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鹿 王飛
摘 要:本文作為一篇導讀文章,旨在用女性主義視角對STEM大綱背后隱藏的男女歧視進行批判性話語分析。一方面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Are STEM Syllabi Gendered? A Feminis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同時也總結出了文章的重要概念,寫作目的,優(yōu)缺點,論點以及論據。
關鍵詞:STEM教學大綱 女性主義 批判性話語分析
引言
本項研究將以美國中西部的一所研究型大學的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學科的課程大綱為研究語料,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展開批評性話語分析,旨在揭示隱藏在高等院校所擬定的課程大綱(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性別歧視。通過研究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學科的課程大綱,作者了解到了課程大綱上對一些語言特征諸如立場和話語間性的使用以及這些語言是如何表現(xiàn)出性別歧視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表明,大綱中的一些語篇強化了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領域傳統(tǒng)的學術角色,同時大綱構建的教學知識和環(huán)境揭露了權力與性別的分布比重。
一、文獻回顧
STEM教育高等學府中仍然存在著歧視現(xiàn)象,只是這些現(xiàn)象不像以前那么一目了然(Monroe, Ozyurt,? Wrigley, & Alexander, 2008), 研究表明,由于受院校制度的影響,STEM教育領域仍然對女性學生和女性教員區(qū)別化甚至是排斥化對待。(Cautu, 2012; Griffith, 2010; Linley & George Jackson, 2013; Mayberry & Rose, 1999), 其實主要體現(xiàn)在文本、決策、實踐和一些不成文的的規(guī)定上(Acker,1990)。 例如教學大綱就是其中一個文本,它既協(xié)調著院校的日常教學工作,又對地方部門和總部門的關系起著紐帶作用(Campbell & Gregor, 2004)。
近些年來,為了更好地了解現(xiàn)有的社會科學制度中的性別歧視文化,人們開始呼吁對STEM教學領域開展相關研究(Cautu, 2012; Griffith, 2010; Linley & George Jackson, 2013; Mayberry & Rose, 1999),為了響應這些呼吁,作者決定對STEM教學大綱進行深入研究。
二、方法論
1.建立語庫
為了增加研究語料,作者在美國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學網站上搜索了這些院校的STEM教學大綱,然后他篩選了日期標注為2010年及之后的大綱,共計18篇,為了保持大綱形式的一致,他剔除了一篇提綱性大綱和一篇試驗大綱;之后作者為了控制變量,作者將研究語料控制在本科教學大綱,并且保證所有大綱的擬定人員沒有出現(xiàn)重復,以此確定研究者的樣本不會受到某位教員的的重復影響。所以,最后的語料是8篇課程大綱,數(shù)學,化學和生物各兩篇,物理學和地質學各一篇。最簡短的只有1頁(高級物理),最長的有4頁(初級地質學),其它的都是2到3頁。
2.數(shù)據分析
作者將語料輸入ATLAS.ti質化數(shù)據分析軟件,通過對語料的逐個探究來了解到這些大綱的類型和大綱中所反映的權利與語言的聯(lián)系,同時作者想進一步探究這些大綱所特有的語篇特征和這些特征是如何揭示STEM教育背后隱含的不平等文化。因此,作者首先將數(shù)據結果劃分成四個范疇,分別是教師信息(instructor information),課程信息(course information),評分信息(grading information)和決策信息(policy information)。然后他將大綱中能夠代表立場的情態(tài)動詞(must, should, may and can)檢索出來;同時,作者通過對代詞(you, I, we and our)進行編碼來探究這些詞是如何反映權力的比重的;最后,作者研究了大綱中話語間性的使用。
三、信度與效度
在話語分析,尤其是批評性話語分析中,它的有效性不是在于它是否單一地反映了客觀事實(Gee, 2014, loc3397),話語分析只是一個解釋,它不可能毫無漏洞(Gee, 2014),當然,在數(shù)據分析和發(fā)現(xiàn)這些方面,準確性是有要求的。根據Gee的觀點,話語分析的有效性是由它的趨同性(convergence), 一致性(agreement), 覆蓋面(coverage)和語言細節(jié) (linguistic details)四個要素組成。為了保證趨同性,作者從多個語言點入手分析數(shù)據,以確保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夠支持文章的論點,并且這些問題的分析能夠互相提供支撐。在語言細節(jié)上,作者將自己的分析時緊緊圍繞在語言結構上展開的。為了追求一致性,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作了同行匯報(peer debriefing),最后,在覆蓋范圍上,雖然作者的研究范圍有限,但是作者的分析是有語料庫支撐的。
為了保證數(shù)據的采集,分析和報告是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所有的語料都是網上搜索的,并且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報告中不會透露教師的身份,相關的課程信息只會提及課程主題和課程編號。
結語
高等院校所擬定的STEM教育課程大綱體現(xiàn)了性別區(qū)別化的一面,也就是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反映了男女的不平等,而女性時常是被排斥的一方。
作者以STEM教學大綱為語料,發(fā)現(xiàn)了STEM教育的傳統(tǒng)學術角色(男性),并且通過大綱中體現(xiàn)的的知識學習、傳授以及教學環(huán)境揭示了STEM教育中男女之間的權力比重。
Strong points:
(1) 選題新穎
(2) 思路清晰
(3) 結構嚴謹
Weak points:
(1) 樣本容量小
(2) 研究范圍有限
(3) 有些變量沒有控制好,例如沒有對教師的性別分類
(4)沒有用足夠的篇幅解釋大綱中存在的男女歧視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Biber,D.(2006).? Sta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university register.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5,97-116
Mervis,J.(2011). Weed-out courses hamper diversity.Science,334(6061),1333
Zheng,Dandan (鄭丹丹).(2011). 女性主義研究方法解析. 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65-121
作者簡介
張文鹿,女,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法: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