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巍+執(zhí)教+張翼文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周長》P83-84
【課前思考】
1.學生的數學經驗有哪些?
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學生在測量中對邊線的一維特征已經有所認知,對二維的平面圖形“封閉”“邊線”“大小”等有了模糊經驗。
2.學生的生活經驗對此課的學習有何影響?
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對周長也有一定的了解,如頭圍、胸圍等。但是,學生在對于面的感知上,大小、顏色、形狀帶來的刺激更為強烈,很少有關注到邊線的長短。雖然周長的學習在面積的認識之前,但是學生對于面的感知的直接經驗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帶來了負遷移。
3.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生一般會遇到哪些困難?
在圖形與幾何領域,學生經常將周長與面積混淆。算面積時求了周長,算周長時卻用面積公式。再有,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暴露出學生對于不規(guī)則圖形、組合圖形的周長或半個圖形的周長不夠明確,認知出現困難。這當然與周長意義的概念不夠清晰有關,同時也說明,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是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在周長的教學中需伴隨對面積的辨析。
4.“周長”這一概念的本質意義到底是什么?
教材中給出的周長定義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周長的本質就是長度。那么初步認識周長,自然離不開對其長度的測量和計算。測量活動是學生感悟周長實際含義的有效方式,也是探究周長計算方法的前提,更是符合該年段學生特點的有效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建立周長的概念;能根據圖形特征探究不同的周長測量方法;區(qū)別周長與大小,為面積學習打好思辨基礎。
數學思考:借助學生已有經驗和有效活動,引導學生經歷、體驗和感悟周長的本質意義,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突出周長的一維屬性。
問題解決:在概念建立的過程中,經歷猜想、驗證、比較、實踐等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指一指,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長的意義
1.談話引入,探尋知識起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周長。(板書:周長)對于周長,你有哪些了解呢?
生:周長就是7天。
生:(指書的邊緣)周長就是這里。
生:周長就是一圈。
師:高老師帶來了幾個圖形,請你把自己心目中認為的周長在圖形上描出來。比一比,看誰描得又快又美觀?
2.初描周長,激活原有經驗。
3.反饋比對,初步建立概念。
師:同學們都描出了自己心目中認為的圖形的周長。誰愿意把剛才描的過程上來展示一下?生逐個描圖形的邊線。
師:剛才這位同學是從這里開始描的,現在老師從這里開始描可以嗎?一起來描描看。
師:為了讓同學看得更清楚些,高老師在電腦上將同學們剛才描的過程再展示一次,請你仔細觀察:這些圖形在描的時候有什么異同?
生:它們描的都是圖形的邊線。
生:前四個圖形都是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描了整整一周。最后一個圖形描的時候回不到起點。
生:最后一個圖形有缺口,不封閉。
師: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在描的時候就做不到再回到起點。這種沒有缺口的圖形數學上有一個名字叫封閉圖形。數學上把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作圖形的周長。
師:剛才的這幾個圖形哪些有周長?哪些沒有周長呢?
生:前四個圖形有周長,最后一個圖形沒有周長,因為它沒有封閉。
師:如果我們讓這個圖形變得也有周長,你能幫幫它嗎?
【評析】開篇點題——周長,通過師生對話探尋學生的認知起點;通過描一描,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圖形邊線的一周的長度;設置矛盾沖突,最后一個不封閉圖形找不到周長,從而完善周長的概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經驗起點,層層遞進,逐步揭示周長的概念。最后學生通過對不封閉圖形的改造,打破了他們原有的認為只有規(guī)則圖形才有周長的思維定勢,進一步明晰周長的本質屬性。
二、量一量、算一算,凸顯周長的一維屬性
1.估一估,誰的周長最長?
師:(指四個描出周長的圖形)請你估測一下,誰的周長最長呢?
生:正方形的周長最長,因為它最大。
生:樹葉的周長最長,因為它的邊凸凹不平,可能很長。
生:長方形的周長最長,因為它那么長。
師:同學們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我們來測量一下吧!
2.量一量,誰的周長最長?
同桌合作測量。
(1)選擇信封中合適的工具測量圖形的周長。
(2)將測量的結果寫在相應圖形的下面。
3.反饋。
師:你們測量的是哪個圖形的周長?你是怎么量的?周長是多少?
