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江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大石橋 115100)
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分析
潘永江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大石橋 115100)
目的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間于我院接受小切口治療的120例小兒疝氣患者,按照(0,1)分布隨機分成兩組。確定兩組小兒疝氣患者都符合腹股溝斜疝標準,并且不存在血液病、心肺疾病以及肝腎疾病等。對照組患兒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觀察組患兒采用小切口治療,并對手術指標進行觀察對比。結果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出血量以及觀察時間分別為(8.3±3.2)min、(1.0±0.2)cm、(3.1±1.2)mL、(5.1±0.6)d,對照組的分別為(15.2±3.6)min、(2.5±0.6)cm、(4.2 ±1.3)mL、(27.4±7.8)d,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取得的臨床效果顯著,并且具有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與傳統(tǒng)手術治療相比更加的有效,值得推廣。
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臨床分析
在小兒普通外科手術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就是小兒疝氣。小兒疝氣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哭鬧、劇烈運動后可能在腹股溝處產(chǎn)生可復性的腫塊。在小兒疝氣的發(fā)病患者中,男性的發(fā)病率普遍高于女性發(fā)病率。在進行小兒疝氣治療時,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治療,但是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會使得患兒術中出血較多,并且創(chuàng)傷比較的大,恢復慢[1]。而采用小切口手術進行小兒疝氣治療時,能夠減少術中出血量,并且創(chuàng)傷比較小,患兒短時間內(nèi)即可出院,治療效果顯著。為了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筆者對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之間于我院接受小切口治療的120例小兒疝氣患者治療情況進行了分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間于我院接受小切口治療的120例小兒疝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成兩組。觀察組60例患者,其中包括男48例,女12例,患兒年齡7個月~8歲,平均(3.6±0.5)歲。對照組60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14例,患兒年齡8個月~7歲,平均(3.5±0.7)歲。經(jīng)過相關的診斷,確定所有小兒疝氣患者都符合合腹股溝斜疝標準,并且不存在血液病、心肺疾病以及肝腎疾病等?;純旱哪挲g、性別、合并癥等一般資料在兩組間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的患兒采用的治療方法為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對其進行全麻,需要手術的部位應該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處理,切口應該選擇在皮橫紋下,一般切口大小為2.5 cm,切口為橫向切口,通過切口剝離皮下組織,顯露出精索,之后進行尋找并將疝囊縱向切開,繼續(xù)游離分剝疝囊。在對疝囊頸部進行高位結扎是應該選擇使用1號絲線,并進行及時的止血,之后復位患兒的精索與睪丸,縫合皮下組織與皮膚。在覆蓋切口時,應該選擇無菌的敷貼?;純菏中g后需要住院3~5 d,并此期間應該及時的進行換藥、拆線以及消毒等?;純撼鲈汉髴搶純旱幕謴颓闆r進行隨訪,了解實際的恢復情況。
實驗組的患兒采用的治療方法是小切口治療,讓患兒保持仰臥體位,并進行全麻,需要手術的部位應該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處理,手術切口應該選擇在患兒腹股溝的韌帶上方2橫指處,切口大小約為1 cm,眼腹橫紋進行切口。皮膚被切開后需要鈍性分離患兒的皮下組織,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小拉勾和蚊式鉗,提取腹外斜肌腱膜,并從切口出提取出精索,之后將睪丸肌與精索外筋膜分開,將疝囊找出并游離分剝,使用1號絲線高位結扎疝囊頸部。完成止血操作后就能夠復位精索與睪丸,切口皮膚需要借助止血鉗進行鉗夾,切口的覆蓋同樣使用無菌敷貼。小切口手術后需要對患兒進行短時間的觀察,等待患兒清醒,并且沒有任何不適癥狀出現(xiàn)就能夠出院。同時還應該對患兒進行隨訪,了解康復的情況[2]。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與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平均差)的方式表示,用t檢驗其組間比較,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用χ2檢驗其組間比較。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患兒指標進行對比,主要的對比指標包括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切口感染、復發(fā)情況以及陰囊腫脹的發(fā)生率等。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為(15.2±3.6)d,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為(8.3±3.2)d,對照組的時間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切口長度為(1.0 ±0.2)cm,對照組的切口長度為(2.5±0.6)cm,對照組的切口長度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出血量為(4.2±1.3)mL,觀察組的出血量為(3.1±1.2)mL,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觀察時間為(5.1± 0.6)h,對照組的觀察時間為(27.4±7.8)h,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各指標對比情況
在小兒普通外科手術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病癥就是小兒疝氣,患兒的腹膜鞘狀突沒有關閉,從而提高了機體腹壓,這是導致小兒疝氣的主要原因?;純涸诎l(fā)病時,會在陰囊或者陰唇上出現(xiàn)明顯的包塊,按壓包括時能夠?qū)⑵鋲夯馗骨恢小;純喊l(fā)病時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但是隨著病情的不斷發(fā)展,腫塊就會不斷下墜,從而影響患兒的消化系統(tǒng),出現(xiàn)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影響患兒的發(fā)育[3]。在治療小兒疝氣時,應用比較普遍的治療方法就是手術法。但是傳統(tǒng)的手術會造成大量的出血,并且創(chuàng)傷較大,所需的恢復時間較長,而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則具有出血量少、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相比較傳統(tǒng)手術治療小兒疝氣更加的有效。經(jīng)過對比得出,觀察組患兒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切口感染、復發(fā)情況以及陰囊腫脹的發(fā)生率等指標均明顯小于對照組的各項指標,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用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取得的臨床效果顯著,并且術后的并發(fā)率較小,值得在以后的小兒疝氣治療中推廣。
[1] 夏春曉.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 10(30):582-583.
[2] 李先國,陶夏煜,代敦林.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3,32(22):85-86.
[3] 楊樹留.探討小切口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3, 19(25):53-54.
R656.2
B
1671-8194(2017)11-01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