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波
摘 要 毛澤東曾號召“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要求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向人民群眾學習?,F在時代變化了,人民群眾是我們最好的先生不會改變,我們仍然要活到老,學到老,甘當人民群眾的小學生。
關鍵詞 毛澤東 先生 學生
沒有生而知之,只有學而知之,任何先生,既是學富五車,知識淵博,無一不是學來的。建國后,毛澤東在會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強調:“要想當先生,就得當學生,沒有一個教師不是先當學生的。而且當教師之后,也還要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自己學生的情況?!盵1]人民群眾是力量的源泉,教書育人也得如此,“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币逃嗣袢罕?,要領導人民群眾,就得先了解人民群眾,才能制定出為人民群眾需要,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方針政策。時代雖然變化了,只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向人民群眾學習,了解人民群眾的疾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這些都不會改變。一句話,“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p>
1 先生與學生的辯證關系
先生與學生的關系是相對的,是辯證的,不是一塵不變的。先生可以變成學生,學生也能變成先生,有可能今天的學生就會成為明天的先生;而現在的先生從某一方面來說又是他現在的學生的學生。正所謂,教學相長,從教中學;學無止境,學海無涯。先生是從學生而來,要當好先生,必須先當好學生,學習知識,學好本領。知識浩瀚,個人認知有限,每個人既是學生也是先生,圣人才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彼渍Z才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才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先生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慧眼識英雄,當好伯樂,創(chuàng)造條件,發(fā)現可以培育的人才。參天大樹也是從小如豆芽菜似的樹苗開始長大的,先生的責任就是要好好培育這些小得像豆芽菜的小樹苗,不讓人們把豆芽菜隨便踩掉了。要為小樹苗澆水、施肥、捉蟲子,還得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只能靜候花開。
我們經常在社會上聽到要求先生要有甘為人梯的精神。什么是甘為人梯?怎樣才能做到甘為人梯?其實,說白了,就是先生要有做泥土的精神,只有心甘情愿做培養(yǎng)人才的泥土,才能生長出遍野的鮮花,才能成就萬千的人才。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學生成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人才,而因為沒有發(fā)現與承載的泥土,不能發(fā)達,要像一碟子豆芽菜。
先生不但要有做泥土的精神,還得有做一方沃土的能力,這一方沃土最好能吸收并蓄,海納百川,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一方沃土還得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不能在旁人一個勁地夸贊你培育的參天大樹或者奇花異草時,而不服氣,說:“這些都是我培養(yǎng)的,沒有我的培養(yǎng),哪有參天大樹,又哪來奇花異草,于是,倒恨不得自己不做泥土了,去做大樹、做花草去?!边@就是甘為人梯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還要甘于奉獻,平凡才能成就偉大。我們經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老師的自我犧牲精神。有了老師的平凡與犧牲才能成其為學生的光榮與偉大。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先生與學生的關系也在發(fā)生著改變。先生還得重新當學生,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重新學習。學生是不是就能當先生了?那也不一定,接觸新事物、新知識快的學生,從某一方面來講,確實可以當先生了。但從很多方面來說,還是老老實實地當學生為妙??偟膩碚f,不管是先生還是學生,都得實事求是,謙虛謹慎,才不至于落后于時代。
2 教育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唯物主義者從來不會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fā)展,來認識問題,研究問題。人類的社會實踐是其它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屬于經濟基礎,而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因此,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決定著教育的性質、教育的內容與教育的方向,而反過來,教育又影響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好的教育活動引導、指引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反動的教育則破壞著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阻礙著人們的進步。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而人對社會對歷史的認識也是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科學地發(fā)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檢驗教育的功效與作用,拿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一下,就即可知道。若能很好地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這樣的教育就值得發(fā)揚光大。反之,則是反動的教育,要群而攻之,把它滅掉。
