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劍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明珠,詩詞教學(xué)也是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的重點之一。在新課程改革中應(yīng)運而生的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對培養(yǎng)學(xué)生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具有重要價值。但,其中詩詞注釋多有值得商榷之處,現(xiàn)加以列舉,以求教方家。
《唐詩宋詞選讀》最新版,2007年6月第3版。
1、第3頁,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注釋③【物候】指自然現(xiàn)象變化反映出的氣候不同。
原句“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其中的“物候”,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解釋:生物的周期性現(xiàn)象與季節(jié)氣候的關(guān)系。在詩詞中,這樣解釋未免生硬。其實,“物候”從詞語結(jié)構(gòu)上看,應(yīng)為并列式結(jié)構(gòu),“物”指自然風(fēng)物,“候”指氣候。從語義上看,更側(cè)重指“風(fēng)物”,即風(fēng)景萬物。如盧照鄰《元日述懷》:草色迷三徑,風(fēng)光動四鄰。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而教材的注釋采用偏正式結(jié)構(gòu),只強調(diào)了“氣候的不同”,解釋不完整。
2、第8頁,劉希夷《代悲白頭吟》,注釋⑨【三春】指初春、仲春、季春的三個月。
原句“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來表示兄弟排行、長幼之序,如伯夷、叔齊,再如成語伯仲之間。《說文解字》:“孟,長也?!奔疵显谂判兄兄缸钅觊L的。后來,孟、仲、季逐漸引申用以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逸周書·周月》:“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
而教材的注釋“初春”的說法與仲春、季春并列,不夠嚴(yán)謹(jǐn)。
3、第11頁,張九齡《望月懷遠(yuǎn)》,注釋②【遙夜】遠(yuǎn)隔天涯的夜晚。
原句“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教材把“遙”解釋為“遠(yuǎn)隔天涯”實在不妥。遙,既有距離遠(yuǎn)之義,也有時間長之義。遙夜,長夜也。本詩中,有情人由于思念遠(yuǎn)人,難以入眠,所以埋怨長夜漫漫。又如,《楚辭·九辯》:“靚杪秋之遙夜兮,心繚悷而有哀?!?/p>
4、第30頁,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注釋⑦【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省識,略識。
原句“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p>
“略識”,約略識得。這一解釋與歷史、句意是相矛盾的。因為,傳說中漢元帝正是被畫師毛延壽蒙蔽,他看到的王昭君的畫像是被故意丑化了的,而不是“春風(fēng)面”。這才有“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于失信,遂與匈奴?!保ā逗鬂h書》)的后話。而昭君怨,怨的正是漢元帝被畫師蒙蔽而不識春風(fēng)面。
因此,這里的“省”,應(yīng)讀shěng,從“免掉,減去”的意義上引申為簡單了事,即“不”的意思?!笆∽R”應(yīng)釋為“不識”。
5、第38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注釋⑧【四海為家】指天下統(tǒng)一。
原句“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教材注釋不錯,原指帝王擁有天下,如《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p>
但“四海為家”其實有兩種意思,還有一種,也是后起的意思: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xiāng)或個人小天地。教材應(yīng)作補充,方便學(xué)生全面理解。
6、第45頁,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注釋②【二十四橋】唐時揚州市井繁盛,共有二十四座橋,見沈括《夢溪筆談》。
原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究竟指什么,歷來說法不一。教材采用《夢溪筆談》之說。但,這種說法頗多異議。一是沈括在其《夢溪筆談·補筆》中僅僅列出了23座橋的名字和位置,不足24座;二是其中“下馬橋”竟有兩座,重復(fù)。比較通行的說法應(yīng)是指一座橋,名為“二十四橋”,當(dāng)?shù)厝艘卜Q“廿四橋、念四橋”。清代文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绷恚未绲摹稉P州慢·淮左名都》:“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從這首詞看,也應(yīng)指一座橋。
7、第63頁,歐陽修《蝶戀花》,注釋⑤【章臺路】漢代長安有章臺街,多妓館,京兆尹張敞無威儀,罷朝以后常走馬過章臺街游樂。后以章臺路代指歌妓聚居的煙花柳巷。唐許堯佐《柳氏傳》,記韓翃與歌姬柳氏故事,作有“章臺柳”詞。韓翃《章臺柳·寄柳氏》云:“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yīng)攀折他人手?!绷稀墩屡_柳·答韓員外》云:“楊柳枝,芳菲節(jié)??珊弈昴曩涬x別。一夜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p>
原句“樓高不見章臺路”。
教材注釋的核心是:后以章臺路代之歌妓聚居的煙花柳巷。這本不錯。但注釋前引用了“張敞罷朝常逛章臺路游樂”的典故,注釋后又引用“韓翃與歌姬柳氏”的愛情故事。故事雖動人,但實在是疊床架屋,且“韓柳”歷經(jīng)滄桑終得團圓,其中的情味與《蝶戀花》的女主人公怨恨丈夫花天酒地的情感基調(diào)格格不入,理應(yīng)刪去。
8、第79頁,晏幾道《臨江仙》,注釋⑦【當(dāng)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彩云,古代常用以比喻美麗而薄命的女子,此喻指艷裝的小蘋。
彩云,比喻美麗而薄命的女子,沒有問題,正如白居易《簡簡吟》: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教材注釋后半句“此喻指艷裝的小蘋”,實屬多余。艷裝的小蘋叫“彩云”,玄衣的小蘋豈不成了“烏云”?
9、第80頁,晏幾道《鷓鴣天》,注釋⑤【舞低楊柳樓心月】舞腰越彎越低,使她感到掛在柳梢、照到樓中的月兒也隨著下沉。注釋⑥【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歌喉越來越高而急促,使她覺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節(jié)拍。
教材此處的兩處注釋實在是隨意性太大。詞中“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fēng)”兩句描寫的是宴會上的歌舞盛況?!拔璧蜅盍鴺切脑隆?,應(yīng)指掛在柳梢、照亮高樓的明月在酣舞中漸漸低落,而不是舞女的腰越彎越低?!案璞M桃花扇底風(fēng)”,桃花扇是歌姬所用團扇,一面畫有桃花,另一面寫的是所唱曲牌名目,點歌者依目點歌,歌女依點歌舞。風(fēng),既指自然界的風(fēng),也雙關(guān)《國風(fēng)》之“風(fēng)”。在這里應(yīng)指曲牌名目,相當(dāng)于節(jié)目單。因此,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經(jīng)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這兩句生動描繪出了宴會上酣歌醉舞,通宵達(dá)旦,熱烈歡樂的氛圍。
10、第82頁,秦觀《踏莎行》,詞后補充了湖南郴州三絕碑的插圖。
但教材的選文竟然與碑文有三處不同:無尋處——知何處,斜陽暮——殘陽樹,幸自——本自。這應(yīng)該是詩詞在流傳中不同的版本。究竟那一個版本更好,為什么采用與三絕碑碑文不同的版本,教材應(yīng)該就此做出簡要解釋,以免學(xué)生產(chǎn)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