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經(jīng)》中“威儀”一詞有三個義項:一指禮容,二指符合禮儀節(jié)文的言行表現(xiàn),三指能起表率作用的言行、德行。在《詩經(jīng)》中,威儀都與德行有關,被認為是道德精神的表現(xiàn)。威儀的這種用法在《尚書》中也存在。金文資料中,威儀用例含義和傳世文獻中的用法一致,著眼于道德精神層面的內涵,認為威儀是守禮、有德的表現(xiàn)。春秋以后,威儀逐漸固化為禮制,成為儒家學者十分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威儀;禮容;德行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5-0132-05
一、《詩經(jīng)》中的“威儀”
《詩經(jīng)》中“威儀”一詞應用頻率很高,說明“威儀”也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概念,是禮學一大節(jié)目。其含義有三:
第一,禮容,就是在禮儀場合的周旋揖讓、進退徐疾等儀容表現(xiàn)。如《邶風·柏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中的“威儀”,就是指典禮上禮儀容貌。據(jù)《毛詩序》:“《柏舟》言仁而不遇也”,《毛傳》:“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威儀耳?!雹俅送x是指進退揖讓俯仰的禮容表現(xiàn)。這種禮容,在周代禮樂文化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表現(xiàn)是否嫻熟是否正確,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抖Y記》中的《曲禮》《檀弓》《玉藻》諸篇,對人們言行各方面都有嚴格詳盡的規(guī)定。如《曲禮》說:“立必正方”,就是對站立姿勢的規(guī)定。漢代賈誼《新書·容經(jīng)》中說站立的姿態(tài)應該:“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間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jīng)立……”②《容經(jīng)》是專門講述禮樂儀容表現(xiàn)的。這種禮容和殷商時期的“立中”觀念相關。許慎《說文解字》:“立,住也。從大,立一之上?!毙煦C注:“大,人也。一,地也。會意?!雹蹞?jù)徐鉉的說法,立也是一個會意字,象人立于地上?!墩撜Z》中孔子說周因于殷禮,周代禮樂制度的威儀和殷商文化制度是有關的,最起碼這種威儀表現(xiàn)中的端莊中正的要求,應該和殷商舊禮是相同的。這就是甲骨文中的“立中”問題。據(jù)南陽董作賓弟子嚴一萍《甲骨文字研究》統(tǒng)計,甲骨文“立中”用例有立中、立人、立黍三個義項。④嚴一萍立黍說同羅振玉,以立同蒞,以“王立黍”是“王涖臨黍田以視其成長,所以重農(nóng)政”⑤。前兩項都與人大中正端立有關。參與甲骨文“立中”問題討論的學者還有張正烺、王襄、陳夢家、屈萬里、唐蘭、陳邦懷等。⑥他們的說法雖然各異,但都肯定了“立”與“中”有中立之意。由此可見,說《詩經(jīng)》威儀范疇的內涵,是由來已久的。
第二,儀容典范。如慎言慎行、勤謹之行、能夠起到表率作用的言行,就是《詩經(jīng)》中說的“令儀令色”。如《柏舟》的“威儀棣棣”,《毛傳》:“君子望之儼然可畏?!薄墩撜Z》中孔子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保ā墩撜Z·堯曰》)這種儀容表現(xiàn)不僅僅要端居儼然,同時還要起到“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魯頌·泮水》)的作用?!蹲髠鳌匪^“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雹哒f君子的言行表現(xiàn)可觀、可法、可象,可以作為表率,才算是威儀。再如《詩經(jīng)》中“敬慎威儀,維民之則”一語兩出,一在《大雅·抑》,一在《魯頌·泮水》。我們先看《大雅·抑》,這首詩是衛(wèi)武公為警策自己不要醉酒失儀而作。《國語·楚語》:“昔衛(wèi)武公年數(shù)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耄而舍我?!谑呛踝鳌盾病吩娨宰再右病!雹唷盾病肪褪恰洞笱拧ひ帧菲H龂f昭注《國語》云:“《懿》,《詩》《大雅》《抑》之篇也。”⑨其中“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鄭玄箋云:“則,法也。”⑩孔穎達《正義》:“又當敬慎其舉動威儀,維與下民之為法則”,從而使“四方之民,得其教化,其皆慕仰而順從之”。B11再看《魯頌·泮水》,據(jù)《毛詩序》:“《泮水》,頌僖公能修泮宮也?!薄熬S民之則”鄭玄箋:“則,法也。僖公之行,民之所法傚也?!笔钦f魯僖公“能敬明其徳,又敬慎其舉動威儀,內外皆善,維為下民之所法則也”B12。
第三,有德之行,勤謹之行。也就是令言善行,與《詩經(jīng)》中寇虐、丑賴等“罔極”之行相對。罔極含義,可參考筆者拙文《詩經(jīng)罔極說》,此不贅述。B13