受教育就是得學知識,而知識無非是學識、見識、膽識。學識是書本知識,見識是實踐,膽識是悟,是學習者(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的理解。因此,我們首要的就是要學習書本知識以及社會實踐知識。于是,毛澤東曾鄭重地對才從蘇聯(lián)回國的毛岸英說:“你在蘇聯(lián)的大學畢業(yè)了,但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盵2]接下來,毛澤東讓毛岸英去當農民,并拜當時陜甘寧邊區(qū)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為老師,到延安縣的吳家棗園,學種莊稼。毛岸英也欣然接受了父親安排的這個學習任務,與陜北農民同吃同住,接受勞動鍛煉,學習農業(yè)生產知識。
跟農民學種田是一種向社會實踐學習的方法。另外,先生們辦工廠、辦公司,學生們做生意或者打工,這也是一種向社會實踐學習。我們稱先生們所干的為“第二職業(yè)”,稱學生們所做的為“兼職”。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而且是直接將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當中,直接將知識變成了生產力。但問題是,不能本末倒置,先生不能將“第二職業(yè)”變成了第一要務,學生也不能因為“兼職”而耽誤了學業(yè)。但有的老師、學生仿佛忘記了這一點。如辦公司、辦工廠、辦培訓班忙得不亦樂乎,霸占了老師絕大部分業(yè)余時間;如剛進大學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或兼職,有的甚至在校門口賣起了魷魚絲,美其名曰:“創(chuàng)收”或者“挖第一桶金”等。就現狀而言,做事本來就隨各人的自便,更何況老師、學生們利用的是業(yè)務時間,這本身就無可厚非,靠知識賺錢,憑本事吃飯,各干個事,也還沒有大妨礙的,但若拿了功利主義這面大旗子來號召,那就是要中國人讀書永遠與功利結緣,一切向錢看齊了。若大家以為非此不可,那就更加荒謬絕倫了。就像我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一樣。也可以這樣講,我們賺錢是為了能讀書,但是讀書不是為了賺錢一樣。人活著不是僅僅為了吃飯,人是思維動物,人應該有更高的追求,要不然與低級動物又有什么兩樣?同樣如此,人們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讀書、學習不應該只是一種賺錢的工具與手段,讀書、學習能凈化人的心靈,能提升人的境界。急功近利型的,單純?yōu)樘岣咦约旱纳矸?、地位以及身價等,那就永遠也走不出孔方兄的那個錢幣孔,永遠不能盡情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與特長,也很難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因為被錢腐蝕了,就會貪圖安逸,而不會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從思想上、靈魂上改造自己、提升自己。
教育要在社會實踐中檢驗,但教育是為人自身服務的,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把教育當成了賺錢的工具。人受教育的目的,是要讓人更充實、更完善,能夠得到全面地自由地發(fā)展,能更好地從事社會實踐活動,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人的生存只是最低的目標,錢只能讓人生存,或者說讓人享樂,只有人自由地全面地發(fā)展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因此,教育是要幫助人實現全面地自由地發(fā)展,而不僅僅是讓人生存或者讓人及時行樂而已!
3 教育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人民群眾是最好的先生,人民群眾直接與社會實踐打交道,而絕大部分知識產生于社會實踐中,所以才說人民群眾最有知識,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凹热槐仨毢托碌娜罕姷臅r代相結合,就必須徹底解決個人和群眾的關系問題?!R分子要和群眾結合,要為群眾服務?!盵3]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老師,老師要和人民群眾相結合,要為人民服務,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召喚,是人民群眾的心聲。解決好老師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問題,就解決了個人和群眾的首要問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盵4]這是魯迅先生教給我們的對人民與對敵人的截然不同態(tài)度與立場。對敵人我們就必須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對人民大眾我們則應當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最好的老師是從人民群眾中產生的,長育出來的,他們不是自生自滅地生長在深林荒原當中,他們是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產生出來的。就像拿破侖他自比為阿爾卑斯山,說自己比阿爾卑斯山還要高!但是要知道,在拿破侖的后面又有著多少士兵的效力;若沒有這些無名的士兵,就成就不了拿破侖的偉岸,拿破侖就會與英雄無緣。就像一朵盛開的鮮花,一定要有肥沃的適宜于花朵生長的土壤,要不然這朵花就只能是曇花一現,馬上枯萎了。先生與人民群眾也類似于這種關系,如果先生不到人民群眾中去體驗生活,不懂得人民群眾的語言,那又怎么能與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首先必須明確,如果說普通人民群眾是我們老師的教育的對象,那如果我們不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不了解人民群眾的語言,那又怎么教人民群眾呢?有的放矢,廣大人民群眾就是這個“的”,采用適當的方法對人民群眾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是這個“矢”。如果先不了解、掌握、命中這個“的”而空談教育,那就是拿著箭,一頓亂射。
因此,人民群眾是真正的先生和智者,“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苯逃a生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當中,教育為社會實踐服務,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教育是人民大眾的教育,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教育為人民!不管時代怎么變化,教育為國家服務,為當家做主的人民服務,為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服務,這一條是不會改變的。除非國家消亡了,階級消亡了,那教育就不用再為國家服務,為階級服務了,而就完全地為人的本身服務了!
