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摘 要: 道德目標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輕視情感和道德教育的問題及其產生的消極影響,并基于此系統(tǒng)闡釋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德育路徑,即重視教師示范、挖掘教材本身內容,以及豐富課外活動。
關鍵詞: 初中英語 德育 德育路徑
在學校教育中,學生的“思想引路人”通常被默認為是班主任。正是因為這種“共識”,作為學科教學的教師,有意無意間更多地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尤其是英語學科。初中生較難用英語自由交流,因而英語教師的功能更是被局限于對語言知識的教授。這種對英語學科和英語教師價值的窄化,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英語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同時對于英語語言教學本身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有鑒于被“窄化”的問題,新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寬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fā)思維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1]。教師的教學目標由過去的二維目標增加到三維目標,即在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增加道德目標,即英語教學中的moral education。
所謂英語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即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空間,使他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把握情感品質的內化力量,使學生受到心靈的感化,從而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促成具有感知社會能力的教育。要讓英語教學中道德教育目標得以實現(xiàn),就要教師起到主導作用,輔助于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各種活動。
一、重視言傳身教,發(fā)揮教師示范作用
“教師的世界觀,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影響著全體學生”,教育家加里寧的這番話就是強調教師的榜樣意義,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人格的影響作用。教師只有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高尚健全的人格,才能影響感染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師生之間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形成融洽的情感交流渠道和民主平等、友善、活潑的教學氣氛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的習慣用語應該講究文明禮貌,不僅應幫助學生養(yǎng)成口語交流的好習慣,還應隨時提供給學生禮貌用語的語境示范。如請學生幫忙時要說“Excuse me.”;叫學生回答問題時常用“Please.”;學生回答完問題,要及時說“Thank you.”;老師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說聲“Sorry.”;老師讓學生等待時,可以說“Wait a moment.”等,教師這種言傳身教彬彬有禮的態(tài)度,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方式。而這些句型是七年級課程中要求學生掌握的對話用語,平時課堂上的實際操練可以加深學生對這些句型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應滲透德育,如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You can do it.”(你能行。)“You did a good job.”(你做得很好。)“You are the best.”(你是最棒的。)等;當學生答錯問題或者猶豫時,老師應鼓勵他:“Take it easy, trust yourself!”“Be brave, you can try once again!”教師還可以拍拍他們的肩膀安慰說:“Never mind, you can think again!”學生答不出題目時,說:“It doesnt matter, thank you all the same.”等。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時常示范給他們自強不息的生活態(tài)度,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尋找答案,處理問題,攻克難關。
“教育無小事,處處是楷?!?。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提出,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變?yōu)橐龑W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全人”發(fā)展,教師只有隨時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楷模形象,才能受到學生的尊敬和喜歡,給學生以良好的道德感染。
二、挖掘教材,滲透德育教育內容
新課標初中英語教材內容豐富,圖文并茂,涵蓋面廣,融科學文化知識、社會實踐知識和思想教育為一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做到備好課,抓住并領會每節(jié)課重難點的同時,還要做個有意識滲透德育的“有心人”。德育蘊含著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文化意識等諸多方面,因而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深處的思想內涵,從而貫徹于教學實踐,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具體在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類型的文化、歷史、地理、禮儀、習俗等知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以教材為載體,在實施教材教學時注意確立明確的德育內容。
首先,利用教材內容,注重西方社會禮節(jié)的教育。比如通過某些課文的學習,我們不僅可以學到字詞語法知識,還可以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和文化異同。西方人接受禮物可以當面拆開,而中國人則會視之為不禮貌的行為;日本人相互轉送生日禮物很普遍,但在中國會被視作為傷害友誼的行為;美國人見面通常為握手,日本、韓國是相互鞠躬,而熱情的法國人則會行貼面禮;中國人比較熱衷相互寒暄打聽對方的近況,但在西方人們更多談論的是天氣這樣的話題,絕不會詢問女性年齡和男士收入等隱私問題等。通過講解及對比中外文化的異同,把教學中涉及的文化知識與每個人身邊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使得學生學會新知識的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審時度勢、崇尚禮節(jié)、尊重他人傳統(tǒng)美德的文化意識,通過教材鮮活的事實,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中,增強學生愛國熱情的同時,幫助拓寬學生的視野。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如講授“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時,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四人一組表述旅行中的難忘經歷,以表演的方式完成故事內容,小組成員的水平可以是相當?shù)?,也可以讓成績?yōu)異的帶動成績較弱的,大家互幫互助,最后從各組分別挑選一名學生進行表演。這樣的活動隨意性強,既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又增強了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表演,深刻地領會到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這正是任務型教學方式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又如學習了不同種類家務的表達方法,課后可要求學生親自參與干家務,體驗勞動的辛苦及喜悅,并將自己的感受寫成文章供全班一起分享。在作文課上討論時,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體會到熱愛勞動、講究衛(wèi)生的意義,最重要的是感受到每天承擔這些chores的父母的辛勞,期待今后多多幫助和愛護自己的父母。
