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
治水思維讓慢病受益
◎何裕民
2011年,英國著名醫(yī)學雜志《柳葉刀》中一篇分析中國慢性病“井噴”現(xiàn)狀危害及其對策的文章中指出:中國還是沿用過去應對急性病搶救的醫(yī)療模式來控制慢性病,已嚴重滯后,需要新的模式。問題是我們怎么創(chuàng)新模式?憑什么創(chuàng)新?理論依據(jù)何在?
水很難治。治水,貫穿了整個中國文明史。有史記載以來,水患危害中國幾千年。1998年的大洪水泛濫危害,仍歷歷在目。而18年后的2016年,洪水再次泛濫時,中國的治水史卻翻開了全新的一頁。據(jù)媒體分析:2016年,長江中下游部分區(qū)域遭遇了總量、強度和范圍等均高于1998年的降水過程,很多數(shù)據(jù)突破歷史極值紀錄。洪水危情再現(xiàn)。而截至2016年9月30號汛期結束,傷害相比 1998年卻大為減少。
據(jù)《第一財經》追蹤報道:1998年,是中國防洪思想變革的分際線。當時,防洪圍繞“嚴防死守,確保大江大河干堤安全”開展。但痛定思痛,其后的治水思路大有改變。政府不僅投巨資于大江大河治理,國務院還明確提出“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zhèn)”32字方針。
進入新世紀,官方的治水思路明確由“控制洪水”變?yōu)椤肮芾砗樗薄8鄰娬{的是“人水和諧,給洪水出路,還空間于洪水”,在受淹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增強承受能力、適應能力、快速響應能力與恢復重建力。
對中小洪水,通過一定的輔助干預措施,把洪水資源化,不僅可降低洪水的危害,還能將洪水變成寶貴的淡水資源。而對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則要采取“蓄泄兼顧、以泄為主”的措施,給洪水以出路,必要時允許淹沒土地,人員撤出蓄滯洪區(qū),盡量降低洪災損失,力求做到人不與水爭地。因為事實上,要完全消除洪水災害是不可能的。
當今人們對慢病不可謂不重視,但似乎犯了與先前治水類似的錯,具體表現(xiàn)為不重防,只重治;不重綜合,只重藥物手術;對策不是疏導調整,只是對抗(或阻擊);目標不是“滿意”即可,而求“最佳”;不注重努力調動當事人內在康復積極性,而只要求病人配合治療即可……一句話,與18年前治水類似,仍恪守對抗性治療的“嚴防死守”以阻擊慢病。這種方法既沒改弦更張,也沒有形成國家層面的類似32字“治水”那樣的系統(tǒng)方針。
而治水成功經驗核心是:基于“人定勝天”思想形成的慢病能控能治的對抗性措施 (即對洪水的“嚴防死守”),轉變成認識到要完全消滅和控制慢病是不可能的,故應確定綜合管控方針,以多環(huán)節(jié)切入,率先防范等為宗旨;以激發(fā)當事人自己內在的抗病力為首務,必要時幫助他學會與慢病共存技巧,減慢其發(fā)展進程,減輕其病理傷害即可。
有時,指標或影像學雖異常卻并無不適,聽之任之亦未嘗不可!求得基本滿意結局(尤其對老年人),也許是上上策。
摘自作者博客 圖/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