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如月
一家人在一起,吃是一件共同的事,也是一個過程,一種珍貴的回憶。
前段時間,我重讀了壽岳章子的京都系列之一——《千年繁華》。這個日本的女教授,從出生到去世,一直生活在京都古城。寫這本書時,她已在父母留下的一幢老房子里住了54年。
《千年繁華》里,她回憶了自己在京都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里,她描述了她家客廳里擺放的一張矮餐桌。平常,一家人無論是吃飯還是喝茶,都會聚攏在這張餐桌周圍,開心地談天說地。有時候,只要一張餐桌,就能聚攏一家人。很多人家里有豪華的餐桌,卻常常失去了溫馨的氛圍。
書中描述的場景,令我想起我的小時候。
小時候,每年除夕的上午,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們包餃子。爸爸負(fù)責(zé)和面、搟餃子皮,媽媽負(fù)責(zé)剁肉餡、菜餡,我和妹妹負(fù)責(zé)包餃子。那時候,我和妹妹年齡還小,餃子總是捏不緊,我們就使勁地在包好了餡的餃子上按指印,恨不得要把手指按進(jìn)去。
我和妹妹包出來的餃子形狀各異,可是爸爸媽媽從來不指責(zé)我們。那頓餃子,我們一家人在除夕之夜看完春晚后才吃。那時候,我和妹妹比其他小朋友更期待看完春晚,因為看完春晚后,我們可以分享一家人一起完成的餃子。
這個習(xí)慣一直持續(xù)了很多年。后來,餃子皮是由機(jī)器制作出來的,我們的除夕,也就缺少了一家人分工合作包餃子的溫馨。
除夕之夜,一家人一起品嘗餃子,家里充滿歡聲笑語。這個過程,是一種愛的延續(xù)與表達(dá)。父母能夠給孩子留下什么?金錢、房子、車子?都不是。很多年后,能夠留在孩子心底的,常常是一家人一起完成某件事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