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琪
王安憶《長恨歌》寫的是一個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的悲劇,雖是一個人的悲劇,但悲劇折射出的是那個時代無數(shù)女性同樣的命運。悲劇的產(chǎn)生和結(jié)局,總和各種因素息息相關,受到內(nèi)外因的相互作用,但悲劇的故事不代表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失敗的、有怨有恨的,它也許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給歷史一個符合規(guī)律的交代。本文就從社會背景、家庭因素、女性命運和價值觀念等造成王琦瑤悲劇的成因入手,結(jié)合文本進行分析論證,從而得出最終結(jié)論。
王安憶,是當代女性作家。20世紀80年代初憑借《雨,沙沙沙》在文壇一舉成名,從而進入創(chuàng)作高潮。1996年,王安憶發(fā)表長篇小說《長恨歌》。自《長恨歌》問世以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評論和關注一直沒有減退。2000年,《長恨歌》獲得我國文壇上最具榮譽的大獎——茅盾文學獎。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借用了白居易的著名長詩《長恨歌》的篇名,以“長恨”為主題,奠定了小說的情感基調(diào),暗示了主人公王琦瑤的悲劇結(jié)局。本文以小說《長恨歌》的“恨”為中心,從社會背景、家庭因素、女性命運、價值觀念四個方面,探討《長恨歌》中的“恨”究竟恨歸何處。
一、“恨”社會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生存狀態(tài)、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人無論如何都走不出社會這個大圈。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是中華民族一個歷史性的特殊時代,它造就了上海這座大都市的富麗繁華,造就了千千萬萬個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造就了這個時代的特殊產(chǎn)物。
王琦瑤屬于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中的一員,階級地位影響階級的本質(zhì)特征。新民主主義時期,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人數(shù)多、分布廣,生活狀況差,尤其是成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在經(jīng)濟文化十分落后的條件下,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相比,中國的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狀況更加惡劣。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地位制約了王琦瑤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并不滿足于自己當前的生活現(xiàn)況。她渴望擺脫階級的束縛,迫切想要進入上流社會,過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從王琦瑤進入片場的那一刻起,她就為達到自己的目標制定了富有心機的計劃。她不惜利用朋友(吳佩珍、蔣麗莉)的友誼、他人(程先生)的好感,助她一步步獲得上海“三小姐”的頭銜。時代瞬息萬變,繁華落盡,當這份榮譽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時候,王琦瑤做了國民黨高官李主任的“金絲雀”,被安置在街角深處的愛麗絲公寓。好景不長,政局動蕩,國民政府垮臺,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國民黨高官李主任成為時代的炮灰,飛機墜毀,李主任意外死亡。隨著李主任一起消失的,是王琦瑤賴以生存的經(jīng)濟支柱和精神寄托,她費盡心思追尋的榮華因一次革命化為了泡影。