再次,結合教材中的主題,開展討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讀完課文“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manatees!”,筆者制作課件向學生們展示地球在哭泣,藏羚羊在火車鐵軌上奔跑,一轉眼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荒山,北極熊從最后一塊冰上落入水中,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污水,候鳥飛回后發(fā)現(xiàn)家已變成高樓,由于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它們難以生存而瀕臨滅絕,一幅幅生動形象直觀的圖片激起了學生們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強烈愿望,在激烈的討論過程中都表現(xiàn)得義憤填膺,紛紛表示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美滿的生活,一定要愛護環(huán)境,阻止一切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學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了解到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最終在班長的帶領下決定全班捐款參與西部種樹的公益活動。在“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 單元學習中,學生深刻思考自己可以為社會為集體做些什么,充滿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在這種教學情境中不但提高了學習興趣,還增強了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提高了德育意識,思想境界得以進一步的升華,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三、豐富課外活動,拓展德育空間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一個有效延伸。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又能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樂于學習、團結協(xié)作、共同進步的優(yōu)良品質[2]。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有效地利用課外活動能促進學生德育意識的形成。班級的黑板報設有英語???;班級組織“每周一歌”,即輪流請學生當教師教其他同學唱會一首英文歌;每學期組織學生看幾部英文電影;號召大家收集英語諺語格言,不僅形式上活潑,朗朗上口,而且富含深刻的哲理,等等,不僅可起到開啟學生心智的效果,而且可給學生啟示或告誡,為學生英語寫作提供素材。另外,向學生推薦一些名人故事作為課外閱讀材料,如介紹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及其非常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以及莫扎特等名人,讓學生課后自己查閱更多的資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熱愛英語學習,更懂得生活的美好。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往往不懂得如何關心他人、愛護他人,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越來越淡漠,教師可加以引導,讓學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學生在學習介紹感恩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母親節(jié)(Mothers Day)等節(jié)日時,除了教授英語知識點外,還可以聯(lián)系社會上的一些實際問題拓寬延伸思考,將課文內容與傳統(tǒng)美德相結合。如講述感動中國的敬老孝道故事、評論一些歧視老人遺棄老人的現(xiàn)象,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課后辯論賽,讓學生更加深刻感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從自身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這樣可很好地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教師節(jié)親手制作賀卡,并寫上“Happy Teachers Day !”送給老師;在Mid-autumn Day,可以介紹這一天會組織哪些活動及其文化歷史背景。如教授清明節(jié)(Tomb-sweeping Day), 重陽節(jié)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龍舟節(jié)又叫端午節(jié)(Dragon-boat Festival), 燈籠節(jié)又叫元宵節(jié)(Lantern Festival)等中國節(jié)日的英文表達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英語文化相結合。同樣,學習英語了解西方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可在班級組織一些課后活動,如主題為 “中西方節(jié)日對比”,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收集關于西方節(jié)日的相關信息資料,另一組收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相互介紹其由來和習俗等。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識,在世界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的新時代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是極其必要的。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功能?!痹谟⒄Z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3]。雖然英語教學中道德目標的實現(xiàn)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產生的效果也不會立竿見影,但只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選擇恰當?shù)臐B透點并輔之以有效的教學法,學生們就在學習、生活中不知不覺地慢慢地自我發(fā)展、自我教育,達到不斷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高敏.對英語課程標準下的探究教學的認識[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2(9).
[2]李卓樺.談英語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素質教育[J].素質教育論壇,2007(6).
[3]李涉君.在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項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項目批號:16YJC1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