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旺
當我?guī)锥冗煅手x完《品味法餅》時,我知道,我不只是在讀一篇文章,我是在品味一份真實的感情,在品味一段真實的生活。
《品味法餅》寫的是一份同窗友情,記錄的是真實的故事。在異鄉(xiāng)求學的作者初到他鄉(xiāng)時,聽不懂當?shù)氐姆窖?,自然也聽不懂用當?shù)胤窖陨系恼n。背井離鄉(xiāng)的失落,讓這個孤獨的15歲少年在異鄉(xiāng)感受不到溫暖。
準備臨陣脫逃的作者,遇到了他口中的劉同學。同窗友情在他們之間悄悄醞釀。
故事發(fā)生于20世紀70年代,那個不能人人飽食的年代。得知作者的情況后,劉同學鼓勵他留下來,教他講當?shù)胤窖裕惯@個異鄉(xiāng)人有了留下來的勇氣。我感動于劉同學的熱心和真誠,也為作者遇到益友感到慶幸。
但是,真正感動我的,則是那一件件與法餅有關的往事。對作者來說,求學機會已來之不易,對零食的奢求則是妄想。當那一個個承載著濃濃的同窗情的小小的圓圓的黃黃的法餅遞到作者手上時,我想,感動不足以形容他當時的心情。那份深情,在那個少食的年代,熠熠生輝。
文中的一個細節(jié)亦讓我動容,那是一份骨肉親情的體現(xiàn)。作者每個星期都會得到劉同學送的兩個法餅,一段時間后,作者的父親來學??此?,作者逼著父親當著自己的面吃了半個“人間美味”,父親說把剩下的法餅帶回去,給作者的母親和作者的兩個弟弟吃。兩個法餅,聯(lián)結(jié)了六個人——劉同學、作者、父親、母親、兩個弟弟,承載了人世間彌足珍貴的同窗友情和骨肉親情。作者對父親的體恤,父親對家人的關愛,那份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凝聚在小小的法餅里,有一種直逼內(nèi)心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
全文的敘述呈線性狀態(tài)。作者以他的經(jīng)歷為敘述主線,時間的跨度從20世紀70年代延伸到現(xiàn)在。時間見證了感情的延續(xù),走出學校的作者和劉同學,繼續(xù)維持那份深情。作者與家人間的骨肉親情,也隨著時間愈來愈濃,愈來愈醇。學校是故事發(fā)生、展開、繼續(xù)的背景與空間,但那份感情早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空氣中蔓延,在劉同學與作者,在作者與家人間傳遞。
我當然沒有50多歲,我當然沒有體驗過故事最初展開時的那種生活。我感受那份深情的載體,是現(xiàn)在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個法餅,是一個個仿佛要跳出紙面的文字,是劉同學的一句句簡單的話,是父親的一個個潛藏的表情……我讀著那一段段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個年代:與當時的作者對話;見證劉同學和作者間的深情;作為旁觀者,目送作者父親的歸來與離去。我好像看到了作者的淚水,也看到了作者的父親在說把法餅帶回去時,嘴角微微上揚,一臉幸福。
大愛無疆。作為有血肉、思想、情感的人,作者和劉同學,用一個真情故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將同窗深情演繹。作者和父親,用一個個法餅和比法餅更珍貴的東西,將天然的骨肉親情,捧在手心里。有情,就不會孤單,即使遠在異鄉(xiāng),即使物質(zhì)寥寥。
文章的末尾,作者手拿法餅慢慢咀嚼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烙下了一個印痕。他咀嚼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濃得化不開的同窗友情。我看到的,是一個被愛和愛人的人,在感恩生活的回饋。生活中的每一份愛,都值得感謝。于我而言,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愛,讓我有了熱愛生活的動力,讓我更加珍惜與同窗好友間的濃濃深情,讓我有了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的勇氣。
真實的生活更能感動人。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應該努力向“真實”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