王琦瑤來到了鄔橋,小農(nóng)村的生活簡單而平庸,終究沒能把她留住。王琦瑤重新回到上海,成為一名打針的護士。此時的王琦瑤依舊沒有擺脫掉自己的階級屬性,還是千千萬萬個城市小資產(chǎn)階級中的一員,處在社會的邊緣地位。她結(jié)交了有錢人家的太太嚴師母和正統(tǒng)人家的兒子康明遜,并懷了康明遜的孩子。雖然那時的中國已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運動,但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之久的封建思想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更何況康明遜出生在舊式家庭里,長輩根本不會接受王琦瑤這樣的女人。于是,王琦瑤與康明遜的這段感情也就不了了之。
王琦瑤懷孕期間,在舊貨行里偶遇當初追求她的程先生,往后的日子里,程先生一直陪在王琦瑤身邊照顧她,無怨無悔,直至她生下女兒。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程先生自殺。失去程先生的王琦瑤獨自撫養(yǎng)女兒,直至女兒長大成人。1978年,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上海的街頭小巷,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悄悄地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有軌電車消失了,馬路上的鐵軌拆除了,河水散發(fā)出惡臭,弄堂失去了生機,街道上人潮如涌,霓虹燈徹夜閃爍,舞廳里歌舞升平,人人追求著摩登和時尚,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這樣的上海,在王琦瑤看來,是走了樣的,她仿佛成了這個時代的局外人。女兒薇薇結(jié)了婚,出了國,剩下王琦瑤孤獨一人懷念著從前上海的老時光。此時,王琦瑤遇到了與她一樣有著念舊情懷的老克臘,兩人陷入了一段令人不恥的忘年戀情當中。但老克臘畢竟是新時代的上海青年,很快便對這個四十年前的上海小姐厭倦了。王琦瑤年老色衰時,身邊只有一個長腳照顧她。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逐步開放黃金市場的新舉措,黃金收藏、零售市場開始開放。長腳的工作是做炒匯的,他對王琦瑤木盒里的黃金起了賊心。最后,王琦瑤因這些黃金而被長腳誤殺,令人扼腕。
就王琦瑤自身而言,由于她不看報、不關心國家大事,只一心一意地經(jīng)營自己的小日子,外面動蕩的社會似乎和她無關。然而,恰恰相反,社會的每一次變革都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王琦瑤的悲劇,是時代的使然,是社會的產(chǎn)物。若說有恨,《長恨歌》恨的是當時社會對王琦瑤的無情,一次次把她從夢想的天堂拉進現(xiàn)實的谷底。
二、恨“家庭”
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所系、血脈所在、精神所依,是連接個人和社會的重要紐帶。而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始于家庭。
《長恨歌》中,很少提到王琦瑤的家庭,王琦瑤所做的每一個重大決定,似乎都與家人無關。王琦瑤成為“滬上淑媛”,小有名氣,沒有家人的祝賀。王琦瑤參加“上海小姐”競選,沒有家人的支持,王琦瑤反而還覺得他們很聒噪,干脆搬到了蔣麗莉家里去住。王琦瑤成為“三小姐”,家人也沒有任何行動。那時王琦瑤才十六七歲,思想尚未成熟,物質(zhì)和精神尚未獨立,她應是學堂里一位率真、懵懂的女學生。面對這些重要的人生選擇,王琦瑤卻只能一人做主,給予她幫助的是程先生和蔣麗莉兩個朋友而不是親近的家人。王琦瑤搬回家后,常在晚上與李主任外出,然后做了李主任的情人,住進了秘密的愛麗絲公寓。王琦瑤無名無分,名聲敗裂,街上行人早已議論紛紛,這時王琦瑤的家人卻沒有任何反應。
直至李主任意外死去,文中才稍微提及王琦瑤的外婆,但筆墨不多。外婆也沒有給已經(jīng)迷失方向的王琦瑤引導性的教育,以致于王琦瑤在往后的日子里屢屢犯錯。王琦瑤分娩之后,她的媽媽才算真正地露面。王琦瑤的媽媽是勢利的,從她對程先生的前后態(tài)度對比中可以看出,從她客氣地對待身份不一般的嚴師母中可以看出。作為一位母親,王琦瑤的媽媽在女兒生下來歷不明的孩子后,更多的是對女兒的責備,說女兒作賤自己。一場不愉快的爭吵后,王琦瑤的媽媽離女兒而去。那時王琦瑤分娩不久,身體正虛弱,家人的陪伴和照顧對王琦瑤來說是多大的安慰與鼓勵,而王琦瑤的媽媽反倒和王琦瑤吵起嘴來,猶如一盆冷水潑在王琦瑤頭上。孩子沒有父親,王琦瑤的媽媽非但沒有理解、安慰女兒,反倒說了許多難聽的話中傷王琦瑤。從母女兩人的這次相處,人們可以看出,母親并沒有在王琦瑤孤獨傷感時給予她家人的溫暖,沒有在王琦瑤誤入歧途時給予她長輩的教育,沒有對王琦瑤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王琦瑤從小缺乏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和正確良好的教育。
