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明
摘 要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與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不同的是,我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一直非常緩慢。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原來的基礎教學課程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的需要,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大力推進了基礎教育改革,用全新的課程體系代替了原來的基礎教學課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對思想政治課程進行了大幅度、全面的改革,這種改革直接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之中進行角色的改變。本文從角色理論與教師角色的探討入手,分析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師的角色定位,探討了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下,思想政治課教師進行角色轉(zhuǎn)變的策略。
關鍵詞 思想政治 教師 角色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6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ocial productivity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very slow. After entering the new century, based on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of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has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stat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system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curriculum based teaching.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ed and comprehens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reform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orc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eacher's rol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chan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role and teacher role of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scusses in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 the role of the strategy of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teacher; role change
我國在經(jīng)過基礎課程的改革之后,教學大綱體現(xiàn)的全新的思想政治課課程理念也對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消極地、被動地接受著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能滿足新課程教學的需要,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zhuǎn)換問題也日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1 角色理論與教師角色
“角色”一詞最早是出現(xiàn)在戲劇之中的一個名詞,它是指演員在戲劇舞臺上依據(jù)劇本要求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在戲劇之中“角色”一詞也稱作“腳色”。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第一次將“角色”這個詞引入到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之中。米德在他的理論之中運用“角色”這一概念對個體在社會之中的不同身份和行為進行說明,在社會心理學之中“角色”這一個術語包含著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一套特定的社會行為模式,在社會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體現(xiàn)著一種特定的社會行為;第二層含義是指角色的行為對角色在群體之中的社會地位的反映;第三層含義是指社會對每一種角色的行為、義務等的規(guī)范,從這一層含義之中反映了任何一種行為不僅僅是角色扮演者的社會地位及個體心理的反映,還是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反映。
在社會之中,角色的分類有很多種類型,分類的依據(jù)是社會對個體期望和個體執(zhí)行角色的情況?,F(xiàn)階段,學術界將社會角色大致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期待性角色。這種角色是社會要求的角色,期待角色身上有許多社會群體期待的內(nèi)容,這就造成了期待角色往往是一種理想化的角色;第二種類型是主觀角色。擔任這種類型的角色的個體,在實際的角色執(zhí)行過程之中,需要對角色的身份、職責、義務等要素有一個全面的、準確的認識;第三種類型是實際角色。這是指人們在實際的生活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角色。三種不同的角色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客觀要求、主觀要求、主觀和客觀綜合作用下的三種生存模式,這三種模式為個體在社會之中角色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進行準確的自我社會定位提供了參照。三種角色的關系是以主觀角色為中介,期望角色不斷的轉(zhuǎn)變?yōu)閷嶋H角色的過程。教師身上同樣具有著這三種角色。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應該重視并努力將三種角色一致起來。
教師角色,對于社會群體而言它是一個期待性角色,對于教師本身來講它是一個主觀性角色也是一個實際的角色。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格倫指出:“一個教師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圍環(huán)境的心理因素與力量?!边@句話實質(zhì)上就是強調(diào)了教師應該有一種角色意識,要明白自己具體扮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角色,個體又該如何發(fā)揮這種角色的作用。著名的社會教育學家比德爾在對前人有關教師角色的研究進行整理,歸納和總結(jié)之后,將教師的角色分為三類:一是指教師的行為;二是指教師的社會地位;三是指教師角色對教師的期望。
在教師角色理論的研究方面,目前我國的研究水平還落后于國外水平。因此本文在此簡要闡釋一下國外的教師角色研究成果。國外對教師角色的研究是以兩個方面為重點的:一是建構主義理論下的研究;二是人本主義理論下的研究。在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之中,教師在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之中發(fā)揮其角色的作用,在與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得到發(fā)展。在建構主義理論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者,但是在學習過程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的學習,并解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遇到的各種學習問題,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有利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建構主義者的理論之中,教學活動的核心是學習者的智力活動。依據(jù)這一觀點,建構理論將積極學習者的特點歸納為“要能夠提出問題,還能夠解決問題,要深入調(diào)研,解決矛盾沖突和勤于反思”。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建構主義理論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則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認為教師是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的核心任務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資源和促進學習氛圍,學生自主決定如何進行學習。羅杰斯認為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之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鑒于這種現(xiàn)狀,羅杰斯提出了教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這一主張。人本主義者認為教育應該具有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綜合發(fā)展的特點,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教學之中的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對20世界各國的教育模式的改變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教師一般是指“向?qū)W生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們培養(yǎng)成一定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yè)人員?!蔽覈嚓P的法律之中對教師的定義是“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蔽覈乃枷胝握n教師是指幫助學生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zhì)基礎的專業(yè)人員。
