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果,楊貴英,周 佳
(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瀘州 646000)
·臨床護理·
微表情訓練工具對護理人員的有效性研究*
韓玉果,楊貴英,周 佳
(西南醫(yī)科大學,四川瀘州 646000)
微表情是一類持續(xù)時間為1/25 s至1/5 s的極其快速的表情,是人類為了壓制或掩蓋真實情感時泄露的極其短暫的、不能自主控制的面部表情。2002年,Ekman研制出了第一個微表情訓練工具(Micro Expression Training Tool,METT)[1]。METT能在1.5 h內(nèi)提升被試識別微表情的能力,被試后測成績能較前測成績平均提高了30%~40%。在輔助醫(yī)護中,微表情識別能夠幫助醫(yī)護人員更加透徹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2]。
本研究將養(yǎng)老機構的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檢測METT對護理人員的有效性,并探討微表情識別能力與大五人格量表各維度的相關性。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瀘州市社會福利院護理人員28人、瀘州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老年康復科護理人員5人。去除無效數(shù)據(jù)3份,實際有效數(shù)據(jù)為30份。護理人員中護士14人,護工16人。
1.2 資料
1.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人口學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是否為獨生子女、婚姻狀況、最后學歷、目前職稱、工作年限8個部分。
1.2.2 大五人格量表(即NEO人格量表) 由中科院心理學家張建新教授所修訂:該量表包含25個條目,5個維度,依次為適應性、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責任心,有比較高的信度和效度(信度為0.75~0.89,效度在0.72以上)。
1.2.3 主要儀器 試驗由兩臺筆記本電腦控制,試驗程序的內(nèi)容在13.3英寸和14英寸彩色顯示器上全屏呈現(xiàn)。
1.3 方法 將METT作為測評和訓練工具,以集體測試、集體培訓的方式進行。主試操作筆記本電腦依次播放前測、訓練、練習、復習、后測5個程序,前測和后測通過問卷的形式來測試,前測和后測使用的問卷相同。該問卷由14個題目構成,與METT中前測和后測的14個題目相對應,問卷每個題號的后面列有7個表情選項,依次對應著METT前測和后測中每個題目所提供的7個表情選項,被試觀看完一個表情后可在問卷的相應題號后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這一過程要求被試獨立完成。護理人員完成微表情識別訓練后,主試向護理人員發(fā)放大五人格量表進行人格測驗。由于養(yǎng)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實行輪班制的上班制度,所以本次試驗分為4次進行,每次5~15人。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1 前測成績與后測成績的差異 護理人員前測成績和后測成績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后測成績較前測成績有了顯著的提升,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前測成績與后測成績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
2.2 護士和護工前測成績、成績提高程度、后測成績的差異 護士和護工在METT前測成績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護士前測成績明顯高于護工,見表2。
表2 護士和護工前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
護士和護工后測成績較前測成績提高分數(shù)的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其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護士和護工METT后測成績上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護士在METT上的后測成績顯著高于護工,見表4。
2.3 培訓2周后成績與培訓前的差異 護理人員培訓2周后得分與培訓前得分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jié)果顯示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護理人員培訓2周后的微表情識別能力與培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護士和護工后測較前測成績提高分數(shù)的獨立樣本t檢驗
表4 護士和護工后測成績的獨立樣本t檢驗
2.4 微表情識別能力與大五人格量表各維度的相關性 護理人員METT前測分的頻數(shù)分布及正態(tài)曲線圖,見圖1。
圖1 METT前測分數(shù)的頻數(shù)分布
研究對象的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成績大致呈現(xiàn)出正態(tài)分布(P=0.053>0.05),這為做進一步的數(shù)據(jù)分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大五人格量表各維度分數(shù)的正態(tài)性檢驗結(jié)果見表5。
表5 大五人格各維度分數(shù)的正態(tài)性檢驗
為了檢驗所測群體的大五人格量表各維度的正態(tài)性,試驗對所測群體的大五人格量表各維度進行了正態(tài)性檢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通過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除去開放性維度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外,其余維度均服從正態(tài)分布。故微表情識別能力測驗分數(shù)分別與適應性、外傾性、宜人性、責任心之間的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而與開放性之間的相關關系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按照α=0.05檢驗水平,可認為微表情識別能力與大五人格量表的五個維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均未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尚不能認為它們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3.1 METT可提高被試的微表情識別能力 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后測成績較前測成績有了顯著的提升,證實了METT對護理人員的微表情識別能力的提升具有有效性。這一試驗結(jié)果與國內(nèi)外的同類試驗[3]結(jié)果一致,為驗證METT對不同群體普遍具有有效性提供了依據(jù)。
