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劍倩+李明月+秦亞平
摘 要:本案例是關于大學生學業(yè)拖延案例。本案例中來訪者的拖延問題主要是在認知上存在錯誤的核心信念 “我無能,我很笨”,再加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和學習方法,來訪者表現(xiàn)為自卑、情緒低落、焦慮、拖延、學習效率下降等。咨詢師使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來訪者進行認知重建,通過6次咨詢,來訪者變得自信、平和,能夠堅持專心學習。
關鍵詞:學業(yè)拖延 一般心理問題 認知行為療法
一、一般資料
求助者張婷霞,漢族、女,26歲,未婚,某大學大學研究生二年級在讀。家族無精神疾病及遺傳病史,來訪者亦無軀體性疾病。
患者自述:因為學校要求畢業(yè)前一定要發(fā)一篇論文,而我還想考博,所以對我來說必須發(fā)一篇高質量論文。但是近兩個月以來,完全沒有動力。每天一想到要寫論文就心理壓力很大、煩躁、郁悶,不想看不想寫,因此茶飯不香。晚上一直玩手機不睡覺,白天不想起床。起床后發(fā)呆不想去自習室。即使到了自習室,學習效率也不高。每天花在玩手機、看電視的時間很多,之后又很愧疚,感覺控制不住自己。[1]
咨詢師觀察:來訪者衣著整潔、得體,舉止言談有禮貌。身體姿勢彎腰駝背,交談時眼神躲閃,不自然。情緒無力、煩躁,表情不愉快、生氣,人際關系不良。
心理測查結果:SCL-90:軀體化:1.0,強迫癥狀:1.7,人際關系1.2,抑郁:1.8,
焦慮,1.7,敵對:0.8,恐怖,0.8,偏執(zhí):1.1,神經病性:0.3,其它:0.5。測試總分109,測試平均分:1.2。測試結果總體正常,心理狀況良好,輕微焦慮、抑郁和強迫。[2]
二、評估與診斷
1. 評估:
病因分析:
(1)心理因素:①認知因素:來訪者從小學習努力,但成績一直不理想,并且有過考試多次失敗的經歷,學習自我效能感不足,來訪者存在“我失敗,我無能,我很笨”的錯誤認知和負性自動思維。②個性因素:遇事多采取內因解釋。來訪者并沒有認真思考寫論文困難的真正原因,而是僅僅歸因為穩(wěn)定的、內部的能力不足上。自責自罪,貶低自己。③觀念沖突:來訪者對自己要求嚴格、期望高,具有完美主義傾向,但又有懶散、安于現(xiàn)狀的一面,于是厭惡自己。④持久負性記憶事件:來訪者對成長過程中學業(yè)失敗的事件以及對來自周圍人的負面態(tài)度和評價記憶深刻,害怕失敗,因此影響情緒、思維和自尊水平。
(2)社會因素:①社會生活事件:學校要求必須發(fā)表論文,社會競爭激烈、畢業(yè)去向未知。②心理應激:由于升學就業(yè)、經濟、與父母關系不和等問題存在,內心壓力大。較少和父母、老師、同學溝通問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存在但利用度低。[3]
2. 診斷及依據
初步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鑒別診斷:來訪者體檢結果健康,排除器質性病變。來訪者主客觀世界統(tǒng)一;知情意協(xié)調一致;個性穩(wěn)定;家族中無精神病史,本人無重大疾病史,自制力完好,有主動求醫(yī)行為,無幻覺、妄想,可排除精神疾病。該來訪者內心沖突為想寫論文,但是又想避免寫論文的痛苦,是趨避沖突。與現(xiàn)實處境直接聯(lián)系,為常形沖突,排除神經癥。學業(yè)拖延僅僅限于寫論文,沒有對其它事物出現(xiàn)回避和泛化,排除嚴重心理問題。來訪者問題持續(xù)時間約兩個月,與周圍人相處融洽,對社會功能影響小,故排除嚴重心理問題。
三、心理咨詢過程
1. 經雙方共同協(xié)商,確定如下咨詢目標:
(1)具體目標:將“我很笨、無能、失敗”的負性自動思維由原來平均每日十次降低到每日三次及以下。 將學習時間由原來的每日不足三小時提高到每日8小時以上。
(2)近期目標:改變該來訪者認為“自己笨、無能、失敗”的錯誤認知;堅持學習習慣,改變作息規(guī)律。
(3)最終目標:促進來訪者的心理健康和發(fā)展,充分實現(xiàn)其潛能,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達到人格完善。
2. 所依據的理論和技術
本案例主要依據認知行為療法。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對自己不認可。原因是在其成長經歷和個性特點的基礎上,在“自己很笨,自己很無能,自己很失敗”的錯誤認知模式主導下,不能有效應對考試失誤、畢業(yè)、發(fā)表論文等壓力事件。缺乏有效社會支持和必要的寫作技能、研究能力,其錯誤認知和不良行為不斷重復和強化,反過又加劇了認知和個性的偏離。
3. 實施步驟
(1)診斷評估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
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了解基本情況,收集一般臨床資料;心理健康水平的臨床評估和心理測量;確定主要問題,探尋改變意愿。
(2)心理咨詢階段
加深咨詢關系;商定咨詢計劃;識別負性自動想法,確認問題,了解認知模式;檢驗錯誤觀念,評價自動思維;矯正核心錯誤觀念;學習應對方式,進行行為矯正。
(3)結束與鞏固階段
學會合理評價自我,鞏固新觀念;繼續(xù)識別負性自動想法;鞏固應對方式和問題解決技巧,繼續(xù)進行時間管理和學業(yè)計劃的執(zhí)行; 加強與同學、老師在學術方面的討論和交流。
四、咨詢評估
1. 來訪者的自我評估
“不再像以前那樣自卑,心態(tài)變好了很多,也自信了很多。通過堅持執(zhí)行我的學業(yè)計劃和時間管理,每天按部就班,寫論文不再壓力大。開始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認真研讀了研究方法和寫作的書籍,我逐漸胸有成竹,知道如何寫并且堅持寫,已經完成一篇論文。
2. 相關他人(或責任人)的評價
(1)他人反饋:朋友認為來訪者變得開朗、勤奮。老師認為來訪者從原來的消極抵觸變得積極向上,能夠主動匯報研究進度,科研能力有了較大的進步。
(2)心理咨詢師評估:來訪者已基本糾正了不良認知;克服了自卑心理;情緒癥狀(緊張、焦慮)得到了改善;學業(yè)上步入正軌,能夠自覺自愿學習、完成論文。
3. 心理測查結果
SCL-90:軀體化:0.9,強迫癥狀:1.2,人際關系1.3,抑郁:1.1,焦慮,1.2,敵對:0.7,恐怖,0.8,偏執(zhí):1.0,神經病性:0.3,其它:0.5。測試總分45,測試平均分0.5。測試結果總體正常,減分率達25%以上,治療有效。
參考文獻
[1]郭念峰.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武劍倩,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學
李明月,山西省兒童醫(yī)院,護士
秦亞平,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