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弋戈
“披麻戴孝”的來歷
——古代喪葬制度考證
■文/弋戈
古代清明祭掃先人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泵磕甑那迕鲿r節(jié),祭親的掃墓人為親人的墳?zāi)拱蝺艋牟?,培些新土,灑下老酒,燒上紙錢。唐代詩人杜枚的一首《清明》生動刻畫了人們哀思祭親的場景。
生有養(yǎng)、死有葬是古代孝道文化的重要基石,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其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事死”是傳統(tǒng)孝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中庸》記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說,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xiàn)存者一樣尊敬,這是孝的最高表現(xiàn)?!笆滤馈币簿褪枪湃苏f的喪親禮制??鬃诱f:“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子亦強調(diào)送終喪禮的重要性:“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dāng)大事,惟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痹訉视H之孝概括為“慎終追遠(yuǎn)”?!吧鹘K”,是父母死亡的喪葬行為;“追遠(yuǎn)”,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禮儀。
古代喪葬制度大體分為3種:喪禮、葬禮和祭禮。所謂喪禮,是指下葬前的儀式,停止一切娛樂和交際,服喪守孝哀悼;所謂葬禮,是指葬式、葬法、墓葬規(guī)格以及陪葬等等;所謂祭禮,是指對死者的祭奠和供奉。
古代父母長輩亡故之后,子女必須披麻戴孝,手拄柳木哭喪棍嚎啕大哭,隨同抬棺扶靈的親友一路送終至墳塋。古代“披麻戴孝”喪葬之禮一直沿襲至今,那么,“披麻戴孝”是怎么來的呢?
民間關(guān)于“披麻戴孝”的典故有多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相傳出自孔子。一天,孔子正在陳國(今河南淮陽)的弦歌臺上向弟子們講經(jīng),忽然有家書快馬來報:母親病逝!孔子驚聞噩耗,如同晴天霹靂轟頂,當(dāng)即昏迷過去。他醒來后,抓了塊白麻布當(dāng)頭巾,穿了件白袍當(dāng)外套,拿起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間,就隨來人火速往家奔喪??鬃拥郊液螅蜻翟谀赣H床前慟哭難止。到送葬的時候,孔子哭得嗓子嘶啞,腰疼腿軟,家人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木棍當(dāng)拐杖。人們見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覺得驚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者。老者思忖良久說道:“白為素,素為凈,凈為純,純?yōu)檎?。夫子披麻戴孝是要表示他對母親的一片至純至真的孝心。他手里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后,失去依靠,自己連行走都不方便了,只得拄棍子了。你們看到夫子的鞋后跟沒提上,那也有個講究,是說父母的喪事是天下第一要緊的事,急得連鞋跟也顧不上提呢!”人們覺得老者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成了淮陽一帶人們效法的喪葬之禮,并越傳越遠(yuǎn)。久之,固定為殯葬禮儀,流傳至今。
據(jù)歷史信源考查,“披麻戴孝”是中國喪葬制度中頗為重要的喪服制度。根據(jù)周禮的“五服制度”,因血緣親疏遠(yuǎn)近的不同規(guī)定了5種不同的喪服,服制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其服喪期限的長短、喪服質(zhì)地的粗細(xì)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規(guī)定,血緣關(guān)系越親、服制越重;血緣關(guān)系越疏、服制越輕。在喪葬上,中國人忌穿華麗衣服,家庭成員會披麻戴孝,稱為“上孝”。孝服的顏色分白、黑、藍(lán)和綠。兒子、媳婦、女兒的關(guān)系最親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褲。戴孝則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則戴在左袖,女的則在右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