早是指在明清時期從事手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的山西商人的總稱。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晉商在中國商界的活動跨越了五個世紀,創(chuàng)造了在海外開展對外貿活動的輝煌,在中國商業(yè)發(fā)展史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近代思想家梁啟超曾驕傲地說:“鄙人在海內外十余年……獨至有此歷史、有基礎又能繼續(xù)發(fā)達的山西商業(yè),鄙人常以自夸于世界人之前。” 明清時期,晉商在中國商界取得輝煌成績的原因,歸根到底,起到重要影響的是傳統(tǒng)的中國儒家思想。
自20世紀以來,學術界對儒家思想和晉商的鉆研取得了豐厚的成績,有代表的如呂金記的《論儒家思想在企業(yè)文化構建中的現代價值》,崔秀芬、付金鳳的《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張正明先生的《晉商興衰史》等都在儒家思想和晉商方面進行了豐碩、詳實的研討。
雖然學術界對儒家思想和晉商研究比較多,但是直接論述儒家思想對晉商影響的成果較少。因此,本文擬從文化的角度,以晉商為鑒,剖析儒家思想對晉商的影響,全面分析儒家思想對晉商興衰的影響,以期對這一問題做出客觀而全面的評價。
一、儒家思想與晉商概述
(一)儒家思想概述及其歷史影響
1.儒家思想的內涵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學術界都認為,儒家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春秋末期,孔子主張“仁”,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發(fā)展、完善,使其更能順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戰(zhàn)國末期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到了漢代,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用了其主張,使儒家文化取得了正統(tǒng)位置。再后來,儒家思想繼續(xù)吸收其他學派的精華,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引領了中國文化長達幾千年。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儒學隨著封建社會的破產逐漸沒落。
儒家思想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統(tǒng)領著學術界,其核心思想是“仁”,認為人必需“仁義禮智”四端,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精神、道德等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2.儒家經濟思想的基本內容
儒學中有非常豐厚的經濟思想,這些思想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各個方面都有關聯(lián)。
就生產方面,儒家提出要仁者愛人,恪守禮。
在事關分配問題方面,儒家思想家主張重義而輕利,儒家經濟倫理的基本內容是義利觀。孟子曾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p>
在交換上,儒家的觀點是,人與人的來往是經濟交往的實質,而并非物與物的交換。儒家提出誠信價值觀,強調重公共福利、抑制自身利益,重他人的利益、抑利己主義,重名分、抑僭越,重禮讓、抑侵占。孟子又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而對“信”,“子貢問政,子曰:‘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足以見得信的重要性。
關于消費,儒家有禁欲說,提倡從儉。孟子曾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這都意味著節(jié)儉戒奢。荀子則曰:“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儒家強調知足,他們對社會穩(wěn)定的主張是應該讓統(tǒng)治者和勞動者滿足節(jié)儉、禁欲,但這并不是儉到粗陋失禮,低于自身所處的階層,失掉身份的儉。
3.儒家思想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儒家思想的經濟基礎。縱觀整個社會來看,這是一種基于宗法的“家國式”的社會。儒家“重義輕利”“利濟蒼生”的義利觀確保經濟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的生產、分配、消費、交換等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在其“義利觀”上得以體現,促使人們能恪守義利并重、誠信仁義的商業(yè)道德。自強不息、修身自律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的具體體現,激勵著經營者發(fā)展。儒家強調的“克勤克儉”等優(yōu)秀傳統(tǒng),都對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有利。總而言之,儒家經濟思想在推進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方面起了無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但是,儒家思想具有兩面性,在對中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同樣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一些副作用。
