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且富有教育性地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是學校德育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一般來講,當面對學生的違紀行為時,教育者頭腦里最先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是:什么樣的紀律被破壞了?是誰破壞的?破壞紀律者該受到什么樣的懲罰?可以說,這種解決學生違紀行為的思路,基本上遵循的是一種報應性正義的原則,即主要由作為第三方的學?;蚶蠋煾鶕?jù)學生所犯的過錯給予相應的懲罰。這一原則雖然從法理層面而言并無不當,但從教育尤其是育人的角度來看,則存在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
首先,這種處理學生違紀的方式很多時候是見物不見人,忽視了教育的人本屬性。在教育現(xiàn)場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處理學生違紀行為時,更多地是將學生視為有待審判的客體。其關心的重點也許不是這一違規(guī)行為給當事者所造成的傷害,而是這一行為本身對班級和學校紀律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違紀者還是被冒犯者,他們的真實需要都容易被教師和學校所忽視,導致學校教育性的缺失。
其次,基于報應性正義的原則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強調(diào)的是教師或?qū)W校的絕對權威性,容易導致對學生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的忽視。這種處理學生違紀行為的方式,更多地是將當事雙方具體的沖突放置到抽象的紀律原則之下來審判。其重點在于考慮沖突行為與某一學校紀律的匹配性,進而依據(jù)這種匹配性來對違規(guī)者進行相應的懲罰。也就是說,這種處理方式更多地是依靠外在權威力量來實現(xiàn)對學生行為的控制,但是,卻在很大程度上否認了學生本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共同解決這一違規(guī)違紀行為的能力。
再次,報應性正義作為處理學生違紀行為的原則,其所追求的是對違紀者本人的懲罰,而缺乏對違紀者所破壞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學校氛圍的正面修復。實際上,學校處理學生違紀行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懲罰學生,而是為了“修復”學生違紀行為給自我、他人、班級以及學校和社會所造成的傷害,促進和諧人際關系和和諧校園的形成。懲罰本身并不能自動實現(xiàn)這一修復功能。而且,如果懲罰實施不當,有時候非但不能修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反而容易引發(fā)違紀者對教師、學校的進一步敵視,從而導致更為極端的違紀行為的出現(xiàn)。
最后,以報應性正義為準則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很多時候是聚焦于當事者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集體和學校在解決學生違紀行為方面的積極作用。報應性正義由于講究“罪責相當”,其正義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違紀者的恰當懲罰之上。但是,學校不同于法庭,其所面對的是正在成長中的學生。對于違紀的學生而言,“罪責相當”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如何使其能夠更好地意識錯誤,獲得同伴、教師和學校的支持。另外,過于聚焦于違規(guī)學生本人的“罪責相當”,一方面容易導致被懲罰學生的標簽化和污名化;另一方面則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集體和學校在學生違紀行為發(fā)生和矯正方面的責任。
正是因為基于報應性正義處理學生違紀問題存在以上諸多不足,一種更帶有人文關懷和教育性的正義原則——修復性正義——正在被美國等西方國家廣泛應用于其學校教育中。
修復性正義與報應性正義在處理學生違紀行為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
第一,出發(fā)點不同。修復性正義致力于對學生違紀行為所造成的各種傷害的修復,而報應性正義則更多地是強調(diào)對學生違紀行為本身的懲罰。與報應性正義一樣,修復性正義也重視對學生違紀行為本身的問責,但是,它更聚焦于如何動員一切力量去修復因為學生的違紀所造成的各種損害。
第二,解決程序不同。修復性正義主張違紀者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是違紀問題解決的第一責任人,而報應性正義則認為學生的違紀行為要交由教師或?qū)W校作為第三方來進行客觀裁定。因此,前者特別強調(diào)將違紀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教師聚集在一起,共同針對違紀行為本身進行相應的調(diào)節(jié),目的是達成所有當事人對違規(guī)事件的和解。
第三,動機來源不同。修復性正義由于主張違紀者和相關利益者是違紀問題解決的第一責任人,因此,它非常強調(diào)問題解決的動機來源于當事者各方面內(nèi)在的真實需要和價值訴求,而不是像報應性正義那樣,主要依靠外在的權威力量來對違紀本身進行控制。
第四,規(guī)訓機制不同。修復性正義對違紀行為的規(guī)訓訴諸于情感化的推理,即強調(diào)移情等情感在違紀問題解決中的重要作用。而報應性正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強調(diào)理性有限,控制甚至是壓制情感在解決學生違紀問題上的作用。
借鑒美國犯罪學家Howard Zehr的觀點,可以將修復性正義在具體解決學生違紀問題上所關心的問題歸納為以下幾點:1.在違紀行為中,誰受到了傷害?2.他們的需要是什么?3.這是誰的責任?4.導致這一違紀行為的原因是什么?5.這一事件的利益相關者是誰?6.利益相關者如何選擇最佳的方法解決違紀問題?
綜上所述,修復性正義在解決學生違紀問題時,主要強調(diào)3R:修復傷害(restitution)、解決問題(resolution)和關系和解(reconciliation)。通過修復,學生違紀行為所造成的各種傷害得以彌補;通過問題解決,學生可以提高對集體事務的參與性,從而減少違紀行為再次出現(xiàn)的風險;通過和解,學生在違紀行為中的情感創(chuàng)傷由于得到同伴和集體的諒解可以得以治愈。
由此可見,修復性正義作為一種解決學生違紀問題的基本原則,它不是簡單地將違紀學生視為需要懲罰的客體,而是將其視作具有自我糾正和修復能力的主體;它不是孤立地將違紀學生從其所屬的集體和學校中抽離出來,而是將個別學生的違紀與整個集體和學校的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強調(diào)學校的關系生態(tài)在預防和修復學生違紀行為方面的積極作用;它不僅僅是一種解決學生違紀問題的程序,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主張對學生的尊重,因此具有濃厚的人性關懷和教育目的。
【班建武,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責任編輯︱趙 庭
讀者熱線:010-62027510
投稿郵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