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到金營為人質
北宋《游騎圖卷》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大舉進攻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抗金派大臣李綱率領汴京軍民奮起抗擊,各地勤王也紛紛趕來抗金。金軍右副元帥斡離不估計汴京攻不下,便也打算退兵北還,但他遣使至城中與宋朝廷議和,提出苛刻條件:
一是宋向金輸送犒軍費黃金百五萬兩,白銀五百萬兩,錦鍛一百萬四、牛馬各一萬頭。
二是宋帝尊金帝為“伯大金皇帝”,為伯父,而宋稱“侄大宋皇帝”。
三是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zhèn)。
四是宋須派親王一名、宰相一名為人質,送至金營作押。
宋欽帝都一一答應。在考慮人質人選問題就首先考慮到康王趙構與少宰張邦昌。張邦昌(1081—1127年),欽宗時為少宰、太宰兼門下侍郎,力主議和的代表官員,他有畏金病,恐懼涕泣。康王趙陶排第九,與欽帝雖都是徽宗兒子,但不是同母所生,也沒有什么兄弟感情。當欽宗告訴他時,而康王還是“慷慨請行”。
據(jù)宋代史學家徐夢莘《仨朝北盟會編》載,欽宗命諸王子商量,“誰可為朕一行?”按一般順序表態(tài),其余王子均不愿意,只有排行第九的康王趙構首先發(fā)目,愿意請行。在出發(fā)前,又秘奏說:“朝廷勿以一親王為念?!辈⒖犊響B(tài):“此男子事,相公(即副使東邦昌)不可如此怕行?!本瓦@樣他與副使張邦昌等人同行,而張邦昌才垂泣漸止。該書稱贊康王說:“英明神武、有藝祖(宋太祖趙匡胤)之風?!笨低踮w構在金軍兵營中議和當人質,心態(tài)相當平和。
不久,宋將姚平仲夜襲金軍,又被打敗。金兵以此責問康王趙構與副使張邦昌,轉告朝廷,要改派蕭王趙樞作人質,調換康王趙構。原因是有一次趙構與金太子在射擊場中比武射擊,康王三發(fā)三中,顯示了他的高超射藝,金軍產(chǎn)生了懷疑,認為趙構是諸宗室中選拔出來的射擊高手來冒充的,故要求派真正太子作人質。這樣,趙構反而有機會被放回宋朝。蕭王到金營后雖答應割讓三鎮(zhèn)之地,仍被金軍終身軟禁,至死未歸。
康王趙構回宋后,欽宗立即詔升康王趙構為太傅靜江、奉寧軍節(jié)度使。
這是康王趙構第一次在政治舞臺亮相,給當時史家以良好的印象。故《三朝北盟會編》評說是:“康王英明神武,有藝祖(宋太祖)之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