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輝
語言的目的是溝通,要實現(xiàn)良好的溝通,溝通雙(多)方地位應該對等,基于平等的對話基礎(chǔ),懷有共同的愿望,面對相同對象或語境,有共同話題和前提,使用相同或相互能夠理解的語言。但現(xiàn)實中,常形成溝通困境乃至死結(jié)。原因包括:語言規(guī)則不同;邏輯錯亂,語序顛倒;信息不對稱,單方有意隱瞞;先入為主的心態(tài)與罔顧實際的偏見;缺少共同的話題等。本文以金庸小說《俠客行》為例,分析系列溝通困境。
溝通是雙(多)方交流,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過程,主要介質(zhì)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副語言、肢體語言等。溝通與說話一樣,要符合邏輯,嚴守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1978年,美國學者格賴斯(Grice)提出會話“合作原則”,包括以下會話準則:(1)量準則(Quantity Maxim):說話應包含交談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質(zhì)準則(Quality Maxim):努力說真話。(3)關(guān)系準則(Relation Maxim):說話有關(guān)聯(lián)。(4)方式準則(Manner Maxim):說話要清楚明白。1983年,英國學者利奇(Leech)修正并擴充“合作原則”,進一步提出“禮貌原則”,其中有“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即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一致。
可見,在交際活動中,使用語言時應遵循誠摯、合境和得體的原則。現(xiàn)實各種原因常使溝通受到限制,導致溝通的困境乃至死結(jié)。筆者現(xiàn)以金庸小說《俠客行》為例,研究主人公闖蕩江湖引發(fā)的一系列社會溝通困境及其原因。
一、溝通背景
《俠客行》主人公不知姓名,其母身遭情變,性格乖僻,二人離群居于山中,母呼子為“狗雜種”,借以發(fā)泄怨怒,至貝海石認其為“石破天”,一直沿用。石破天十二三歲之前,與母及狗(阿黃)相伴,不通世務,遲滯其世界觀的發(fā)展。母親教其做人原則是“不求人”。其后,母墜山崖,阿黃離開,石破天進入社會,浪跡江湖。他性格定型,思維簡單,語言純淳樸。按照拉波夫的理論,石破天這時處于口語習得第三階段:社會意識萌發(fā)階段,應能意識到自己的語言。但其幼年,一有哀求必遭母痛打,這強化其心理習慣,絕不求人。由于酷似石中玉(孿生兄弟),石破天得機緣巧合,成為武功高強的俠客,唯憨直善良依舊。為解長樂幫之難,他接受“善惡賞罰令”,愿赴龍蛇島就死,無意中破解了武功秘訣“俠客行”。
二、溝通困境
(一)語言規(guī)則不同,溝通失敗
不同社會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規(guī)則,會導致溝通雙方缺乏一致,沒有交集,無法實現(xiàn)溝通。
謝煙客曾將三枚玄鐵令分贈三位有恩于己的朋友,承諾收回令牌時,必代他完成一件事。最后一枚玄鐵令被石破天無意中得到。謝煙客為人殘忍,但素重諾。可惜石破天不忘母親之言,與其同行數(shù)年,竟無一語相求,以下是幾句對話:
石破天:“老伯伯,我的腳腫起來了?!敝x煙客道:“你若求我給你醫(yī),我立時使你雙腳不腫不痛?!毙∝さ溃骸澳闳缈辖o我治好,我自然多謝你啦?!敝x煙客眉頭一皺,道:“你當真從來不肯開口向人乞求?”小丐道:“你若肯給我治,用不著我來求,否則我求也無用?!?/p>
這就是語言規(guī)則的對立,一方有諾必踐,一方絕不求人,導致缺少溝通話題,交流越來越少,形成溝通困局。最后,謝煙客擔心,一旦石破天求自己自廢武功、自殘肢體,或要求自己終身不下摩天崖,或要求找回母親和黃狗,都萬分頭痛。于是,他另辟蹊徑,教石破天學習泥人武功。這卻是一個陰謀!
(二)邏輯錯亂,語序顛倒——導致錯誤結(jié)果
謝煙客的社會就是江湖,語言規(guī)則是弱肉強食,語言就是武功!
