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萬峰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它的目的在于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歸納、評價等相關的綜合語文能力。閱讀教學由于訓練層次多,內容相對復雜,一直成為困擾教師和學生的難題。工作中一些教師由于不得要領而耗時低效,其實,閱讀教學也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只要我們 按照它的規(guī)律去做,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達到教學大綱關于初中生閱讀教學的要求,完成閱讀訓練的任務,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水平。我認為閱讀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走的第一步就是朗讀感悟。
關鍵詞:閱讀;教學方法
一、走好閱讀教學的第一步——朗讀感悟
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通過眼、口、腦的協作會把書本上無聲的文字變成學生心中有聲有情的語言。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重視朗讀這一步驟。學生只有充分有效的朗讀,才能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文本的內容為后面的深層次的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學生會在文本的閱讀中與作品中的人物發(fā)生情感的共鳴,初步把握作品蘊含的思想情感,定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所以說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朗讀和感悟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落實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呢?教師一定要重視多種朗讀形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可以因課制宜、因生制宜、因情制宜。不能一味的默讀、齊讀、自由讀,要根據課文的內容來定,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來定。如范讀跟讀、配樂朗讀、角色朗讀、個性朗讀等等。例如在學習高爾基的《海燕》一課時,我在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之后,我就組織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朗讀活動。1、教師范讀。意在引導學生初步把握作品的朗讀要領,明確基本的朗讀要求在實際中運用的技巧。為學生下面的自主朗讀提供一個模仿的例子。2、名家配樂配畫面朗。學生會在音樂和圖像的感染下認真感受名家朗誦時,語速、語調、停頓、動作、神態(tài)和情感的運用技巧,體會更高層次的朗讀藝術。這樣學生的朗讀欲望就會被徹底的激發(fā)出來,就會躍躍欲試。3、學生特色朗讀。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自己朗讀效果最好的段落,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和個性,征服聽眾,愉悅自己。通過這種訓練學生的心理情緒是愉快的,學生體驗文本和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是最佳的,他們往往能輕松記住文中的佳詞美句與精彩段落,甚至對課文的某些地方產生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認識。4、要求學生背誦自己喜愛的段落和名言警句,加深對名篇的認識,豐富學生的文學積累。總之運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學生就會對文本有切身的體驗與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基于上面的認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要因為怕浪費時間而減少給予學生朗讀的機會。實踐證明,充分有效的朗讀對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結構,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是必要的第一步,有了這樣的準備,后面的高層次閱讀要求的練習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篇課文都需要多種形式的朗讀,而是要結合實際有所取舍和側重。
二、走穩(wěn)閱讀教學的第二步——討論探究
好的問題不但能燃起學生探究文本的火花,而且能為訓練學生理解、分析、歸納、鑒賞、審美等閱讀能力推波助瀾。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圍繞學情靈活的設計一些討論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訓練學生的感悟表達能力和歸納抽象的理性思維。如在講授《散步》這篇課文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問題:本文是一篇秀美雋永,意蘊豐厚的散文。仔細品讀后,談談美在何處?學生面對這個問題時可能一時找不到答題的切入點,不知如何下手進行討論探究。這時教師要根據這一學情巧妙點撥,打開學生考慮問題的思路。當時我的提示是:平時人們在散步時心情會怎么樣???一家祖孫三代人在初春這美好的時節(jié)一起到郊外散步那種感受又將如何呢?我用了一個這樣的追問法,學生的思路一下就打開了,他們就立刻投入到討論探究中去了。最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散步》中表現的情感是美的,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母子真情人性之美;《散步》對初春的景物描寫是美的;課文的語言是美的。通過我的引導,就這樣把一個高難的問題化解為由一個個相對淺顯的問題組成,變得能使絕大部分學生接受,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訓練了他們高層次閱讀的能力。接下來我又讓學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去討論探究,感受優(yōu)美的文字展現的畫面之美。最后我引導學生感受課文“平常中見靈氣,淺顯中見哲理”的語言之美。學生認真討論積極發(fā)言準確找出了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三、走入閱讀教學的第三步——自主學習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提問、討論、探究的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去學習教材中的自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章的能力,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教師要讓學生針對不同題材的文章都能用基本的法則去提問、討論、分析、質疑,如:學習記敘文時,學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文章的記敘要素是如何體現的,有什么獨到之處?文章的主題是用哪些材料突顯的?文章的語言的特色是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說明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質疑探討。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么?運用什么順序和采取什么方法進行說明,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說明語言屬于平實說明還是生動說明。議論文可就論點、論據、論證方法及語言方面的特點提問,引導學生去學習。學生在自學中獨立的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就會得到課堂之外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的聯想、想象、歸納、概括、表達等思維和語言的能力都得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的本領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他們將來走向社會一定能適應社會發(fā)展。自主學習是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生進入這個境界之后仍需要教師的指導 、檢查、評價,否則學生的學習將會出現無政府狀態(tài)。學生把自己的認識和想法當作標準答案,如果出現錯誤那后果是很可怕的。學生的自學效果檢測要有權威的標準,他們才能發(fā)現自學中的優(yōu)劣得失,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失誤的原因,落實解決的辦法。運用這種方法他們的閱讀能力又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總之,閱讀教學并不是什么老大難,只要我們耐心細致的按照上述的方法去做,我想一定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