生:我測量的是正方形的周長,我先用尺子量出了一條邊的長度是10厘米,四條邊的長度就是10乘4等于40厘米。
生:長方形的周長也可以用尺子去量,兩條長邊加上兩條短邊的總和是46厘米。
生:圓形的周長不能用直尺測量了,我們讓圓在軟尺上滾了一圈,結果量出來是43厘米。
生: 樹葉的邊線是曲線,而且凸凹不平,我們采用了用線繞的辦法,將線繞在樹葉的邊緣上,再把線拉直,就可以用直尺測量長度了。
師:現在謎底終于揭曉了,剛才哪些同學猜對了?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圖形的周長和它所有邊線的長度有關,和面的大小無關。
生:凸凹多一點的曲線拉直了可能會更長。
師:是的,剛才你們猜得那么準。就是因為你們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還有非常理性的思考。找準周長到底在哪里,再把它化曲為直,估計它的長度有多長。
【評析】教師設置“猜猜誰的周長最長”這一任務驅動,學生產生了測量的欲望。根據不同圖形的特點,學生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與方法,在測量中進一步內化周長的概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測量后匯報各個圖形周長時,教師隨機將每個圖形繞在邊上的線展開拉直呈現。這種將二維與一維的巧妙過渡與呈現,對學生理解周長的一維屬性來說,既直觀而又深刻。
三、組一組、分一分,辨析周長的本質意義
1.拼一拼。
課件出示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請生匯報周長。接下來再出示一個正方形,將兩個正方形組合成一個新圖形。
師:這個新圖形的周長又會是多少呢?
生: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4厘米,兩個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2=8厘米。
生:應該是7厘米才對,因為中間有兩條邊重疊在一起了。
生:好像不對吧,兩個正方形拼在一起,原來的邊長沒有都在周長里。
師:看來把兩個圖形拼在一起,周長并不是原來圖形周長的簡單疊加。我們要找到組合后圖形的周長到底在哪里。
2.比一比。
課件出示①號圖形和②號圖形。比一比兩個圖形的周長,你同意哪個觀點?
師:聽起來意見不太統(tǒng)一哦!不急,可以和你的同桌一起商量一下。
反饋:
生:我們數了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10條邊長組成的,所以一樣長。
生:雖然它們一個是4個正方形拼成的,一個是6個正方形拼成的,但是里面的邊是沒用的,外面邊線的長度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的辦法都很好,借助格子圖比較周長的長短,如果沒有了這些格子,你們還能說明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生:我們可以采用“移”的辦法,將幾條邊組合起來進行比較。(伴隨學生的指示,師白板呈現)
【評析】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一一對應、直觀形象是他們的認知特點。比較兩個圖形的周長,學生大多采用數、算的辦法。幾乎很少有人想到平移的方法,這時教師及時隱去了格子,“逼迫”學生尋找另外的方法進行比較。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入,對周長的本質理解更為深刻。
3.移一移。
師:老師要將②號圖形改變一下,我們再來比比周長,你同意哪個選項?
師:再變呢?
師:如果繼續(xù)變,圖形變得很小很小,很細很細呢?(師白板演示變化的圖形)
師:你有什么發(fā)現嗎?
生:圖形的大小改變了,周長卻一直不變。
生:圖形的大小和周長沒什么關系。
4.分一分。
師:②號圖形的改變給同學們帶來了很多啟發(fā)與思考,現在老師要在①號圖形中變變變了,如果把①號圖形分成兩個部分,它們的周長會相等嗎?(生操作)
【評析】練習設計應該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和靈活性。目的之一是夯實學生的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發(fā)展的根本,教學中不能淡化;另一方面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刻,著眼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本節(jié)課的練習通過對圖形的拼一拼、移一移、分一分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對比、辨析中加深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同時將周長與圖形的大小等概念進行區(qū)別,為今后面積等概念的學習打好思辨基礎。
四、找一找、說一說,回歸生活與全課小結
1.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頭圍與帽子等)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評析】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將學生所學知識與熟悉的生活情境相關聯(lián),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生活、解釋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獲得數學學習的成功感。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