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霞
摘要:目的 觀察兒童乙肝感染中行乙肝疫苗接種的控制效果。方法 統(tǒng)計2012年1月~2015年1月入某社區(qū)行乙肝疫苗接種的兒童共500名,年齡均在0月~6歲,按常規(guī)程序接種10 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并在接種1月后收集所選兒童的靜脈血進行檢驗,納入觀察組;同期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種5 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的500例兒童作對比分析,納入對照組,比較兩組乙肝感染情況。結果 不同年齡段兒童免疫應答分布情況差異較大,其中<3歲兒童接受乙肝疫苗接種后,機體預防免疫力最強,數據顯示高免疫應答所占比例達85.62%,低免疫應答為13.07%,1.31%的兒童體內無免疫應答;而>5歲兒童機體預防免疫相對較弱,高免疫應答兒童僅占38.46%,低免疫應答兒童所占比例為30.77%,30.77%的兒童無免疫應答;合計免疫應答總比例為82.6%,3%的兒童機體無免疫應答;觀察兩組乙肝抗體陽性率發(fā)現,觀察組兒童抗-HBs陽性率為91%,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的68.4%,組間差異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為學齡前兒童提供較大劑量乙肝疫苗接種,可有效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為兒童日后健康生長有利條件,是值得推廣執(zhí)行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乙肝疫苗;接種;兒童;乙肝感染;控制
我國是乙肝疾病高發(fā)地區(qū),每年約有20萬人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幼兒感染幾率占10%,形勢相當嚴峻[1]。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乙肝疫苗形成,經過大量的誘導免疫反應后,2005年美國對所有未接受過乙肝疫苗的兒童進行注射,逐漸引進至國內并列入免費且強制性接種的疫苗之一[2]。為了解我國兒童接受乙肝疫苗接種程序后的免疫效果,并向臨床醫(yī)學領域加強乙肝疫苗接種提供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特開展本研究,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某社區(qū)接種10 μg乙肝疫苗的500名兒童,均符合乙肝疫苗接種標準,且獲得兒童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接種前乙肝表面抗原及表面抗體陽性或接種期間存在感冒、發(fā)熱、蕁麻疹等癥狀患兒)[3],作為觀察組,包括男童269名,女童231名,年齡在0個月~6歲,平均年齡(3.12±1.84)歲,其中<3 歲兒童有459例,3~5歲兒童28例,5歲以上兒童13例。同期選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種5 μg乙肝疫苗兒童進行對照觀察,納入對照組,其中男童258名,女童242名,年齡在0個月~6歲,平均年齡(3.50±2.14)歲。本研究實施前已通過2家以上醫(yī)療機構所設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兒童的臨床資料對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研究結果無影響。
1.2方法
1.2.1接種方法 觀察組兒童均采用重組乙肝疫苗(酵母型)按照按0、1、6個月免疫程序,在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各1針,每針10 μg,注射前檢查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內,受種者身體狀況,疫苗充分搖勻,避免人為操作因素,影響免疫效果。由于接種人群均為兒童,護士在操作前后應融入人文關懷,避免兒童哭鬧影響注射。對照組兒童則在上述常規(guī)接種程序和注射方法上,采取5 μg重組酵母乙肝疫苗進行接種。
1.2.2檢測方法 對完成接種1個月后兒童,常規(guī)采集靜脈血3 ml進行免疫應答檢測,采用酶聯免疫法(ELISA)進行乙肝血清學檢測,測試指標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與抗體(抗-HBs),核心抗體(抗-HBc)等,由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
1.3觀察指標 分析觀察組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免疫應答情況,根據抗體標準將免疫應答分為高、低、無等階段,機體乙肝預防免疫力也由此排列[4];觀察兩組兒童乙肝抗-HBs陽性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年齡段兒童免疫應答分布情況 不同年齡段兒童免疫應答分布情況差異較大,其中<3歲兒童高免疫應答所占比例達85.62%,低免疫應答為13.07%,1.31%的兒童體內無免疫應答,另外>5歲兒童高免疫應答比例為38.46%,30.77%的兒童無免疫應答,見表1。
2.2對比兩組兒童乙肝抗-HBs陽性率 觀察組兒童乙肝抗-HBs轉陽率為91.0%,而對照組兒童轉陽率高達68.4%,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乙型肝炎的發(fā)生主要因HBV感染所致,HBV是一種嗜肝DNA型病毒,其具有較強的侵襲肝臟能力,一旦感染將嚴重影響肝臟正常功能,目前臨床對乙肝尚未查出徹底根治的手段,因此早期接種乙肝疫苗成為預防乙肝的唯一途徑[5-6]。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經歷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術已相當成熟,中國自行研制的疫苗經多年觀察證明其有效性[7]。
本研究對接種乙肝疫苗兒童的應用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結果顯示:<3歲兒童接受乙肝疫苗接種后,高免疫應答所占比例達85.62%,低免疫應答為13.07%,1.31%的兒童體內無免疫應答,而>5歲兒童接種后高免疫應答兒童僅占38.46%,低免疫應答兒童所占比例為30.77%,30.77%的兒童無免疫應答。不同年齡段兒童免疫應答分布情況差異較大,其中<3歲兒童接受乙肝疫苗接種后,機體預防免疫力最強,而>5歲兒童機體預防免疫能力相對較弱,表明接種乙肝疫苗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免疫應答反應會逐年下降,多數兒童甚至沒有產生保護性抗體,仍然是乙肝病毒的易感者,是日后HBV感染的高危人群。針對此結論,需加強對廣大兒童的重視,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加強免疫,以保證兒童的機體健康。另外據本文調查結果發(fā)現,加大乙肝疫苗劑量后的觀察組兒童抗-HBs轉陽率為91%,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的68.4%,表明按免疫程序接種乙肝疫苗雖具有較強而持久的免疫保護效果,達到預防乙肝病毒傳染的目的,但5 μg乙肝疫苗劑量接種的免疫保護效果明顯不及10 μg以上的效果。因此在學齡前兒童接種10 μg以上劑量,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免疫應答能力和抗體轉陽率。
綜上所述,接種乙肝疫苗使其產生抗體是預防并阻斷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沒有抗體則很容易感染HBV,因此對學齡前兒童加強乙肝疫苗接種、降低乙肝感染發(fā)生率非常必要。同時需根據兒童年齡等多種因素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更好的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澤,劉繼政,申元英,等.大理市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調查[J].大理大學學報,2015,14(10):13-16.
[2]黃鳳曉,余水蘭,蒙建軍,等.百色市1~6歲兒童乙肝疫苗接種后免疫水平狀況分析[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3,41(1):16-19.
[3]楊波,潘捷云,王軍,等.社區(qū)兒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2,12(9):1140-1142.
[4]劉艷萍.兒童乙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效果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21):48-49.
[5]王懷,張衛(wèi),馬建新,等.2010年北京市朝陽區(qū)兒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及疫苗接種現狀調查[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3,47(3):223-226.
[6]徐新蓮.探討乙肝疫苗接種控制兒童乙肝感染的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5):268-269.
[7]張艷麗,李明慧,劉鳳,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嬰阻斷長期效果的隨訪研究[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2,26(3):214-217.
編輯/錢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