大悲老人贈給石破天十八個泥人,繪有手太陰肺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等正經(jīng)十二脈和任脈、督脈、陰維、陽維、陰跤、陽跤奇經(jīng)六脈;卻缺少沖脈和帶脈。謝煙客便以內(nèi)功為話題與石破天溝通,引他修習練少林派的入門內(nèi)功。
修習內(nèi)功,必須水火互濟,陰陽相配,練了“足少陰腎經(jīng)”,便當練“足少陽膽經(jīng)”,少陰少陽融會調(diào)和,體力便逐步增強。這是必須遵循的語境。但謝煙客只讓石破天修習少陰、厥陰、太陰、陰維、陰跤的諸路經(jīng)脈,而少陽、陽明等經(jīng)脈一概不授。數(shù)年之后,石破天體內(nèi)陰氣大盛而陽氣極衰,陰寒積蓄,一旦內(nèi)息走岔,立時無救。好在他渾渾噩噩,心無雜念,未走火入魔。
謝煙客再生一計:“我教他再練九陽諸脈,卻不教他陰陽調(diào)和的法子。待得他內(nèi)息中陽氣也積蓄到相當火候,那時陰陽不調(diào)而相沖相克,龍虎拼斗,不死不休,就算心中始終不起雜念,內(nèi)息不岔,卻也非送命不可。”十九歲那年,石破天幾乎死于陰謀之下。
謝煙客所授練功法門絲毫不錯,語言卻邏輯混亂,次序顛倒,溝通的結(jié)果可想而知。依謝煙客的語言邏輯,“信”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則無關(guān)緊要,所以,“騙”與“信”并不沖突。他個人的語言規(guī)則還是一致的,可惜卻違反了“質(zhì)準則”(應反映完全的真實)。
(三)信息不對稱——賞善罰惡令和龍蛇島的毀滅
無數(shù)英雄好漢、武林宗師被請去龍蛇島(俠客島)喝臘八粥,三十年間竟無人回來。江湖上眾說紛紜。武林宗師先抗拒后接受,終沉迷不能自拔;失去宗師的武林門派驚惶失措,陷入混亂;江湖謠言紛起。事實上,龍、木二島主請各武林宗師上龍蛇島,只為破解一份驚天動地的武功秘訣“俠客行”,上島后可任由武林宗師自行離去。筆者現(xiàn)從溝通角度分析。
(1)溝通雙方的社會地位是不同的,交鋒的結(jié)果是上層語言(強勢語言)戰(zhàn)勝底層語言(弱勢語言)。龍、木二島主是至高無上的武林至尊,隱于幕后,派出賞善罰惡使者張三、李四便已無敵,這極大樹立了龍蛇島主的權(quán)威。因此,他與武林宗師的溝通(請各武林宗師上龍蛇島)便是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的對決,其結(jié)果,弱勢語言要么消亡,要么變異。
(2)二島主請武林宗師上島研究武功秘訣,乃是最高秘密,不能公之于眾。布拉格語言學派代表人物之一N. s. Trubetskoy于1926年提出“語言聯(lián)盟”的概念,用以指在地理位置上互相鄰接的語言,由于發(fā)生接觸,相互影響,在文字和結(jié)構(gòu)上都產(chǎn)生了一定數(shù)量的共同特征(系統(tǒng)感染)。此境似于“語言聯(lián)盟”,只是共同特征指向?qū)ξ鋵W的精研。沒有共同特征(武功高強以及宗師身份)的不同語系(武林中的“級別”)是無法加入其中的。但因“語言聯(lián)盟”規(guī)則未能公布,因此產(chǎn)生了溝通的隔閡。
(3)其他武林幫眾雖置身溝通之外,但與各自掌門又有著緊密的依附關(guān)系,這應該是低一級別溝通。由于宗師被武林秘訣所吸引,無一歸山,所以,這是缺乏溝通者的溝通,單方的溝通無法完成,眾人只能憑經(jīng)驗亂胡猜測,以訛傳訛,而最高語言級別的二島主也未出面解釋。這就是賞善罰惡令的無奈選擇。
同樣,在“俠客行”秘訣毀于武功的掌風之后,出于對石破天的保護,木、龍二島主對外宣稱“適才我們木兄弟發(fā)現(xiàn)本島中心即將有火山噴發(fā),這一發(fā)作,全島立時化為火海。此刻雷聲隱隱,大害將作,各位急速離去吧?!倍u主溘然長逝,帶走了所有秘密,溝通就此終結(jié)。
(四)先入為主與望文生義——偏見影響溝通
石清對石破天說:“三十年來,無數(shù)身懷奇技的英雄好漢去到俠客島,竟無一個活著回來……依我猜想,島上定是使了卑鄙手段,不是設(shè)了機關(guān)陷阱,便是在飲食中下了劇毒。”由于真相缺失,人們只能憑生活經(jīng)驗猜測,而這已經(jīng)不是溝通。
通過石破天的眼睛,人們看到,臘八粥“盡作深綠之色,瞧上去說不出的詭異……但眼前粥中所和之物卻菜不像菜,草不像草,有些似是切成細粒的樹根,有些似是壓成扁片的木薯,藥氣極濃。群雄均知,毒物大都呈青綠之色,這一碗粥深綠如此,只映得人面俱碧,藥氣刺鼻,其毒可知?!?/p>
龍島主說:“各位遠道光臨,敝島無以為敬。這碗臘八粥外邊倒還不易喝到,其中最主要的一味‘斷腸蝕骨腐心草,要開花之后效力方著。但這草隔十年才開一次花。我們總要等其開花之后,這才邀請江湖同道來此同享……”眾人為之色變,紛紛質(zhì)疑。關(guān)西解文豹道:“你們要殺要剮,姓解的豈能皺一皺眉頭?要我吃喝這等骯臟的毒物,卻萬萬不能!”