4 教育與知識更新的關系
知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在不斷豐富,教育也得隨著時代的進步、知識的更新而不斷前進。如從一直以來用手寫字到現在用電腦打字。石、斛、斗、升等量具單位都早已不用,因為現在都不用量,只要論斤稱就行了,但是我們?yōu)榱肆私鈿v史,這些知識都還是用得著。1石等于4斛,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石等于現在大約120斤。
古時候怎樣發(fā)工資的?嚴格按照等級的。就連我們把自己的職業(yè)與飯碗聯(lián)系在一起,從周朝開始,就是把飯碗與身份地位聯(lián)系到一起了。國王,用九鼎,我們經常說九鼎之尊,一言九鼎,說的就是皇帝。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庶民,則沒有鼎,用泥巴做的陶瓷碗吃飯。
萬戶侯,就是可以收手下一萬戶農民的租金。秦時縣令一年的工資為2000石,這相當于現在的固定工資。而萬戶侯,相當于現在的浮動工資。俸祿,俸指糧食;祿指錢。古代,官員領俸祿,就是錢與糧食一起。直到清朝的順治以后,才全部給錢。晉朝、唐朝官員不分錢和糧,而分田,當時有官田與私田,田的租金來養(yǎng)活官員。如:私田,是分給縣令,即縣長,租金來做他們的工資。但是,師爺、衙役等是沒有私田的,那就是在公田里開支,做這樣一批人的工資。還有古代的驛站,官員住宿要自帶米糧的,如杜甫從成都到湖南旅行,一路上就得自帶米糧,在杜甫的很多詩句中就有體現。直到宋朝,趙匡胤以后,驛站才免費招待官員,吃公家的。
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變化太快,要學習的東西更多。人們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大,但有一些令我們深思的現象。其一,隨著手機等電子通訊工具的普及,而書籍則被冷落甚至被遺忘?,F代手提電腦、手機等移動電子設備已成為人們消遣、休閑、娛樂的主要工具。隨便走在大街上,坐在大巴士上或在候車室,低頭看手機的人們比比皆是,人們稱其為“低頭族”。在大街上的人流當中、在候車室的大廳當中以及在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很難找到看書的人,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即百里挑一!那就是在這些公共場合,你能輕松地遇到一百個低頭看手機的人,而很難遇到一個埋頭看書的人!可能有的會反駁,這種評價標準不科學,手機上一樣的可以看電子書籍,更加方便看新聞。但就筆者觀察而言,在這些公共場合,玩手機游戲以及上微信聊天的占了絕大多數,能靜下心來看電子書籍的微乎其微了。
社會進步本身帶來的知識更新,我們不僅要學習新知識,還得補習歷史知識。所以,知識有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相應的,知識具有回顧性、現代性以及前瞻性。在時代面前,在知識面前,我們都是學生。我們不要無知地老跟在別人后面起拱子,或做所謂的憤青。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毛澤東論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309.
[2] 何明編.偉人毛澤東(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667.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7.
[4] 魯迅.魯迅全集(6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