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杰超
摘 要:本文從課堂的設計思路出發(fā),通過對課堂教學中實際片段的分析,探討如何提升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及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實現(xiàn)“教”轉(zhuǎn)為“學”,讓學生回歸到課堂的本體位置中。
關鍵詞:導學;研學;自主探究;梯度引導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5-0007-3
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而教學應是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筆者以“機械能守恒定律”一課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實踐中實現(xiàn)“教”轉(zhuǎn)為“學”,突破現(xiàn)有課堂教學中的滿堂灌,實現(xiàn)物理教學的本真回歸。
1 優(yōu)化課前備課,重視課前導學
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指導著整個教學的過程,每個老師對于一節(jié)課的設計都是從教學目標開始的,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并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筆者覺得教師在對課堂進行設計時,需要提出4個問題:(1)教什么?即確定什么樣的教學目標。(2)教多少?即要求學生學到什么程度。(3)怎么教?即采取什么樣的課堂形式與教學策略。(4)教會了嗎?即如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課堂評測。而對于課堂實踐如何從師本教育過渡到生本教育,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從教學教法上作出適當?shù)霓D(zhuǎn)變。
以“機械能守恒定律”一課為例,在“怎么教”這個問題上的設計是課堂設計中最花心思的部分。筆者采用導學案進行課前導學,圍繞導學案展開課堂學習活動并進行點撥式教學。導學案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前思考而非普通的課前知識點記憶性活動,同時用作課堂教學的主線,所以它的設計尤為重要,導學案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到課堂質(zhì)量。
以下是一份以填空題形式設計的預習案,筆者將把課堂中使用的導學案與此預習案進行對比分析。
【預習任務】
機械能概念的理解
以下是課堂設計使用的導學案,其形式以思考題為主。
如圖1所示,光滑圓弧軌道最低點與光滑水平軌道平滑連接,水平軌道右端連接一豎直擋板,輕彈簧右端固定在豎直擋板上,彈簧開始處于自然長度。現(xiàn)有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從圓弧軌道的最高點由靜止開始滾下,試分析:
(1)小球從開始下滑到回到最高點的整個過程中,有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小球受什么力?各力做正功還是負功?動能與勢能如何轉(zhuǎn)化?
(2)哪些能可以統(tǒng)稱為機械能?能通過前面的分析說明理由嗎?
(3)假設小球通過圖中B點時的速度是v,你能確定小球在B點的機械能嗎?求機械能要注意什么問題?
可以看到兩份學案都圍繞著教學目標而設計,但它們對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課前引導的作用一樣嗎?
從第一份預習案的設計中,可以看到其囊括了很多課堂要點,但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更多的是對于課本的閱讀以及答案的篩選抄錄。筆者并不認為課前導學可以簡單地等同為讓學生進行課前的教材閱讀。如果一個學生通過這樣的導學案進行預習,則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對于機械能守恒有了記憶性認識,如若先有了答案再在課堂中進行探索教學,原本充滿趣味的教學活動也就變得乏味,學生的探究性思維也得不到有效的培養(yǎng)及訓練。盡管教師在課中仍要引導學生猜想、推導、論證,但這種過程也只是學生在已知結論的前提下而假裝的科學探究過程。所以,筆者認為課前的導學并非引導學生進行課本內(nèi)容的直接獲得,而是引導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對新事物進行思考分析,讓學生在思考中長智慧,這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思維的一個關鍵過程。
2 課中研討交流,注重梯度式引導
課堂實踐中從“教”向“學”過渡,更是教師在課堂上從主導者向引導者的轉(zhuǎn)變。課堂教學中,教師既是組織者,又是引導者,要求教師在課前有一定的課堂預設,即對課堂中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與問題有一定的預知,同時對課堂的控制能力有比較高的要求。
在“機械能守恒定律”一課中,緊扣導學案進行課堂教學,學生針對導學案中的具體模型及預設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對于學生課堂交流的問題,并沒有進行如“什么是機械能”“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之類的直接設問,而是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析模型中能量變化的關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動能與勢能的緊密關系,有效地使抽象事物具體化。
課堂中,經(jīng)過小組討論模型中的能量變化關系,學生可以試著自己總結機械能守恒的內(nèi)容。
其中,一組學生得出了自己對機械能守恒的了解:模型中小球能回到最高點,機械能守恒,小球運動過程中只有重力與彈力做功,所以對于只有重力與彈力做功的過程,物體機械能守恒。學生通過分析小球的初末運動狀態(tài),說出了自己對機械能守恒的看法,這非常值得肯定。教學中如果學生的觀點與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描述有出入,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其在此問題的研究探討過程中形成正確的理解。
接著,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繼續(xù)進行討論研究。
問題①:確定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問題②:如果以地面為零勢能面,小球在B點的機械能是多少?彈簧長度最短時,小球的機械能又是多少?
問題③:小球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守恒嗎?
問題④:如果把研究對象確定為整個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嗎?
學生非常興奮地投入第二次討論,并對機械能守恒有了新的理解:以小球為研究對象,小球的機械能并不守恒,因為過程中有外力(彈簧彈力)對其做功。如果以小球與彈簧組成的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彈簧的彈力就屬于系統(tǒng)的內(nèi)力,所以過程中只有重力做功,則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恒。通過梯度式問題引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課堂中,學生經(jīng)歷了研究探討得出結論及推翻自己的結論并得出新的見解的過程,對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會非常深刻。梯度式引導是生本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討論、交流及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避免傳統(tǒng)課堂中因為重難點內(nèi)容過于抽象難以講清、講透的問題。
3 課堂檢測鞏固,巧妙加問,一題多用
評價一節(jié)課的好壞,除了要評價課堂的呈現(xiàn)方式外,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也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課堂氣氛熱鬧,但學生并沒有形成牢固的知識框架,不能很好地將新舊知識進行融合與應用。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在板書上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以保證熱鬧的討論交流過后學生能對課堂內(nèi)容進行梳理;另一方面,則需要進行課堂檢測,以保證學生對于新舊知識的融合與應用。對于課堂檢測,選題是關鍵,選題精妙,不但可以達到鞏固新知識的效果,還可以對舊知識進行回顧。
在“機械能守恒定律”一課中,選用課本第71頁的例題進行課堂檢測,同時巧妙加設問題“求小球運動到最低位置時,細繩的拉力為多少”。這不但鞏固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還對力的分析、向心力等內(nèi)容進行了回顧。值得一提的是,一學生解題時錯把“F-mg=”寫成了“F-mg=mv2”。針對學生在解題中的這一錯誤,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直接糾正,而是使用了點撥式教學,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模型,回憶向心力的內(nèi)容及公式,最后學生恍然大悟,寫出了正確的解題公式。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進行點撥引導,讓學生自己體驗解題的正確思路歷程,更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易錯點的把握。
4 對于課堂教學從“教”轉(zhuǎn)為“學”的一些看法
課堂教學實踐中從“教”轉(zhuǎn)為“學”,并非簡單地改變課堂形式,而是從根本上進行改變。傳統(tǒng)的師本教育講究對學生做題時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更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而教師在生本課堂的設計中需要考慮更多、更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實踐,慢慢熟悉積累各種教學方式方法,面對學生實際情況及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才能靈活地進行組合,只有這樣才會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中的“教”轉(zhuǎn)為“學”。
參考文獻:
[1]吳懷軍. 談如何把教的東西轉(zhuǎn)化為學的內(nèi)容——以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力一節(jié)的教學為例[J]. 中學物理:高中版, 2010(7):10-11.
(欄目編輯 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