“斷腸蝕骨腐心草”加入臘八粥,這是對“臘八粥”的重新解構(gòu),其實質(zhì)是生成新的語言規(guī)則。這種語言結(jié)構(gòu)尚未經(jīng)實踐檢驗,但因為眾人先入為主的心態(tài)與望文生義的偏見,實話實說的龍島主無法取信于滿心疑慮的武林宗師。這是沒有結(jié)局的溝通。
(五)共同話題的缺失——沒有答案的溝通
溝通沒有基于同一平臺,則溝通的目的并不統(tǒng)一,缺少共同的話題,這就是武林宗師對“俠客行”的解讀狀況。
1.文本與問題
(1)材料:詩歌及其注解。①文本: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瘋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v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jīng)?(李白《俠客行》)②注解:二十四句詩的繁復注解。③圖:一介書生一匹馬。
(2)問題:破解武功秘訣?!皞b客行”古詩和圖解,涵義極是深奧繁復。武功高絕的木、龍島主各自揣摩半年,互相印證,才發(fā)現(xiàn)都練錯了。為將武學之道發(fā)揚光大,二人廣征武學高手匯集龍蛇島,尋找武功秘籍終極答案。檢驗的標準當然是武功的飛進。這個過程其實是對上古語言的解碼和溝通。
2.誤讀
(1)溫仁厚認定關(guān)鍵在“趙客縵胡纓”的“胡”字,胡者,西域之人,故非趙客,且圖中儒雅風流的書生為陰柔之象,注解中卻說“須從威猛剛硬處著手”應是說陰柔為體、陽剛為用。但難在如何為體,如何為用。白自在據(jù)莊子說劍篇和司馬遷注,認為“胡”是糊里糊涂之糊,非西域胡人之胡。
(2)白須老者認為“吳鉤霜雪明”為劍法總綱,因吳鉤為彎刀,故出劍之時,總須念念不忘“彎刀”二字。以刀法運劍,當使直劍如彎刀,直中有曲,曲中有直。黑須老者則從“錦帶佩吳鉤”和“男兒何不帶吳鉤”推出:“佩”和“帶”,才是關(guān)鍵。吳鉤雖是彎刀,卻是佩帶在身,是說劍法當隱寒吳鉤之勢,圓轉(zhuǎn)如意,并非真的彎曲。白須老者反駁:“‘吳鉤霜雪明,精光閃亮,就非入鞘之吳鉤,利器佩帶在身而不入鞘,焉有是理?”