在《詩經(jīng)》中,人的威儀嫻熟正確,就被認為德行良好。如前述衛(wèi)武公警策自己詩歌《大雅·抑》中“抑抑威儀,維德之隅”,《毛傳》:“抑抑,密也。隅,廉也?!闭f美好的威儀是美德表現(xiàn)。鄭玄箋云:“人密審于威儀抑抑然,是其徳必嚴正也。古之賢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內如宮室之制,內有繩直,則外有廉隅?!盉14廉隅,方正的屋角,比喻德行嚴正;而這種嚴正德行,通過言行表現(xiàn)可“外占而知”。再如《大雅·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毛傳》:“抑抑,美也?!焙汀兑帧菲恼f法稍異,但內在涵義是一致的。據(jù)《毛詩序》:“《假樂》,嘉成王也”,認為詩歌為贊美成王所作。詩歌中說:“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ā洞笱拧ぜ贅贰罚┰姼栀澝懒畹戮樱蕫郯傩?,《詩序》以之為贊美成王,是可以據(jù)信之說。詩歌中的“威儀抑抑,德音秩秩”,據(jù)孔穎達《正義》是指成王“立朝之威儀致密無所失”B15,認為威儀即是成王美德。
《詩經(jīng)》中除了上述直接將威儀與令德并稱的詩句,還有很多類似的說法。如《小雅·湛露》后兩章:“湛湛露斯,在彼杞棘。顯允君子,莫不令德。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睋?jù)《毛詩序》:“《湛露》,天子燕諸侯也?!薄多嵐{》謂:“燕,謂與之燕飲酒也?!盉16詩歌后兩章是贊美燕禮中諸侯良好威儀表現(xiàn)的,令德與令儀就是等同的。再如《儀禮·燕禮》及《鄉(xiāng)飲酒禮》所記繁文縟節(jié),就是飲酒禮上的威儀?!对娊?jīng)》中,這些禮儀表現(xiàn),是與德行相提并論的,嫻熟正確的威儀備受贊美。如《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將人的威儀比喻成“高朗如玉之圭璋”B17,是“四方為綱”的表率和準則。我們可將這兩首詩歌與《小雅·賓之初宴》放在一起看。據(jù)《毛詩序》,這《賓之初宴》是衛(wèi)武公諷刺飲酒失儀的詩歌。詩歌的描寫中,參加宴會的賓客開始彬彬有禮,但是痛飲沉醉以后,言語昏詉禮儀錯亂,醉酒失儀丑態(tài)百出。詩歌指出,這種不良行為“是為伐德”,即是無德的表現(xiàn)。
二、西周文獻中的威儀
從上述內容可知,“威儀”是禮儀表現(xiàn),是應該踐行的禮儀標準和禮容規(guī)范。同時,在西周的文獻中,“威儀”也和人的道德品行相關。
在《詩經(jīng)》中,言及威儀者計11首17處。加上其他涉及儀容的詩歌,數(shù)量更多?!对娊?jīng)》中,用威儀的標準衡量人禮儀表現(xiàn),進而對人進行道德評價的內容,體現(xiàn)了周代重視道德品行的文化精神。
除《詩經(jīng)》外,周初文誥也涉及威儀問題。如《尚書·酒誥》:“我聞亦惟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顯于民。祗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盡傷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薄毒普a》是周公主持冊封康叔于衛(wèi)時所作,與《康誥》《梓才》同,伏生所傳《今文尚書》、孔壁本《古文尚書》皆有這三篇?!毒普a》中周公借殷紂王滅亡的歷史教訓告誡康叔,不能酗酒荒淫,要勤謹政事。周初封康叔于衛(wèi),史籍記載甚詳?!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胺挚凳逡源舐?、少帛、綪茷、旃旌、大呂,殷民七族,陶氏……命以《康誥》,而封于殷虛”B18;《逸周書·作洛解》《史記·周本紀》《魯周公世家》《管蔡世家》《衛(wèi)康叔世家》《詩譜·邶鄘衛(wèi)譜》《漢書·地理志》俱有詳細記載。而《酒誥》諸篇即周公攝政冊封康叔所作。趙逵夫先生主編《先秦文學編年史》論之甚詳,可參閱。因此說《酒誥》一文中的“威儀”說,毫無疑義就是西周初年的思想觀念。再如《尚書·顧命》:“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釗冒貢于非幾。”根據(jù)《經(jīng)典釋文》及《尚書》孔穎達正義,《顧命》在伏生傳《今文尚書》中合《康王之誥》為一篇,馬融、鄭玄、王肅皆將該篇析以為二,以“王若曰”以下為《康王之誥》。趙逵夫先生《先秦文學編年史》定此篇作于成王二十二年,亦反映西周初年的思想。從《尚書》中的這些內容可以看出,西周初年人們對威儀十分重視,認為威儀就是德行。鄭玄《周禮注》謂:“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B19即,合于禮儀的言行就是德行。這些,就是《詩經(jīng)》威儀說的思想背景。
西周之初對威儀的重視,除了體現(xiàn)在《詩經(jīng)》《尚書》中,金文資料中也有表現(xiàn)。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威儀辭例如次:(下引為節(jié)錄,標點為筆者加):
1.虢叔旅鍾:“虢叔旅曰,丕顯考惠叔,穆穆秉元明德,御于厥辟,得純亡愍,旅敢肇帥型皇考威儀……”B20
2.叔向父禹簋:“叔向父禹曰,余小子司朕皇考,肇帥型先文祖,龏明德,秉威儀,用申[貈],奠保我邦我家……”B21
3.王孫遺者鐘:“惠于政德、淑于威儀……”B22
4.王子午鼎:“余不畏不差,惠于政德,淑于威儀……”B23
5.蔡侯尊:“聰憲訴陽,威儀遊遊……”B24