(二)晉商的內涵
山西的簡稱為“晉”,是因為它曾長期作為古代晉國的領地,凡從事手工、貿易、商品和金融等的山西商人均可稱之為晉商。從明初到清末的長時間內,晉商一直都是國內最大的商幫,也是國際貿易的主要力量。
漢代以后,又經過隋唐和宋元等朝代的發(fā)展,三晉大地到處都有富可敵國的商業(yè)大賈,他們是明清期間晉商的先驅,對早期晉商文明的興盛起了促進作用,唐朝建立后,曾最定太原為“北都”,使太原成為當時繁華的商業(yè)城市。后來,到了宋代,山西商人成為中國商業(yè)的支柱。直到明代中葉,一大批山西商人成為集團,被人們稱為晉商。明清時期,晉商的商業(yè)文明出現了高峰,出現了王登庫、范永斗等八大皇商和大盛魁通事行、復恒當典當行等商號以及著名的日昇昌、蔚泰厚等十大票號,是當時國內最強大的商幫之一,在國際貿易中也雄踞一方。
二、儒家思想對晉商興盛的積極影響
儒家文化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作用于晉商,是他們賴以存在的基礎。晉商以“仁、義、禮、智、信”為根基,構成了自身的一套商業(yè)價值理念。
(一)晉商恪守以義制利的義利觀
在經商上,提起義就自然而然想到利。義和利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儒家倡導“義”作為基本道德標準。在涉及到義利的問題上,孔子曾主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 足以見得,孔子提倡先義后利、重視義輕利,強調應該先有義再得到利??鬃右院?,孟子也認為追求好的生活是人們的正常欲望,認為富乃“人之所欲”,但是他認為相比之下“仁義”更為重要。荀子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 ,認為義利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他認為人有好義和好利兩種,所謂“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欲利不克其好義也” 。不要以利克義,然而可追求義利合一。
晉商一直都堅持義利為本。儒家的義利觀滲透于晉商的日常商業(yè)中,“平則人易親,信則公道著,到處樹根莖,無往而不利” ,祁縣喬致庸認為做生意有三項重要:一是守信,二是尚義,三才是取利。 正是因為秉持這一理念,喬家基業(yè)才越來越大。
晉商時時都堅持做“善賈”“良賈”,踐行誠信的商業(yè)道德,輩輩相傳。正因為如此,晉商的品質與氣質才如此杰出,使得“輕財尚義,業(yè)商而無市井”的形象深入人心。梁啟超曾褒揚:“晉商篤守信用。”很少聽到晉商有欺騙的事,晉商始終秉持仁義的經商之道,才使得他們在商業(yè)方面取得如此巨大成就。
(二)晉商奉行和衷為貴的經營理念
“以和為貴”是儒家向來奉行的思想,儒家秉持“和”的價值觀?!墩撜Z》中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將“人和”作為事物成敗的要害。荀子同樣有“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 之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深深影響著明清晉商,在經商過程中重視發(fā)揚儒家的“和”的思想?!昂椭詾橘F”即追求和諧,又講究團結,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商幫內部團結
晉商在平日的商業(yè)往來中注重發(fā)揚團體的力量,他們是團結于鄉(xiāng)里間的友情,用精神上信奉關圣和會館的維系方式,以及通過商會立法的方式加強了解,通過講相與、講幫靠、講義氣,平衡商號間的關系。例如,榆次常家莊園王盛林掌柜在東家遇到資金困難時,向其“相與”了三四千兩白銀,天亨玉在毫無本錢的情況下完全依靠“相與”借款維持,渡過了關門的危機。
2.商號內部和諧
晉商中大多數企業(yè)都有明確的號規(guī)用來規(guī)范東家和掌柜、掌柜和職工、分號和分號、職工上下級、總號和分號、本號和他號之間的關系。例如,大德通票號號規(guī)規(guī)定:“各處人位,皆取和衷為貴,在上位者固宜寬容保護,謹慎不偏袒;在下位者亦當諒解自重,不得放肆。倘有不公不法之徒,不可朦朧含糊,外請者就便開銷;由祁請用者,即早著令下班回祁出號。珍之重之。” 晉商通過制訂一整套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商票的內部人員,從而使得內部關系協(xié)調穩(wěn)定。
3.對待顧客謙和禮讓
晉商對待客戶始終謙虛謹慎,晉商實際上早就把顧客認為是上帝。晉商在《貿易須知輯要》中就指出:“但做生意的人,事無有大小,只要有錢問買賣物,他即是個花子也可交接,所以生意無大小,上至王侯,下至乞丐,都要圓滑、謙恭、和平應酬為本?!?只有始終保持“和”,消費者才能從內心深處認可企業(yè)改革,這才能使交易關系融洽起來。晉商待人平和,為人忠厚,從而使贏利和交友形成了良性的循環(huán)。
