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有力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集聲音、文字、圖像等于一身,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而課堂知識容量加大,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但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些老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偏離了多媒體教學的初衷,使語文多媒體教學一度進入誤區(qū)。所以,我們應該對多媒體多加研究,辯證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擺正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正確而恰當地運用多媒體,使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一、適度而不是濫用
一旦多媒體應用于語文課堂,有些學校要求每節(jié)課都要有課件,所以,無論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還是在公開課上,每個老師都會運用多媒體課件,甚至有的老師在整節(jié)課中都離不開多媒體。唯恐沒有媒體上不好公開課也不是好課,所以,老師平時的教學在制作課件上浪費了大量時間,顯然,這就是過度運用多媒體。因為,雖然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能有效地輔助課堂教學,但是多媒體只是教學手段的很小一部分,充其量只能作為語文課的副食,而不能成為課堂的主食。也就是說,多媒體只能代表教學手段的一種,而不能代表一切手段與方法。再者,語文課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悟語言文字,突出這一點,才能讓語文課具有語文味,而運用多媒體,其中的動畫片雖然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但是它不能讓學生從深層次去直接感受語言文字。所以,我們在多媒體的使用時一定要有一個度,見好就收。
二、以課本為主,多媒體輔助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說:在教學中要注重語文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內容的價值取向上要正確,以學生為主體,注重他們的學習體驗,為此,我們要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不斷的學習與反復的訓練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語文材料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通過學習語文,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語言表達、寫作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老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過度地看中多媒體作用,就會讓多媒體成為課堂的主角,那么,老師就會依賴多媒體把教學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既對老師的眼睛造成傷害,也讓學生的學習思路跟著多媒體而動,多媒體成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載體,而語文教材擺在桌子上成為多余的擺設。教室因為多媒體的需要,而變得黑暗,學生再看課本時就會感覺模糊,還影響學生做課堂筆記,而且剝奪了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時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學生學到的知識就會走了一道彎路,是被老師加工過的,學生對真正的知識理解沒有從根本上入手。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在教學的重點或者難點上可以運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讓課本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
三、運用不要生搬硬套
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有一個固定的模式,第一步就是介紹語言的背景,第二步介紹作者,第三步是對課文進行分析,第四步是對課文的中心進行歸納,第五步分析課文的寫作特點,第六步是行課堂練習。這種一呈不變的教學模式禁錮了語文教學。但是,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也走向另一種固定模式的誤區(qū):第一步出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第二步是給學生渲染學習氣氛形成一個學習情境,第三步是運用問題讓學生進行發(fā)言討論,第四步進行寫作教學,第五是課堂練習。這些教學內容是老師已經按照教學程序而設計的,老師只要動動手指操作就可以了,雖說這種模式使教學思路很清楚,教學目標明確,但終究也屬于一種框框,框住了老師教學的創(chuàng)新,框住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教學方法與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是相違背的。我們要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避免這種框框式的教學模式,多以開放性教學為主,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施教。
四、注重多媒體的實用性,集中學生注意力
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加強了視聽效果,對教學內容可以直觀而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但是,老師在設計和使用多媒體時,過度地追求這些豐富多彩的視聽和動畫效果,反而會淡化了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的注意力過度地分散到其他方面,比如,有一位老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大量地收集了與本課文有關的圖片,唯恐落下一張圖片而使學生受到損失,由于學生看圖片時間過長,成為了課堂的重點,而教學的真正重點錯過了,學生沒有真正完成學習目標,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也有失偏頗。所以,在多媒體課件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時,其中的與本課無關的大量圖像、音樂、動畫等,會讓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受到負面影響,甚至誤導學生進行其他方面的思考,而無心專注于語文學習。所以我們在制作與設計課件時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適當地選擇課件內容。
五、給學生保留想象和情感體驗的空間
多媒體以豐富多彩的畫面給學生帶了更為直觀而生動的學習環(huán)境,但對于語文這一門以語言學習為主的學科來說,多媒體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運用的。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針對語文來說,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除文字之外其他都不能代替的。我們所說的“情動于衷而發(fā)于外”就是指文章雖然是無情物,但老師與學生是有感情的人,只有在情感的外化與傳達過程中才能讓學生與語文產生共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以教材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源頭,老師以自己恰當的情感外化,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從而成為一定的情感環(huán)境。由于學生有不同的外部影響,他們的在審美過程中,會受到生活體驗、情感經歷不同的影響,所以,每個人對文字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我們只能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氣氛,喚起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但多媒體上屏幕、畫面這種虛擬是代替不了文字的意境的。
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作者對林黛玉的外貌是這樣描寫的:“兩彎似整非整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履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妓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边@一段文字對林黛玉的描寫讓學生產生無限的遐想,因為學生沒有見過林黛玉,甚至作者也沒有見過林黛玉。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每個人都會在心目中出現(xiàn)一個自己所想象的林黛玉,就算是同一個作者,他每讀一遍文字并且反復品味揣摩,心中的林黛玉又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這正是文字的魅力,但是,如果我們用多媒體直接把電視或者電影中林黛玉的形象播放給學生看,那么,林黛玉的形象立刻在學生前腦中定格,對學生想象力的抹殺是可想而知的。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要認真學習有關的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用干脆利落恰當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王麗艷.新時期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亞太教育,2016,(22).
[2]丁利濤.多媒體——小學語文課堂的“點睛”之筆[J].新課程導學,2014,(22) .
[3]王林.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14).
[4]陳斌圳.關于中學語文教學多媒體應用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