家庭的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然而,王琦瑤似乎缺失了人生中這一重要的部分,以至于王琦瑤成為一位母親時,將這種冷淡的親情遺傳給了下一代。母愛是一種天性,每一位母親都將自己與生俱來的愛無私奉獻給了自己的兒女。但是,王琦瑤與女兒薇薇的關系不像母女,更像一對爭芳斗艷、斤斤計較的姐妹。她們互相比較,誰更好看一些誰就自信滿滿、心情舒暢,誰稍微差一些就失望難過、心情失落。追求時尚的薇薇不理解母親賺錢的艱難,在打扮上花費太多的錢,引起王琦瑤的不滿。王琦瑤金條的秘密也瞞著薇薇,生怕薇薇知道了會把它們花光。王琦瑤和薇薇的朋友張永紅關系太親密了薇薇會埋怨,王琦瑤和薇薇的男朋友小林說太多話了薇薇會不耐煩。作為女兒,薇薇和王琦瑤說話的語氣和態(tài)度都毫不客氣、沒有禮貌,根本不把王琦瑤放在眼里。薇薇和小林結(jié)婚、出國,離開了家鄉(xiāng),離開了自己的母親,也沒有半點留戀之情。最后,又只剩下王琦瑤孤身一人面對漫漫長夜。
家是一種愛的歸屬。王琦瑤的母親沒有給予她作為母親的愛,導致王琦瑤尋夢途中一步錯步步錯;王琦瑤的女兒沒有給予她作為女兒的愛,導致王琦瑤的愛不知何處寄托。缺少親情之愛的王琦瑤,就像一株無人問津的花,無牽無掛,無依無靠,任其生長,只有外界的虛榮才能使她找到綻放的理由。年過半百的王琦瑤,身體虛弱多病,身邊沒有一個親人陪伴,王琦瑤死去的悲慘,只有上空的鴿子看見了。莫爾曾說:“走遍天涯覓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的人,回到家里就發(fā)現(xiàn)它了。”而王琦瑤卻是找不到家的那個人。若說有恨,《長恨歌》恨的是家庭對王琦瑤的冷漠。缺乏家庭教育與關愛的王琦瑤是悲哀的,她的結(jié)局亦是荒涼的。
三、恨“命運”
《長恨歌》通過上海弄堂女兒王琦瑤的命運,刻畫出上海在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的城市變遷?;仡欀袊鴶?shù)千年的歷史,女性一直處于卑微、被統(tǒng)治的地位。張愛玲從女性個性解放的角度,發(fā)現(xiàn)了貴族女性千百年來被迫從女兒到主婦再到母親的不斷重復、不可移易的怪圈。王安憶通過王琦瑤在新舊交替的時代中對命運的探索,指出女性在社會安排下難以逃脫的命運。
上海是男人的上海,是一個男權的社會??v觀王琦瑤的一生,她都和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遜、老克臘糾纏不清??梢哉f,王琦瑤人生的悲劇,都是因為這幾個男人,實質(zhì)卻是因為這個男權的社會。王琦瑤始終以女性的本能角色,存在于這個男人的世界里,全身心地投入,并甘愿為之犧牲一切。一個女人完整的一生離不開男人,王琦瑤的一生不能沒有男人。先是和李主任開始一段甘心首疾之愛,王琦瑤無日無夜地在昏暗的房間等待李主任的到來。李主任來匆匆去也匆匆,大多數(shù)時間王琦瑤是與無聲的空氣作伴,但她還是心甘情愿、無怨無悔地等待。李主任意外去世后,王琦瑤失去了依靠。王琦瑤的開頭錯了,她的人生從此有了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污點,不能像正常的女性一樣追求自己的所想所愛。從鄔橋回到上海的王琦瑤,孤身一人又不甘寂寞,與正統(tǒng)家庭的獨生子康明遜相愛。但王琦瑤的過去使康明遜的家庭無法接受她。得知他們無法在一起的時候,王琦瑤把肚子里的孩子“推”給了薩沙,薩沙不想承擔這個突如其來的責任,帶著心中的疑慮借口回蘇聯(lián)后便一去不返。王琦瑤無可奈何,除了獨自擔下這一責任,她又能怎樣呢?在別人眼里,她已經(jīng)是殘花敗柳,如果王琦瑤要鬧,那么錯還是在王琦瑤,而兩個男人可以被認為是受了她的蠱惑,王琦瑤所要遭受的非議就更多了。因此,王琦瑤只能默默地接受男人的拋棄和忍受他人的鄙夷,別無選擇。后來,她遇到程先生,無微不至的照顧讓王琦瑤無以回報,想以身相許但遭到程先生的拒絕。程先生自殺后,王琦瑤又失去了生命中的一個重要支柱。年過半百的王琦瑤遇到老克臘,開始了一段不倫的地下戀情。當老克臘想從這段寡廉鮮恥的感情中全身而退時,王琦瑤只能用金錢去挽留他,求他陪伴自己過完剩下的歲月,但老克臘最終還是離開了王琦瑤。