上述青銅器從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的都有,多是鐘鼎彝器,是當時貴族宗廟祭祀的重器。器物上的銘文更是當時社會主流思想觀念。在這些銘文中,就是將威儀與人的道德心性聯(lián)系在一起看的。如例2中的“恭明德”是內在的德性,“秉威儀”就是其實際體現(xiàn)。3、4兩例中“惠于政德”與“淑于威儀”相提并論,也顯示了威儀一辭所蘊含的道德精神內涵。例1《虢叔旅鐘》:“敢肇帥型皇考威儀”,“帥”同“率”,遵循效法之意;“型”作動詞,義為照著做,乃“率由舊章”之意,意思是遵循和效法皇祖?zhèn)飨聛淼耐x。在周代文化思想中,創(chuàng)立西周王朝的文王和武王及周公,都是具有高深德行的圣人,他們創(chuàng)立周朝,還創(chuàng)制了西周文化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垂范后世,一直被作為禮樂教化的主題思想和道德楷模,是后世效法和學習的準則。而能夠效法這些準則,就被認為是有德的表現(xiàn)。因此上述銘文中所謂的“敢肇帥型皇考威儀”,就不僅是簡單的按照舊有的禮儀節(jié)文行事,更重要的是秉承這些禮儀節(jié)文所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換言之,這種“率由舊章”的做法,就是繼承發(fā)揚先王的賢圣之德,落腳點是先王的道德品性。與后面幾個銅器銘文中的“帥型先文祖,恭明德,秉威儀”意義是一致的,都是將先祖的禮儀規(guī)范作為道德品性的外部載體來看待的,“秉威儀”的著眼點是“恭明德”。《王孫遺者鐘》和《王子午鼎》兩篇銘文都有“惠于政德、淑于威儀”說法,認為嫻熟的威儀是惠于政德的體現(xiàn)。這個說法與《大雅·民勞》“敬慎威儀,以近有德”、《大雅·假樂》“威儀抑抑,德音秩秩”一樣都著眼于德。這明顯是用道德評價標準來看待威儀,與《詩經(jīng)》中威儀、德行等同的觀念一致。在周代禮樂文化中,威儀表現(xiàn)也是人的道德品性的體現(xiàn),“商周人言性命者,只范之于容貌最近之地,所謂威儀也”。也就是“德在內而威儀在外”B25。這種說法,與鄭玄《周禮注》中的德、行、內、外之說的涵義是一樣的。
三、“威儀三千”
《詩經(jīng)》中威儀就是禮容,威儀嫻熟是有德的表現(xiàn)。從《尚書》《詩經(jīng)》及殷周金文資料看,威儀是禮儀和禮容,但不是禮的全部和制度。到戰(zhàn)國儒家學者,就將威儀與禮制本身等同起來。這就是威儀三千的問題。禮學名家沈文倬說過:“在古代,‘禮字本有廣狹二義:就廣義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禮;就狹義說,則專指當時各級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經(jīng)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昏諸方面的典禮。無論哪個典禮,都分成若干節(jié)目……而所使用的衣服、器物以及參加者的儀容動作,都與各級貴族的現(xiàn)實生活并無多大差異,不過略加裝飾性的儀式而已?!盉26在這些儀式上,要求人的一言一行甚至面部表情都不能出差錯,就更不用說儀式本身了。這些都是周代禮樂文化的嚴格要求和具體表現(xiàn)。
西周時期學在官府,而官府之學的內容就是禮典演習。這些就是禮,也就是威儀,“具體地說,就是根據(jù)政教、外事、兵戎、農(nóng)耕、狩獵、宗族、文化等方面的實際需要,逐漸形成各個門類如朝覲、會盟、錫命、軍旅、祭禱、藉蠟、喪葬、搜閱、射御、聘問、賓客、學校、選舉、婚配、冠笈等禮典”B27。根據(jù)沈文倬先生這里的意思,上述各種典禮儀式上的禮典儀規(guī)的動作表現(xiàn),就像《論語·鄉(xiāng)黨》篇記錄的孔子的言行一樣,是政治活動乃至世俗生活中都要嚴格遵守的儀節(jié)和具體的動作行為而已?,F(xiàn)在看,這些內容既包含禮儀禮容,也包含禮儀風俗,是沈氏所謂的廣義的禮。如《爾雅·釋訓三》:“赫兮烜兮,威儀也”“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就是如此。另一方面,“儀禮三百,威儀三千”說認為,威儀是禮樂制度本身,是禮的制度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講,威儀屬于制度層面的范疇,等同于禮制。
威儀等同于禮儀制度的認識,春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B28認為春秋的蒐狩、軍事活動中的治兵、振旅等活動就是“習威儀”,即練習禮儀。再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B29
這里記載了衛(wèi)卿北宮文子對威儀的闡述,與《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的說法一致,其核心意義是“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象”,就是沈文倬先生所謂的“莊嚴肅穆的、令人敬畏”的禮節(jié)。這也就是我們歸納的《詩經(jīng)》威儀概念的第二個涵義,即禮容典范和準則。春秋時期,威儀被進一步制度化,《國語·周語中》稱之為“古之善禮”,威儀有了制度層面的意義。
