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摘要】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涉及的不僅是兩種語言,更是兩種文化?!对娊洝纷鳛槲覈F存最早的一首描寫愛情的詩作,其開篇之作《關雎》長期以來它以其樸實的感情、大膽的表露引起了國內外不少譯家的關注。通過對《關雎》四個英譯本的比較,結合我國《關雎》英譯本研究現狀,從文化翻譯的角度試圖就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提出理性思考,以期促進我國文化典籍英譯及其研究。
【關鍵詞】文化翻譯 語言與文化 中國古典詩歌 《關唯》英譯
一、文化翻譯理論簡介
20世紀90年代,文化翻譯學派的領軍人物蘇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譯觀認為:翻譯在形式上是不同語言之間的代碼轉換,但實質卻是異質文化間的交流,其目的是突破不同語言間的障礙,最終實現和促進異質文化間的融合與交流。對中國的翻譯者來說這就意味著將外文作品通過自己的分析解構,進行文化上的轉移,然后在個人的理解和知識背景的支持下進行重構,形成受體語言的文本。
二、《關雎》中西譯本淺析
本文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四個版本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詳細的分析比較,包括理雅各、龐德、楊憲益和戴乃迭以及許淵沖的譯本。
1.語音方面。
(1)擬聲詞。擬聲詞是用語音模擬自然聲音形成的詞,其語音形式在元音、音高、節(jié)奏上體現所擬聲音的特點。詩歌一開始便用一對雎鳩的叫聲來提示出詩歌的主要內容是寫一對熱戀中的男女。以下是對“關關”一詞的不同翻譯。
上文提到的四個譯本中,理雅各把“關關”翻譯成“Kwan-kwan”,這就類似于漢語拼音的發(fā)音一樣。這或許是最簡單和對等的方式,但實際上,對于外國讀者來說,他們并不知道理雅各創(chuàng)造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因此這個詞本身的意義和它作為擬聲詞的效果就都喪失了。而龐德將擬聲詞“關關”誤解為“關閉”,導致他使用了含有躲藏之意的“Hid”。當對“關關”一詞的翻譯看似進入“死胡同”的時候,許淵沖先生第一個找到了解決方法。在他1988年的版本中,許先生首先提出了用“coo”,這一想法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幾個版本。首先,“coo”是擬聲詞,表現了雎鳩輕快的叫聲;其次,它似乎也能表現出情人之間竊竊私語的私語感覺。很顯然,許先生的譯文不僅再現了聲音,也傳達出了詩歌的本質含義。
(2)頭韻和尾韻。頭韻是最常見的英語語音修辭手段之一,是指一組詞、一句話或者一行詩中重復出現開頭音相同的單詞。尾韻是詞尾音素的重復,也稱韻腳。在詩行的末尾押韻,其結構特點與頭韻相反。恰如其分地運用頭韻和尾韻能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加強語言和感情表現力,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
這四個譯本使用了不同的詞匯來翻譯“輾轉”一詞?!拜氜D”是說夜晚躺在床上思念自己的“意中人”,翻來覆去睡不著覺,越是睡不安穩(wěn),越是心潮起伏。理雅各譯為:“turned and back again” 他的理解是男主人公在床上時而躺著,時而爬著,這兩個動作不時替換。這樣的譯文未能準確表達原詩的意思,理解上有些欠妥?!皌oss and turn”,“toss”這個詞有“顛簸”的意思,筆者認為這個選詞也不是很準確,但他注意到了押頭韻的問題。根據許淵沖的翻譯,“輾轉”比較準確的譯文應該是 “tosses all night long,”雖然楊憲益譯的“tossed about unable to sleep.”也基本意譯出了“輾轉”這個詞的意思,但相比于許淵沖的譯文,感覺不夠精煉。
在漢語中“窈窕”一詞押尾韻,“窈”是深邃的意思,形容女子心靈美;“窕”是幽美之意,形容女子儀表美,“窈窕”一詞形容女子心靈儀表兼美的樣子。許淵沖和龐德分別譯為“fair”和“modesty”,筆者認為這兩個詞只能片面表現女子的美麗,不能很好地把女子的儀態(tài)之美表現出來。理雅各雖然用了四個詞疊加,但仍沒能準確地再現原文的意境。而楊戴夫婦所譯“gentle and graceful”對原文理解比較準確,而且將漢語中的押尾韻巧妙地轉化為了英語中的押頭韻,將女子心靈儀態(tài)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2.句子方面。題目翻譯。針對題目,不同的譯者有不同的譯法。理雅各譯成Kwan Tseu,這種譯法是將漢語讀音轉化成英語的一種譯法,這種譯法讓外國讀者不知所云,因為他們完全不懂這個自創(chuàng)詞到底是什么意思。許淵沖和楊憲益所譯的題目分別是“Turtledoves”和“Crying Ospreys”,“turtledoves”此種譯法能夠充分表達關雎對于愛情的堅貞不渝,從而反映出當時人們的愛情觀——相守到老,矢志不渝。而譯成“Crying Ospreys”也是一個很好的處理。因為“ospreys”在英語中更傾向于積極意義,也更適合本詩標題。而龐德將擬聲詞“關關”誤解為是“關閉”的含義,導致他使用了含有躲藏之意的“Hid”作為題目,這其實是缺少了對全詩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沒有清楚了解全詩內涵的緣故。
三、結語
本文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對《關雎》四譯本進行了對比。在典籍英譯的過程中,譯者對原作的正確理解和總體審度是至關重要的。中國人的典籍英譯,即使不說勝過,至少也可和英美譯文媲美。在漢詩英譯方面,中國學者確實比外國學者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不僅因為他們背靠著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因為他們在漢詩功底方面更勝一籌。當然,中國學者想要弘揚中國典籍,將中華文化推廣到世界,仍需更多地研究英語這個媒介,使之可以更精確更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劉小葉.論文化翻譯——《關雎》英譯中西對比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