(三)晉商具有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否亦為之?!?出于對利益的追求,晉商身上表現出罕見的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這種精神,使晉商得以長久叱咤于商場。
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晉商有許多自強不息成功的例子。其中最大的典型就是山西太谷的商人王相卿,也是大盛魁商號的其中一個創(chuàng)始人,年幼時他為生活所迫經歷了很多苦楚,后來他隨軍做了貿易,勤勞艱辛,后來在西部創(chuàng)辦了“吉盛堂”商號,其后改名為 “大盛魁”。王相卿在經歷艱辛之后終于成功創(chuàng)業(yè)。大盛魁的財神像前供奉一根彎曲的扁擔,一塊做過秤砣的石頭和兩個破貨筐,還有一碗小米粥的意義在于警醒大盛魁的后人,尊奉祖宗在創(chuàng)業(yè)經歷的艱難,珍惜來之不易的財富??恐詮姴幌⒌木瘢接赫龝r “大盛魁”商號已經是一家頗有聲望的商號了。
晉商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勇于冒險,勇于擴新。山西地處黃土高坡,自然條件比較差。因此,他們所需要的物資要在長期的長途運輸后才能獲得,“時有騎匪出沒,殺人越貨,呼救無求,失財殞命為常事。每一失事,損失動輒數萬,商人屈死沙野,人們尚不知其死所。茫茫戈壁和漫漫流沙中的旅途,其險如履薄冰”。正是因為勇于進取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才使得晉商稱雄于商界。隨著晉商的發(fā)展,他們的勢力還擴展到海外各地。
三、儒家思想在晉商衰敗過程中的消極影響
經過五百多年輝煌的山西商人,到20世紀初時開始走下坡路,山西商業(yè)資本已經不再顯赫,一部分通過轉型,得以艱難發(fā)展,大多數在轉型中失了先機,轉型失敗。儒家思想根植于晉商,給晉商帶來興盛的同時也為其走向衰落埋下了種子。
(一)“和”字當頭、墨守成規(guī),缺少競爭和創(chuàng)新意識
謙讓是儒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的基本態(tài)度,但是一些晉商對儒家“和”的概念理解發(fā)生偏移,一味退縮、忍讓于市場競爭中,進取和競爭意識不足。晉商在創(chuàng)業(yè)成功之后,不思進取,從而喪失了良機。由于帝國主義經濟滲透到中國,全國范圍內先后成立了許多銀行,匯兌、存款也并不是只有一兩家獨專。它們都以開展匯兌為主要業(yè)務之一,這便給獨占匯兌業(yè)務的山西票號帶來了沖擊。
晉商在上述形勢面前,瞻前顧后,沒有及時向現代銀行改組。蔚豐厚票號掌柜李宏齡曾多次提倡,函勸祁縣、太谷、平遙各幫票號順應形勢,效法近代銀行組織、管理方法,集股500萬兩白銀實行票號大合作,成立股份銀行,以求發(fā)展。因為“晉商各號,情勢渙散,向來各做各生意,斷不能聯(lián)為一氣” 的原因,這項富有遠見的建議被守舊勢力激烈反對,李宏齡也遭打擊成為異類。最終,山西票號奄奄一息。
(二)封建忠君思想使晉商經營風險增加
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士農工商的等級思想觀念明顯。受其影響,晉商總是十分依賴于封建政府,晉商依賴于清政府給予的特權,和清廷建立了一種一榮俱榮、一損則損的關系。當社會比較安定、政府財政充足時,晉商的發(fā)展也相對平穩(wěn),而一旦政府面臨困境,他們便深受其害。后期山西票號主要業(yè)務大多是服務于封建政府,為封建官員墊付了大量資本。據統(tǒng)計,粵海關從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到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就先后由新泰厚、協(xié)成乾、志誠信等票號借墊清廷指派“西征”和洋務軍費款項142萬兩。 票號與政府之間債務關系不斷發(fā)展,使得晉商的企業(yè)運營風險增大,最終敗落。
(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tǒng)觀念制約晉商發(fā)展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晉商生存發(fā)展中具有的濃重觀念。在明代的時候,晉商賺得的資本用于置地就已經很常見。后來到了清代,晉商置辦土地和購房建房者就更加屢見不鮮,平遙就是最好的例證。在傳統(tǒng)保守思想的影響下,晉商把利潤放在土地上,大量商業(yè)資本又流回土地,無法完成商業(yè)資本向產業(yè)資本的轉化,這不僅大大限制了商業(yè)活動的發(fā)展前景,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傳統(tǒng)封建社會,不利于新經濟因素的成長和發(fā)展,對晉商自身的轉型也極為不利。
受這一風氣的影響,清末民初許多晉商越來越從最初的軌道偏離,其揮霍奢侈程度是令人驚詫的。東家紙醉金迷,疏治理,伙計自然就渙散。又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影響,晉商不能適應資本的發(fā)展要求,最終走向了衰落。
就像介休的“侯百萬”那樣,在最盛時期家產有七、八百萬兩白銀之多。光緒三十四年(1908),掌管家政的侯從杰逝世,僅辦喪事就花掉白銀一萬余兩,喪期長達六個月,宴席數百桌。由于種種耗費,辛亥革命以后,蔚字商號的財力已大不如前,但侯家子弟仍然揮霍浪費,以致于后來票號在全國產生風險時,不得不關門。在這樣的發(fā)展趨勢下,清末晉商最終走向了下坡路,退出了歷史舞臺。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