孔子開創(chuàng)儒學,以周禮相標榜,崇尚禮儀制度??鬃又笕寮覍W者的著作中,威儀一詞制度層面的意義更為集中,道德層面的意義,則逐漸被消解。如《禮記·禮器》:“故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笨追f達《禮記正義》引鄭玄《三禮目錄》:“名為《禮器》者,以其記禮,使人成器也?!擞凇秳e錄》屬制度。”B30認為經(jīng)禮為常禮,曲禮為禮文細節(jié),等同于威儀。沈文倬認為《禮器》成篇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者之手,早于孟子成書,作成于魯康公、魯景公之間,與子思生活時代相近。子思《中庸》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和《禮器》說法稍異。再如《大戴禮記·衛(wèi)將軍文子》:“孔子曰:‘禮儀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B31《本命篇》:“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盉32以上諸說,有言經(jīng)禮三百,有言禮經(jīng)三百,有言禮儀三百,都是戰(zhàn)國儒家學者的說法。鄭玄對此有所辨析,其注《禮器》云:“經(jīng)禮,謂周禮也?!吨芏Y》六篇,其官有三百六十。曲,猶事也。事禮謂今禮也。禮篇多亡,本數(shù)未聞,其中事儀三千?!盉33這里鄭玄認為禮儀即禮書《周禮》。又《中庸》《衛(wèi)將軍文子》兩篇言“禮儀三百”,對此,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辨析到:“‘禮儀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家大人曰:‘禮儀本作禮經(jīng),此淺學人以《中庸》改之也。據(jù)注云:‘禮經(jīng)三百,可勉學而能,知則正文本作禮經(jīng)明矣?!侗久芬嘣疲Y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禮器》云,‘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漢書·藝文志》及《禮記正義》引《春秋說》并云‘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都艺Z》同”B34王氏徑將經(jīng)禮、禮經(jīng)、禮儀等同起來,更進一步申明了鄭玄經(jīng)禮、威儀為《周禮》之書的觀點,認為經(jīng)禮等同于周禮,等同于禮書??追f達的說法更明確,如《中庸》篇孔穎達《正義》云:“‘威儀三千者,即《儀禮》行事之威儀?!秲x禮》雖十七篇,其中事有三千?!盉35宋衛(wèi)湜撰《禮記集說》,清秦惠田撰《五禮通考》,都持這樣的看法。
另一派觀點則認為,禮儀、威儀是一回事,《周禮》《儀禮》之書是另外一回事,二者不能混為一談。持這種觀點的是清代儆悸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黃式三,其《儆居遺書·經(jīng)禮曲禮說》中說:“《禮器》曰:‘經(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經(jīng)禮者,禮之大經(jīng);曲禮者,禮經(jīng)中委曲之數(shù)也。《中庸》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儀當作禮義。據(jù)《周官·嗣師》注:‘古者書禮儀作禮義?!蹲髠鳌罚骸袷芴斓刂幸陨?,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言人之動作禮義三百,威儀三千有法則也。以其為禮之大經(jīng),曰經(jīng)禮。以其為禮之大義,曰禮義,其實一也。以其威可畏,儀可象,曰威儀。以其委曲繁重,曰曲禮,實亦一也……其三百三千之數(shù),秦火前必有確指,今書既未羅列,后儒安能析分。其分指為何書者,皆以意言之耳?!盉36認為《周禮》《儀禮》所記載的固然是各種禮儀,但將禮儀與禮書等同是欠妥的:“然則諸書有經(jīng)有曲,讀者善會之可矣?!盉37黃式三之子黃以周作《禮書通故》,沿襲其父觀點,以禮書所記載的禮儀節(jié)文,依據(jù)其重要程度分為經(jīng)禮與曲禮:“諸事有經(jīng)有曲,讀者善會之?;蛑^禮經(jīng)為常,曲禮為變,尤謬?!盉38第三種觀點,以宋代朱熹為代表,認為禮儀、威儀只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功夫,這是從心性論角度對《中庸》心性之學的進一步闡發(fā),是哲學理論探討;如《朱子語類》卷四十一說:威儀“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會得時,繁文末節(jié)皆在其中?!Y儀三百,威儀三千,卻只是這個道理?!盉39這是宋明心性之學,不在我們討論范圍,可置之不論。
注釋
①⑩B11B12B14B15B16B17孔穎達:《毛詩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阮元??獭妒?jīng)注疏》本,第624、1195、1195、1138—1139、1194、1165、900、1178頁。
②賈誼:《新書》,《百子全書》第6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頁。
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16頁。
④⑤嚴一萍:《甲骨文字研究第三輯》,臺灣藝文印書館,1980年,第41、42頁。
⑥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第1冊,中華書局,1996年,第230—231頁,《甲骨文字詁林》第4冊,第2931-2942頁,集中收錄海內外學者關于甲骨文資料對刻辭“中”的研究成果,可資參考。