除了默默接受和痛心乞求,王琦瑤又能做什么呢?這些男人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不想承擔任何責任,把王琦瑤當作做玩偶一般,新鮮時盡情享樂,玩膩時拋到一邊。王琦瑤只是一個孤獨無助的女人,她不敢反抗,也不會反抗,男人是不用費盡心思去討好她的。
這些男人,在王琦瑤的心上留下傷痕之后又轉(zhuǎn)身離開,王琦瑤的生命被他們影響著,左右著,但王琦瑤還是毫無保留地為之付出。沒有這些男人,王琦瑤的生命就失去了色彩,她也是百般無奈的。但也是這些男人,將王琦瑤一步步引入墮落的深淵。若說有恨,《長恨歌》恨的是命運對女性的不公,恨的是那些自私自利的男人,王琦瑤受了傷害卻也只能任之擺布、無能為力。王琦瑤是上海千千萬萬個王琦瑤的代表,她的悲哀亦是女性的悲哀。
四、恨“自己”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nèi)因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堕L恨歌》中的女性在傳統(tǒng)男權的限制之下也有相對的自由,勇敢地跨出了小家,并在主動拒絕歷史,守護個人世界。這都體現(xiàn)了女性在困境之中的自主性。雖說王琦瑤受到社會、家庭、性別等外界條件的制約,但也同樣可以在不利的環(huán)境下,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價值。錯就錯在王琦瑤選錯了路,福淺之人本不該過分追求榮華,如果她一開始聽從現(xiàn)實的安排,安分地做一名普通的王琦瑤,人生的結(jié)局也許不會如此悲慘。但是,王琦瑤一心追求虛榮的生活,她的人生道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女性,屢屢像那站在十字路口的海格拉斯,在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型的歷史時期,又一次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與選擇:女性應該追求什么樣的人生價值?女性應該建立什么樣的人生信念?在商潮中尋求新的人生價值時又遭遇到那些社會和女性自身的羈絆與阻遏?這正是20世紀90年代女性文學關注與求索的命題之一。
王安憶作為當代極具影響力的女性作家,在作品中同樣對女性的價值觀進行了深刻的探索?!堕L恨歌》中,王安憶為主人公王琦瑤設置了幾個人生的分岔路口,讓其自主選擇,體現(xiàn)了王琦瑤在其他因素影響下對人生道路選擇的自主性,反映了當時上海女性在社會物欲誘惑下的價值觀念。
16歲的王琦瑤在學業(yè)與虛榮之間,選擇了虛榮。片場試鏡、滬上淑媛、上海小姐,都是王琦瑤自己所選。曾經(jīng)在學生時代認識王琦瑤的導演,在王琦瑤競選上海小姐的春風得意之時,對她說過語重心長的一番話:“‘上海小姐這頂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奪人眼目,可是轉(zhuǎn)瞬即逝,它其實是過眼的煙云,留不住的風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它迷住你的眼,可等你睜開眼睛,卻什么也沒有……”導演的這番話王琦瑤沒有聽完,轉(zhuǎn)身消失在了笑語歡歌的人群里。王琦瑤在追求虛榮的道路上已毅然決然、無法回頭。她如愿以償?shù)爻蔀槭苋俗放醯摹叭〗恪?,但這畢竟只是一時浮華,終究隨風而逝的。結(jié)束了競選的王琦瑤在程先生與李主任的追求之下,選擇了李主任。李主任曾問過王琦瑤是否想要繼續(xù)讀書,王琦瑤說自己是不做女博士的,她選擇做一位孤守空房的“金絲雀”。這一選,斷送了王琦瑤往后一切幸福的可能性。來到鄔橋躲避的王琦瑤,在小城鄔橋與都市上海之間,選擇燈紅酒綠的上海。住在平安里的王琦瑤,本可以做一位普通的打針護士,享受普通人簡簡單單的生活。但她不甘寂寞,不甘于流向平凡,選擇與康明遜相愛并懷孕,與老克臘相愛被拋棄,最終一個人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黑夜之中。
孟德斯鳩說:“有些人的虛榮心,比為了保全生命所必需的分量更多,對于這種人,虛榮心所起的作用何等惡劣!這些人竭力使別人不愉快,想借此引起別人的欽佩。他們設法要出人頭地,結(jié)果反而更不如人。”這句話放在王琦瑤的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王琦瑤的每一個人生路口,都因她的選擇一步一步地走向悲劇。王琦瑤本可以做一個平凡樸素、受人尊敬的女性,但她追求虛榮,價值觀扭曲,導致人生道路崎嶇不平,最終淹沒在洪流之中。若說有恨,《長恨歌》恨的是王琦瑤自身錯誤的價值觀念,致命的虛榮心使她親手毀滅了自己的前程。
