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林
(300400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摘 要:近年來,“拼車”現象逐漸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且迅速被人們所接受,成為一種流行,被人們稱為“第四種交通方式”。本文通過對拼車概念的界定以及分類探討,拼車發(fā)生事故后的責任認定,同時結合外國立法與實踐經驗,對我國拼車行為合法化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拼車;有償拼車;責任認定;合法化
由于種種原因,如養(yǎng)車費用的昂貴、油價的不斷上漲、公交車的擁擠不堪以及打的的不實惠等,都市白領們開始傾向于成為“拼車一族”。拼車作為一種新生的出行方式,確實有許多好處:降低出行成本,實現互惠雙贏;減輕交通壓力,緩解道路堵塞;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保護環(huán)境等。但是拼車同時也存在著其潛在的危害性,如“黑車”利用拼車為由性非法營運之實,犯罪分子借由拼車的途徑作出犯罪行為以及可能因拼車產生的違反社會倫理道德的行為等。同時由于我國現階段對于拼車現象在立法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在司法實踐中存在明顯的處理結果不同的情況,不僅使得拼車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同時使拼車過程中發(fā)生的糾紛的處理成為一類難題。
一、拼車的涵義
“拼車”一詞的概念已經從最初的單純的物流運輸業(yè)用詞中脫離出來,被賦予了新的意義。目前對拼車一詞并沒有統(tǒng)一通行的概念,甚至可以說是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結合各學者的學說以及個人的思考,筆者認為拼車有兩種情況:一是指有車的人免費或收取一定報酬將順路的人帶到指定地點的出行方式;二是由幾個順路的人一起搭乘出租車或者包車,并由所有同乘人分攤費用的出行方式。
在第一種情況中也可以稱之為“順風車”,一般是私車車主在不改變自己原有計劃和路線的前提下搭載某些順路的人,可能是免費的,也有可能支付了一定報酬,這報酬可能是金錢也有可能是實物。在第二種情況下,乘客與司機之間一般并不順路,很明顯是一種營運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乘客與司機之間形成的是客運合同關系,要按照合同的約定來履行自己的義務,比如司機將乘客送到指定地點的義務、在規(guī)定時間內送達的義務、乘客的安全保障義務等;同時乘客也需要履行支付報酬的義務等。這種情況下由于司機室營利的,因此要承擔較為嚴格的責任。這種情況下權利人與義務人互相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確,責任界定清晰,產生糾紛的法律適用也相對確定,便不再贅述。因此在這里僅僅研究第一種情況,下文中所指“拼車”均僅指上述拼車概念中的第一種情況。
二、拼車時出現交通事故的責任認定方法
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規(guī)范拼車中的法律關系,當拼車發(fā)生交通事故時,責任的認定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參照相關法律以及結合司法實踐,筆者認為較為合理的具體處理方法有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在無償拼車的情況下,當乘客受到損害時,只能以侵權向駕駛人主張權益。但是,由于駕駛人是完全的好意行為,從中并無獲利,為了對駕駛人也相對公平,只有當駕駛人是故意或者具有重大過失時乘客的主張才會得到支持,這時乘客才能從駕駛人處得到相應的賠償。
另外則是有償拼車的情況,對于有償拼車中駕駛人與乘客的法律關系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認為兩者之間為委托合同關系,但是在這種觀點下根據《合同法》第407條的規(guī)定:“受托人處理委托事務時,因不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受到損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賠償損失?!边@一個條款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委托人(即乘客)會造成不公平的情況。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則認為兩者之間是普通民事合伙關系,筆者個人認為該種觀點比較可取,雖然在我國法律規(guī)范中僅僅規(guī)定了經營性合伙,但是在有償拼車的情況類似于為了實現共同目的,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普通民事合伙關系。結合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同時結合駕駛人并無營利這一事實,具體的情況有以下四種:
第一,由于駕駛人的過錯導致事故的,比如駕駛人操作不當或者闖紅燈造成乘客損害的,駕駛人對乘客承擔責任,但應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駕駛人的賠償責任。
第二,由于乘客的過錯導致事故的,駕駛人無需向乘客賠償。當然,如果駕駛人受到損害,此時乘客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公平原則,此時也可以適當減輕乘客的責任。
第三,由于駕駛人和乘客共同過錯導致事故的,乘客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駕駛人的責任。
第四,由于第三人的過錯導致事故的,比如第三人橫穿馬路,駕駛人緊急剎車造成乘客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責任。
三、結合外國經驗對我國拼車合法化的建議
近年來拼車現象正在大幅度增加,然而我國的相關法律卻嚴重滯后,這對于規(guī)范拼車行為、保護“拼客”利益以及解決由拼車產生的糾紛相當不利。拼車有著諸多優(yōu)點,如減輕交通壓力、方便人們出行、提高能源利用率以及環(huán)保等,對于我國這個人口密度過大而資源有限的國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出行方式。但是到現在為止,有償拼車依然被行政機關認定為并處以嚴重處罰,由于拼車可能產生的法律的不利后果以及發(fā)生糾紛后沒有專門的法律來適用,因此很多人選擇消極的方法,車主不輕易搭載拼客,拼客也不輕易拼車,這非常不利于我國拼車現象的發(fā)展。
有很多國家都通過立法允許拼車(有償拼車),甚至是鼓勵拼車。美國一些城市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修建了專門的拼車車道,英國也設置了與美國相似的“高承載車道”。有些國家則用處罰的方式從側面鼓勵人們拼車,比如新加坡和德國。在新加坡的交通高峰期,如果是只有司機一人的空車,則會被處罰。至于德國,可以說是拼車的法律規(guī)范最完善的,德國設立了大量“拼車協(xié)會”、“拼車中心”、甚至還有“拼車公司”,為人們的拼車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基于對上述外國立法與實踐中的經驗的學習,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將拼車行為合法化,通過該法律,明確界定合法拼車的范圍、確定產生糾紛后的解決途徑以及劃分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各方的責任比例等。
第二,建立相應的配套制度,加強政府對拼車現象的管理。首先建立拼車車輛的備案登記制度,創(chuàng)建一個登記的平臺,將拼車各方的個人信息以及車輛信息有效及時的進行備案,將信息透明化,有利于管理的同時成為日后產生糾紛時的依據。再者可以仿效德國,設立專門的“拼車中心”或者“拼車協(xié)會”,當人們有需要時,這些機構可以提供大量拼車信息,滿足人們的拼車需求。
參考文獻:
[1]周桂良,黃凱,許琳,等.私家車拼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交通標準化,2013(23):4-7.
[2]沙春羽.有關“拼車”的法律合法化探析[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2(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