⑦B18B28B2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第1195、1537—1538、42—43、1195頁。
⑧⑨徐元誥:《國語集解》,中華書局,2002年,第500—502、502頁。
B13朱金發(fā):《詩經(jīng)罔極說》,《中州學刊》2011年第12期。
B19賈公彥:《周禮注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30頁。
B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卷,第211—216頁。該器斷代為西周晚期,陜西省長安縣出土,傳世一套七件,器238號藏故宮博物院,239號藏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243號藏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館,241號藏上海博物館,244號藏山東省博物館,240號、242號器無藏地標注。
B2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三卷,第361頁,該器斷代為西周晚期,藏上海博物館。
B2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一卷,第229頁。此器斷代為春秋中晚期,據(jù)《荊南粹古編》此鍾出土于湖北荊州宜都山中,現(xiàn)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博物館。
B2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二卷,第377頁。該器斷代為春秋晚期,1979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縣下寺二號墓,現(xiàn)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B2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四卷,第272頁,斷代為春秋晚期,1955年蔡昭侯墓出土,藏中國歷史博物館,與蔡侯盤同出同銘,蔡侯盤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見第六卷第128頁。
B25阮元:《性命古訓》《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7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5頁。
B26B27沈文倬:《菿闇文存》,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902、4頁。
B30B33孔穎達:《禮記正義》,臺灣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冊,第16、495頁。
B31B32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中華書局,1983年,第109、255頁。
B34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咸豐十一年補刊阮元編纂《清經(jīng)解》本(第270冊第1191卷),第4頁。
B35孔穎達:《禮記正義》,中華書局,2009年影印清嘉慶刊阮元??獭妒?jīng)注疏》,第3545頁。
B36B37黃式三:《儆居遺書·儆居集》,光緒十四年續(xù)刊本,《經(jīng)說一》,第13、14頁。
B38黃以周:《禮書通故》,中華書局,2007年,第3頁。
B39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第1049頁。
責任編輯:行健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meaning items about the concept of the majesty in the Book of Songs. First, it means etiquette, secondly, it means behavior which matches good etiquette, last, it means virtue. This concept is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moral spirit, and it′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early historical literature, such as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the Book of Shang, etc.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etiquettes of the majesty fixed to ritual system, and had been considered as theoretical core of Confucianism.
Key words:the majesty; etiquette;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