然而在結(jié)果中能夠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的后測得分都顯著高于前測得分,有些護理人員的分數(shù)提升并不顯著,甚至有些護理人員的后測得分低于前測得分。這是因為試驗研究對象當中包括護工,護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且部分護工屬于文盲,再加上培訓的時間比較緊迫(培訓時間都是在護理人員上班的時間),導致了部分護工沒有完全理解培訓的內(nèi)容,所以出現(xiàn)了有些被試的后測得分沒有顯著高于前測得分[4]。
雖然對護工的微表情識別培訓比較困難,但在養(yǎng)老機構的護理人員比例中,護工占了絕大部分,專業(yè)的護士只占一小部分。護工與失能老人接觸的時間要多于護士,所以如何對護工進行有效的培訓是今后研究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3.2 護士和護工微表情識別能力、成績提高程度的差異 護士和護工在METT前測成績中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護士前測得分顯著高于護工,可知在沒有接受培訓的情況下,護士的微表情識別能力高于護工。國外有研究[5]發(fā)現(xiàn)認知能力與微表情識別能力有關,研究調(diào)查的養(yǎng)老機構中,護士的學歷普遍為大學本科,且護士普遍較護工年輕,所以研究認為護士的認知能力應普遍高于護工,這也就導致了護士的微表情識別能力高于護工。
國內(nèi)一項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的試驗結(jié)果顯示:被試不同的性別與被試在METT上前測成績的差異不顯著,且男生成績提高的分數(shù)顯著低于女生[6]。本次試驗沒有進行不同性別之間的相關差異的檢驗,因為在試驗所培訓的護理人員中,男性護理人員僅有3名,進行不同性別之間的差異檢驗意義不大。
3.3 微表情識別的遠期效果 使用METT進行短時間的培訓可以使微表情識別能力在短期內(nèi)得到有效提升,但是要保持微表情識別能力長時間提升還需要大量的練習和不斷鞏固。本研究培訓時長約為1 h 10 min,練習和復習的時間較短,再加上研究人員關于微表情的知識儲備并不充足,且研究人員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培訓,雖然研究人員對于METT軟件的操作比較熟悉,但是關于微表情識別的專業(yè)知識還是比較欠缺;所以上述種種因素導致了被試微表情識別能力的遠期效果不明顯。
3.4 微表情識別能力與人格特質(zhì)的相關性 大五人格量表的各維度與微表情識別能力的相關關系都不顯著,這一結(jié)果與多數(shù)同類研究[7]的結(jié)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首先,部分護理人員屬于文盲,不能識字,對于五級量表(本研究采用的大五人格量表為五級量表)更是不能理解,對于這部分護理人員,主試會將大五人格量表中的每個項目進行解釋,然后根據(jù)被試的回答來幫助被試進行選擇,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誤差,以至于人格量表并沒有準確地反映被試的人格特質(zhì);其次,有些護理人員在完成大五人格量表的時候存在消極、懈怠的態(tài)度,并沒有認真地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況來作答;最后,護理人員普遍受社會贊許性的影響,對大五人格量表進行作答時會故意選擇符合社會期待的選項,而不是選擇符合自己真實想法的選項。
[1]Ekman P,F(xiàn)riesen WV.Nonverbal leakage and clues to deception[J].Psychiatry,1969,32(1):88-97.
[2]周跚跚,任鳴,李鋒,等.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研究述評[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5,13(1):110-112.
[3]吳奇,申尋兵,傅小蘭.微表情研究及其應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9):1359-1368.
[4]Chiu MH, Chou CC, Wu WL,et al.The role of microexpressionstate(FMES)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onflict[J].British J Edu Technol,2014,45(3):471-486.
[5]Swart M,Kortekaas R,Aleman A.Dealing with feeling:characterization of trait alexithymia 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cognitive-emotional processing[J].PLoS One,2009,4(2): 1673-1683.
[6]吳冉,任衍具.微表情的啟動效應研究[J].應用心理學,2011,17(3):241-248.
[7]Matsumoto D,LeRoux J,Wilson C.A newtest to measure emotion recognition ability:Matsumo to and Ekman′s Japanese and Caucasian Brief Affect Recognition Test(JACBART)[J].J Nonverbal Behav,2000,24(3):179-209.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3.049
四川省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2015年面上項目(CSXL-152108)。 作者簡介:韓玉果(1981-),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應用心理學及老年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R473.2
C
1671-8348(2017)13-1865-03
2016-11-21
201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