(3)黑臉漢子據(jù)白居易詩:“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鉤”,認為直折之劍,方合石壁注文原意。天虛道人認為:“‘吳鉤霜雪明是主,‘猶勝曲全鉤是賓。喧賓奪主,必非正道?!?/p>
(4)女子據(jù)注解:“吳鉤者,吳王闔廬之寶刀也?!笨嗨紖峭蹶H廬的寶刀為何就與別人的不同?男子據(jù)吳越春秋注解:“能為善吳鉤者,賞之百金。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廬?!贝送?,女子還認為:“我猜想這‘殘忍二字,多半是這一招的要訣,須當下手不留余地,縱然是親生兒子,也要殺了。”
(5)一老者認為,作者李白是詩仙,不是劍仙,但其詩為何含有武學至理?或認為,創(chuàng)制這套武功的是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借李白詩抒寫其神奇武功?;蛘J為:“銀鞍照白馬”,若是離開了李白的詩意,便不可索解?;蛘J為當與“颯沓如流星”聯(lián)系起來索解。
3.分析各位宗師的思路,綜合論之。
(1)解讀者由武林宗師變成鴻學大儒。這是俠客島的環(huán)境和武林宗師相互的影響造成的。對武學最高境界的渴慕和探求,極大增強了各位宗師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時間的長短也導致理解深度的不同,一呆十年的溫仁厚能從整體上推斷出一個大方向和切入的角度,而新來的白自在只能就事論事,視野相對窄得多??梢?,語言和言語能力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產(chǎn)生變化。
(2)宗師被武林秘訣所吸引,他們的語言身份都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武學癡迷者,其他身份如性別、年齡、閱歷等個人特點,都已形同虛設(shè)。“民族共同語”影響了“方言”,雙語變成了單語。
(3)最多三十年最少十年的自我幽囚,謎面只是二十四句詩及其注解。以武林宗師的大智慧,所有的資料都應倒背如流,足可融會貫通,但為何還是沒有正解?只能說明,對文本的解讀和溝通的方向出現(xiàn)了問題。同時,設(shè)謎者違反了量準則(Quantity Maxim),借過量的信息隱藏了真正的目標。
(4)以外來者看來,每位宗師的武功驚世駭俗。而這并不能證明他們的研究路子走對了。或許任何一種執(zhí)著和堅持,都必然走向深刻。但是,方向錯了,只會南轅北轍。沒有共同的話題,溝通必然產(chǎn)生隔閡。
(5)宗師的解讀都是從詩文及注解入手,未能擺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束縛,無疑鉆了牛角尖。因此,雖然歷時三十年,卻仍站在起點。
三、正解——合適的角度,正確的溝通方式
(一)溝通的角度:一致準則
不同于各位宗師,石破天是個一字不識的白丁,所以,他不可能解讀詩歌。偏偏是他解開了謎底。因為他破解的不是詩歌,而是蝌蚪文(圖像)。
以他所見,某些文字的筆畫便是長劍,劍形或橫或直,或撇或捺;一個字,他只看到其中的一筆。當瞧到第十二柄劍時,突然間右肩“巨骨穴”間,有一股熱氣蠢蠢欲動以至越來越盛,內(nèi)力自行按著經(jīng)脈運行,腹中熱氣緩緩散之于周身穴道。順著劍形而觀,心內(nèi)存想,內(nèi)力川流不息。
他目無全牛,所見不是儒雅的書生,而是右袖揮出之勢和衣褶、面容、扇子的線條,筆筆均有貫穿之意,順著氣勢一路觀將下來,體內(nèi)的內(nèi)息也依照線路運行。他尋思:“圖畫的筆法與體內(nèi)的經(jīng)脈相合,想來這是最粗淺的道理,這里人人皆知。只是那些高深武學我無法領(lǐng)會,左右無事,便如當年照著木偶身上線路練功一般,在這里練些粗淺功夫玩玩。”
看到馬踏飛云的筆意,石破天拔足狂奔,內(nèi)息游動……在第二十四室,一筆一畫似乎都變成了一條條蝌蚪,在體內(nèi)游走,最終,隨內(nèi)息急速流動,劍法、掌法、內(nèi)功、輕功,盡皆合而為一,分不出是掌是劍。
于是,在解碼過程中,由于運用了共同的溝通語言,石破天很輕松得到了他人苦思冥想而不得的答案。
(二)答案的預設(shè)——歷時的困境
二島主認為,“許許多多注釋文字,每一句都在故意導人誤入歧途??墒菂⒀袌D譜之人,又有那一個肯不去鉆研注解?而最后的‘太玄經(jīng)也不是真的蝌蚪文,只不過是一些經(jīng)脈穴道的線路方位而已?!?/p>
但時空隔絕,誰能明白前輩的心思?這位武林前輩或許不愿后人得之太易,又或者這些注釋是后來另外有人加上去的。這往昔之事,誰也不知道的了?;蛟S這位武林前輩不喜歡讀書人,故意布下圈套,好令像石破天這樣不識字的忠厚老實之人得益。
四、結(jié)語
溝通的困境客觀存在,成因多種多樣。解決之道在于:首先,溝通者必須懷著合作、誠摯的態(tài)度進行溝通,并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之下進行溝通。同時,有必要更深刻了解語言、文字和邏輯的規(guī)律,避免固化的心理定勢。從本質(zhì)上說,文字和語言不過是以一種符號達到溝通的目的。
(珠海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