五、結(jié)語
王琦瑤的悲劇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若說有恨,可將這份恨歸咎為社會、家庭、命運和自己。實際上,長恨歌是無恨的。整篇小說的內(nèi)容,幾乎都沒有涉及到“恨”,王琦瑤的悲劇似乎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么東西去強制干涉,也沒有誰去威脅逼迫,一切都顯得那么合乎情理,結(jié)局雖然是悲劇,卻是安靜無聲的。名為長恨,王琦瑤實際上是無恨的。
從社會背景、家庭因素、女性命運來看,這些都是悲劇發(fā)生的客觀因素,人們無法改變。每個人都生存在同樣的社會之中,經(jīng)歷著同樣的社會變革,社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巴蹒幨堑湫偷纳虾E玫呐畠骸C刻煸缟?,后弄的門一響,提著書包出來的,就是王琦瑤;結(jié)伴到電影院看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瑤;到照相館去拍小照的,則是兩個特別要好的王琦瑤……上海早晨的有軌電車里,坐著的都是王琦瑤上班的父親,下午街上的三輪車里,坐的則是王琦瑤的去剪旗袍料的母親?!蓖蹒巶€人的價值觀念,是悲劇發(fā)展的主觀因素,同時又可以歸為客觀因素,因為王琦瑤的價值觀念受當時社會的影響,是社會的產(chǎn)物。但不管王琦瑤的價值觀念是悲劇發(fā)展的客觀因素還是主觀因素,總之,王琦瑤對她短暫的一生從沒有過怨言,對人生的選擇也沒有后悔,她是心甘情愿的。王琦瑤享受自己爭取而來的快樂,接受生活帶給她的坎坷,既然無怨無悔,心甘情愿,又何來的恨?但既然無恨,又何為《長恨歌》?
王安憶自己曾經(jīng)談及創(chuàng)作原因,她說是一個上海小流氓殺了一個上海小姐的報道引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她也說過,她不想寫特殊的個人,她想寫一類人。那么那個被殺的上海小姐能代表哪一類人呢?無疑,首先她們應該長得漂亮,最好還要不得善終——似乎正符合“自古紅顏多薄命”的命題。這個時候,王安憶或許會想到我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薄命美人。美人存在于文學作品中,到底哪些美人可以跟被殺的上海小姐歸為一類呢? 筆者以為,楊玉環(huán)應該就是王安憶想到的與那個上海小姐最多契合點的一個美人。關于楊玉環(huán)的故事,自然首推白居易的《長恨歌》。王安憶《長恨歌》的名字大概由此而來。王安憶也許是想運用《長恨歌》來奠定小說的情感基調(diào)和悲劇色彩,突出楊玉懷與王琦瑤兩人命運的相似之處。但是,王琦瑤與楊玉環(huán)始究是不同的:楊玉環(huán)生于封建時代,身不由己,被逼自縊而死,最后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為結(jié)束。王琦瑤身在繁華上海,自主性強,被誤殺而死,最后以“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帷幕”為結(jié)束。前者有憾,后者是一種常態(tài),面對生死輪回,淡然處之。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荀子言:“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币粋€人生來總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在各種的考驗下,有的人繼續(xù)活著,有的人相繼死去,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王琦瑤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征,一座城市的象征,存在于這個規(guī)律之中,自然而然地不應有恨。王琦瑤無恨,長恨歌也無恨,一切都歸于自然。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指導老師:趙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