2 思想政治課教師角色的傳統(tǒng)定位
2.1 學科知識的傳授者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傳授現(xiàn)成的理論。對于這一現(xiàn)象夏丏尊先生說:“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只有知識的授受,毫無人格上的接觸,簡單的一句‘教育者是賣知識的人,被教育者是買知識的人罷了?!眰鹘y(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僅僅是對知識的結(jié)論進行傳授,這一本質(zhì)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在教授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之中教師明顯的表現(xiàn)出了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的一種傾向,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是教師僅僅將自己的角色定義在知識的傳授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是將教材之中的內(nèi)容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授給學生,教師解決了學生知不知道、會不會的問題,卻沒有考慮到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教師的這種教學方式直接導致了思想政治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完全割裂,在這種教育的過程之中完全的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為的教育,導致了學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形成了巨大的人格障礙;第二個方面是傳統(tǒng)的教師在進行實質(zhì)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重點在教而忽視了學生學不學的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課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nèi)容展開學習,教師控制了教學過程,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之中,造成了教學效率的低下;第三個方面是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之中重視給學生講授某些重點結(jié)論,忽視了對結(jié)論的來龍去脈的解釋和知識的拓展運用,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了一個記憶標準答案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缺少必要的思考和思維活動,致使學生在需要解決問題,分析問題時,表現(xiàn)出思維能力的嚴重不足。
2.2 思想道德的說教者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重視對理論的講解,卻完全忽略了社會實踐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重要意義。這種教學方法的結(jié)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未對學生產(chǎn)生實質(zhì)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與重理論、輕實踐相似的問題還有重灌輸、輕引導。傳統(tǒng)教育之中大多數(shù)思想政治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灌輸式教育,在教的過程之中完全的忽視了學生這一教學的主體的存在。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逐漸變成了一個“說教者”而學生則淪落為“被說教者”。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包含的情感體驗,行為養(yǎng)成等都以“說教”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迫于考試壓力,則完全接受了教師的說教,實質(zhì)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融入到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也未對學生產(chǎn)生實質(zhì)的教育。這種現(xiàn)象的普遍使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普遍表示出一種不滿,認為思想政治課就是大道理課。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僅僅在扮演“說教者”身份,還是學生學業(yè)的仲裁者。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評定學生學業(yè)時只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成長過程。在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時運用了絕對的標準,磨滅了學生的個性。從以成績?yōu)闃藴实脑u價手段就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評價手段重視知識的評價強調(diào)一種共性,忽略了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評價,從而輕視了學生的個性。
3 思想政治課教師角色轉(zhuǎn)變的策略
3.1 從知識的傳授者轉(zhuǎn)變?yōu)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有兩種引導學生的方式。第一種是教師根據(jù)自己制定的教學計劃和設計的教學方案向?qū)W生傳遞一部分與所教授內(nèi)容有關的信息,這一過程與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職能有點類似;第二種引導方式是先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探討和學習,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遇到問題時,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思想政治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在發(fā)生變化。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上對于強調(diào)知識傳授的傾向,積極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教師應該由重視知識的傳遞轉(zhuǎn)向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在教學的過程要強調(diào)學生情感、價值觀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由重視教師的“教”轉(zhuǎn)向?qū)W生的“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師要逐步的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懂得如何探究學習,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由重視結(jié)果向重視過程轉(zhuǎn)變。著名的德國學者第斯多慧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當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他們,獨立地掌握他們?!边@句話強調(diào)了教師在教學之中的引導作用。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要實現(xiàn)將“目標——策略——評價”這一過程與“活動——體驗——表現(xiàn)”的過程結(jié)合起來。
3.2 從思想道德說教者轉(zhuǎn)變成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首先提出了“促進者”這一概念。他提出這一概念的基礎是,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求成長、求健康和求適應的沖動,有自動發(fā)展的潛能、有自我認識、自我指導和自我評價的能力”。教育學界對未來的教師的認識是“教師已經(jīng)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更重要的職責是集中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進一步了解,進而提升教師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能力”。教師成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這就要求學生與教師之間具有多層次、多渠道的信息交流方式。這樣教師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然后以合作的方式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之中,進而促進學生的智力水平、認知結(jié)構、思維方式等的提高。在教師實現(xiàn)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的過程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隨著科技和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意識、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不斷增強,對于學生而言,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因此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已經(jīng)不符合現(xiàn)階段的教學需要,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一種全新的即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平等的師生關系為基礎,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時刻給予幫助和指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1] 劉強.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朱永新.新教育之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